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文山州古茶树资源调查和分析

2017-09-15蒋会兵何青元孙云南陈林波唐一春刘本英

西南农业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山州茶树资源

马 玲,蒋会兵,何青元,孙云南,陈林波,唐一春,刘本英

云南文山州古茶树资源调查和分析

马 玲,蒋会兵*,何青元,孙云南,陈林波,唐一春,刘本英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勐海 666201)

【目的】调查分析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特征,为其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和走访等方法,对文山州境内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物种丰富,表型多样;目前共发现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3个,记录到5种、2变种,古茶树资源储量8583株;古茶树平均树高6.89 m、平均基围1.35 m、平均分枝高度0.63 m、平均冠幅29.25 m2,4个树体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52.11%;古茶树总体长势良好,其生长势为旺盛、一般、较差、濒死和死亡植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64.86%、26.00%、6.57%、2.00%和0.57%;古茶树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结论】基本掌握了文山州古茶树资源,建立了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档案。在保护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古茶树;资源调查;保护利用;文山州

【研究意义】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中的茶树,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西南及云、贵、川交界处[1-2]。古茶树资源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是创造育种新材料、研制茶叶新产品的重要资源[3-5]。目前,云南发现的大量野生茶树居群、大面积的古茶园,成为世界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6-7]。然而,这一结构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脆弱,古茶树资源丧失和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如果这些资源丧失,不仅会使茶树品种基因源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与古茶树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传统知识等也将随之逐渐消失,如何抢救和保护古茶树资源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前人研究进展】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已成为中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的新课题,近几年,对云南普洱和西双版纳[8-10]、重庆南川[11]、四川崇州[12]、贵州铜仁[13-14]及广西[15]等地区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古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发掘利用奠定了基础。云南东南部茶树物种丰富,表型多样[16-17],但有关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的研究,文献仅粗略报道了个别市、县所发现的古茶树植株,而对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特征及生长状况等缺乏系统调查。【本研究的切入点】为促进古茶树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云南省提出了“古茶树资源建档保护”研究工作,在此项工作中,笔者于2013-2015年,对文山州范围内的古茶树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整理和编目,分析了古茶树资源分布特征和生长状况。【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明确该地区古茶树资源现状,为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103。35′~106。12′E,22。48′~24。28′N,海拔107.02~2 991.20 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云岭高原东南岩溶区,具有喀斯特地貌、溶岩地形。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19.3℃,年均降雨量992~1 329 mm,平均相对湿度75%。自然土壤以黄壤为主,另有黄棕壤、红壤、石灰岩风化土等。植被以乔木、灌木林、草坡、石面为主。

1.2 调查方法

以实地调查为主,结合文献调研和走访等方法。依据虞富莲[18]编著的《中国古茶树》和陈亮等[19]编著的《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野外观测记录古茶树植物学特征特性;参照《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观测古茶树生长势[20-21];依据《植物学》[22]观测描述古茶树植被类型。

1.3 调查内容

以文山州内分布的古茶树资源为调查对象,实地调查古茶树资源分布区行政位置、地理坐标、生境因子和保护利用状况等内容;观测记录古茶树种属、资源储量、生长状况和植物学形态特征;采集古茶树标本、图像等实物资料并整理编目;收集濒危古茶树枝条、种子等材料,进行异地繁殖保存。

2 结果与分析

2.1 古茶树资源种类及分布

图1 文山州古茶树植物种和变种的分布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Camellia Sect.Thea species and varieties in Wenshan Prefecture

图2 文山州古茶树植株及生境Fig.2 The ancient tea plants and its habitats in Wenshan Prefecture

