APP下载

应激干预护理模式对儿科ICU患儿心理状态调节的影响

2017-09-15静,黄波,张浒*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满意率儿科家属

郭 静,黄 波,张 浒*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云南 昆明 650032)

应激干预护理模式对儿科ICU患儿心理状态调节的影响

郭 静,黄 波,张 浒*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云南 昆明 650032)

目的 探讨采用应激干预护理模式对儿科ICU患儿的心理状态调节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本院儿科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ICU接诊的患儿100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应激干预护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和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SAS、SDA评分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患儿实施应急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显著。

应激干预护理;ICU患儿;心理状态

ICU(重症监护室)患者多是病情危急且发展迅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且精神受到刺激,导致情绪不稳定,心理极易出现障碍;尤其是患儿群体,由于年龄限制,难以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往往比较情绪化,同时患儿家属也对患儿的病情感到紧张着急,所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ICU患儿护理的关键[1]。此次对本院的100例ICU患儿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应激干预护理模式对儿科ICU患儿的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儿科ICU就诊的患儿10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3±1.9)岁,进入ICU时间为3~60天,平均(34.2±1.7)天;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9±2.5)岁,进入ICU时间为5~59天,平均(35.3±1.1)天。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遵医嘱对患儿给药,严密监控患儿的病情等。观察组患儿采用应激干预护理模式,除了基础护理措施外,还针对患儿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1)认真分析ICU患儿的情绪、心理特点,与护理操作规范结合,制定合理的有应激性的心理干预方案;(2)积极与患儿进行交流,帮患儿尽快熟悉病房环境,同时与患儿家属保持沟通,进一步了解患儿的喜好,以便提高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3)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快捷轻柔,以减轻患儿的疼痛与不适;(4)对于沟通能力较差的学龄前患儿,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使用身体语言与其交流,亲切的面容、温柔的语气都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2]。

1.3 观察指标

对临床护理效果的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于SAS、SDS评分大于50的患儿,即认为存在心理障碍[3]。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将护理满意度分成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儿SAS、SDS的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SASSDS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5052.34±5.0637.25±6.9853.46±4.5340.88±3.32对照组5053.05±3.1251.17±2.6454.54±2.7950.35±2.50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中,对护理感到非常满意27例、满意16例、一般满意5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为96.00%(48/50);对照组患儿家属中,对护理感到非常满意16例、满意14例、一般满意7例、不满意13例,总满意率为74.00%(37/50)。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儿科ICU是一个对危、急重症患儿进行治疗及抢救的场所,在对ICU患儿监护、救治的同时,还要给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4]。临床研究发现,儿科ICU患儿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烦躁、孤独、焦虑、恐惧心理等,有效的应激性护理干预可以调节患儿的心理状态,提高ICU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SAS、SD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应激干预护理模式对ICU患儿心理状态的调节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考虑可能在于,观察组患儿采用应激干预护理模式,即对患儿出现的不同情绪、心理,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为了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应做到动作准确,镇静类药物使用要严格遵照医嘱。并且应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降低监护设备和报警器的音量,室内灯光调节到适合睡眠的暗度;与患儿保持沟通,所有护理行为均在患儿的视线范围内进行,接班护士要及时与患儿交流。严密监测患儿的病情,观察其表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合理安排患儿家属进行探视,可以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同时护理人员可在儿科ICU病房内布置色彩鲜艳的气球、可爱的卡通公仔,使患儿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从而有效辅助临床治疗效果。关于两组远期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真实。

综上所述,对儿科ICU患儿除临床基础护理外,给予应激干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消极情绪,调节患儿的心理状态,不仅加快患儿的康复速度,还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1] 左雪飞,晏美兰.论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38):7617.

[2] 陈彦娟,马智晓.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6,20:53-55.

[3] 刘振贤,王金玉.采用应激干预护理模式对儿科ICU患儿心理状态调节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0):354-357.

[4] 陈 明.规范化护理干预对ICU患儿应激反应、病死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5):2091-2092.

[5] 崔 娜.ICU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1):96-97.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18.102.02

张 浒

猜你喜欢

满意率儿科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兰州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94.14%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不能在满意率百分比上盲目乐观——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首次评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更重实效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