调查结果显示,文山州古茶树资源分布范围广,呈散生或小居群分布。共发现43个古茶树资源分布点,古茶树资源储量8583株。按照《中国植物志》最先修订后的分类,初步鉴定共记录到古茶树资源5种、2变种,分属厚轴茶(C.crassocolumna)、广西茶(C.kwangsiensis)、广南茶(C.kwangnanica)、秃房茶(C.gymnogyna)、茶(C.sinensis)、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及白毛茶(C.sinensis var.pubilimba)。古茶树资源水平分布于104.00。~105.50。E,22.75。~24.25。N,主要集中于西南部的文山、马关,中部的西畴、麻栗坡,东北部的广南、富宁等地(图1)。其中栽培型茶树以普洱茶较为常见,分布范围最广,几乎遍及所有调查区。野生茶树以厚轴茶较多,分布于文山、马关、砚山等县(市)。广西茶和茶2个种仅在少数区县的局部地区发现单个居群,植株数量较少。秃房茶种仅发现单株,处于濒危状态。古茶树资源垂直分布于海拔823.00~2253.00 m的原始森林和高山地段,各种间交错分布,具有茶组植物较原始形态特征的厚轴茶、广南茶、广西茶等,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 m以上的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内;属栽培型茶树的普洱茶、白毛茶和茶等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 m以下的山坡荒地、灌丛或林缘地带(图2)。

2.2 古茶树资源生长状况

调查的350株古茶树生长状况的统计结果(表1)表明,古茶树平均树高6.89 m,变幅为3.00~22. 00 m,其中10.00 m以下达295株,占调查总数的84.29%,15.00 m以上有8株,占调查总数的2.29 %,最高为坝心古茶树22.00 m;平均基围1.35 m,变幅为0.45~2.70 m,其中1.50 m以下达228株,占调查总数的65.14%,2.00 m以上有33株,占调查总数的9.43%,最大为下金厂古茶树2.70 m;平均冠幅29.25 m2,最大为上新寨古茶树9.5 m×9.6 m。从变异系数来看,古茶树树高、基围、第一分枝高度和冠幅等树体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3.96 %、33.33%、76.19%和54.94%,均大于25%,说明古茶树在自然和人为选择下,其树体性状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该地区古茶树物种丰富,类型多样,加之当地农户之间管理措施和水平不同所致。

表1 文山州古茶树树体性状Table 1 Growth status of ancient tea plant in Wenshan prefecture

表2 文山州古茶树生长势Table 2 Growth potential of ancient tea plant in Wenshan prefecture

从生长势的调查结果看,古茶树总体长势良好,少数植株处于濒死状态或死亡(表2)。长势旺盛的古茶树占调查总数的64.86%,长势一般的古茶树占调查总数的26.00%,长势较差和濒死古茶树分别占调查总数的6.57%和2.00%。少数树龄较大的古茶树表现为植株枯梢多、大枝残缺不全、主干有空洞等不良现状,濒临死亡。此次调查重点对较大植株进行观察记录,共统计到长势较差植株23株,濒危植株7株,已死亡植株2株,其中小街1号古茶树(C.crassocolumna)、高笕1号古茶树(C.crassocolumna)、香坪山1号古茶树(C.kwangsiensis)、铜塔2号古茶树(C.assamica)、那忠古茶树(C.sinensis var.pubilimba)等7株古茶树,因人为损坏严重,树势十分衰弱,有衰忘之虞;坪寨古茶树(C.sinensis var.pubilimba)于2000年因施肥不当死亡,底坏大茶树(C.sinensis var.pubilimba)因人为砍伐于2013年死亡。

2.3 古茶树资源文档

通过此次全面、规范的古茶树调查,对文山州内较古老、珍惜和濒危的350株古茶树进行编号挂牌、整理和编目,即文山古茶树WS0001~WS0069、砚山古茶树YS0070~YS0092、西畴古茶树XC0093~XC0137、麻栗坡古茶树MLP0138~MLP0172、广南古茶树GN0173~GN0274、马关古茶树MG0275~MG0325、富宁古茶树FN0326~FN0350。形成了包括档案编号、地理分布信息、生物学特性、植株图片和实物样本等内容的古茶树资源册,定期记录古茶树生长、更新、繁殖等情况,实行建档监测保护。文章按照茶树所处的立地条件、特征特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及利用状况等综合因子,选取14份古茶树资源给以介绍(表3)。

表3 文山州14株典型古茶树情况Table 3 The characters of fourteen representative ancient tea plant in Wenshan prefecture

续表3 Continued table 3

2.4 古茶树保护利用对策

2.4.1 强化保护意识 调查发现,由于文山地区古茶树资源分布广、数量大、生长条件复杂等原因,对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程度低,尤其是野生茶树资源,即便在野生茶树发现并进行初步保护后,不合理采摘、误砍误伐时有发生,得到有效保护的古茶树仅是少数,大部分古茶树正面临因开发不当、不合理利用而丧失的处境。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制止人为乱砍乱伐等毁灭性的破坏行为;普及保护古茶树资源的重大意义和管护常识,提高广大群众对古茶树资源的知情权、监督权和保护权,逐渐增强人们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意识,让社会大众自发参与到古茶树保护行动中,使古茶树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2.4.2 加强管理措施 通过此次全面调查,对350株古茶树进行整理编目、造册建档,建立了古茶树资源档案,可实时动态监控管理。文中列出的14株古茶树(陈家寨古茶树、坝心古茶树、铜塔古茶树、坝子古茶树、下金厂古茶树、那忠古茶树、九龙山古茶树、古林箐古茶树、卡上古茶树、达报箐古茶树、猴子冲古茶树、香坪山古茶树、上新寨古茶树和纸厂古茶树)应给予重点保护,对其中主干中空、树体倾斜的古茶树应用支架或棚架支撑;对根系裸露、易倒塌的古茶树应进行培土护根,以保护根系,促进根系生长;对树势衰弱,容易受病虫害尤其易受钻木虫害侵袭的,采取向树体注射药物、封洞等措施进行防治;对濒危古茶树植株采集枝条、种子异地繁殖保存;对

优异古茶树资源进行发掘利用研究,将特异野生茶树资源实行人工栽培驯化,加强优良古茶品种资源的推广应用,以避免古茶树资源利用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2.4.3 探索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古茶树资源既是一种可以保持物种多样性、可以创造新品种的再增值资源,又是一种失而不可复得的灭绝资源。针对文山州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共同参与,传承并发展当地民族古茶树的管理经验,挖掘传统知识,强化科学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评价筛选改良古茶树品种,建立以当地农民为主导的古茶树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运行机制,保障古茶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讨 论

通过对文山州境内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摸清了古茶树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长状况,古茶树资源分布于全州24个乡、43个分布点,资源储量8583株。既存在较原始类型的野生种,又有进化的栽培种,种类丰富,共记录到5种、2变种,占到中国茶组植物的40%以上(中国植物志修订后的茶组植物为12种[23]),但部分古茶树物种自然保存的植株数量少,零星分散。古茶树资源于文山州的西南部延续至东北部均有分布,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分布带,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而垂直分布跨度大,呈连续状分布,这可能与古茶树长期适应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环境有关。

古茶树在特定生态环境下保持动态的进化过程,不同个体间存在明显可见的遗传差异。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古茶树树型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3种表型,以小乔木居多;芽叶特征有光滑、无茸毛或密被茸毛等表型;花朵有大花型、花瓣数多,也有小花型、花瓣数少等表型;花柱有5裂、4裂和3裂等表型;果实有圆球形、四方形和三角形等形状。这些形态性状差异反映出古茶树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文章主要对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缺乏对古茶树资源内含物质、制茶品质等方面的评价,今后可考虑古茶树优异种质筛选及品种改良等方面的研究。

文山州具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但由于缺乏对当地古茶树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工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目前已被开发利用的品种不多,深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因此效益不高(远不如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滇南、滇西南一带)。主要是因为,文山古茶树资源还没有被广泛开发,很多特异、优良古茶品种资源至今尚未被发掘利用,同时,相关产业薄弱,加工开发滞后,限制了生产发展,使得古茶树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应加强文山古茶树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充分挖掘优异品种资源,把文山古茶树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以促进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古茶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结 论

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文山州古茶树资源分布、生长状况和多样性情况,在保护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建立了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档案,可为该地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1]WightW.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ea plant[J].Nature,1959,183(4677):1726-1728.

[2]王平盛,虞富莲.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J].茶叶科学,2002,22(2):105-108.

[3]Chen L,Gao Q K,Chen DM,et al.The use of RAPDmarkers for detecting genetic diversity,relation ship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elite tea genetic resources(Camellia sinensis L.O. Kuntze)preserved in a tea germplasm repository[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5,14(6):1433-1444.

[4]Ji PZ,LiH,Gao L Z,etal.ISSR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ancient tea(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plantations from China:implications for precious germplasm conservation[J].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2011,43(1):281-291.

[5]周 萌,李友勇,孙雪梅,等.基于EST-SSR分子标记对香竹箐茶树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6,29(2): 231-239.

[6]许 玫,王平盛,唐一春,等.中国云南古茶树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1):123-126.

[7]何 露,闵庆文,袁 正.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特征[J].资源科学,2011,33(6):1060-1065.

[8]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等.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1153-1158.

[9]宋维希,李荣福,刘本英,等.云南省普洱市野生茶树地理分布和多样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0):83-91.

[10]罗向前,李思颖,王家金,等.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46-51.

[11]牟有君,钟应富,周正科.重庆南川野生大茶树[J].西南园艺,2004,32(1):49-49.

[12]王春梅,唐 茜.崇州楷杷茶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642-648.

[13]温顺位,徐代刚,刘 学,等.铜仁市古茶树和野生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7):145-149.

[14]郭 燕,刘声传,曹 雨,等.基于SSR标记贵州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J].西南农业学报,2016,29(3):491-497.

[15]诸葛天秋,李朝昌,邓慧群,等.广西野生茶树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9):1-3.

[16]虞富莲.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J].茶叶科学,1986,6 (1):1-8.

[17]蒋会兵,宋维希,矣 兵,等.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J].作物学报,2013,39(11):2000-2008.

[18]虞富莲.中国古茶树[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311 -321.

[19]陈 亮,杨亚军,虞富莲.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46.

[20]王懿祥,戴文圣,白尚斌,等.古树名木调查方法的改进[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5):549-553.

[21]孙丰军,米 锋,吴卫红,等.北京地区林木损失额的价值计量研究—有关古树名木生长势系数确定方法的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5):45-48.

[22]徐汉卿.植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4:141-180.

[2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15-136.

(责任编辑 王家银)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Tea Plant in W enshan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

MA Ling,JIANG Hui-bing*,HE Qing-yuan,SUN Yun-nan,CHEN Lin-bo,TANG Yi-chun,LIU Ben-yi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Tea Science,Yunnan Menghai 666201,China)

【Objective】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tea plant resources in Wenshan prefecture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ancient tea plant resources.【Method】In this paper,the ancient tea plant resources inWenshan areawere investigated by visiting,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Result】The ancient tea plant resources in Wenshan prefecture maintained rich genetic resources.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43 spotsand 8 583 ancient tea plantswere found,about5 speciesand 2 varieties of Sect.Thea were recorded in this area.The average tree height,base around,branch heightand crown of ancient tea plantwas6.89 m,1.35 m,0.63 m and 29.25 m2,respectively and its average variation coefficientwas 52.11%.Among these ancient tea plants,64. 86%were growingwell,26.00%were growing generally,6.57%were growing badly,and 2.00%and 0.57%were growing dying and deadly.In general,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tea plant resourceswas low,which restricted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tea plant resources.【Conclusion】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ncient tea plant resourceswere basicallymastered,and the ancient tea plant resources archiveswas established,which would provide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ancient tea resources in Wenshan prefecture.

Ancient tea plant;Resource investigation;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Wenshan prefecture

S571.1

A

1001-4829(2017)8-1732-07

10.16213/j.cnki.scjas.2017.8.007

2016-07-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220,31460216);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2015BB011)

马 玲(1985-)女,云南漾濞人,实验师,从事茶树种质资源研究,E-mail:maling8855@126.com,*为通讯作者,E-mail:jianghb119@126.com。

猜你喜欢

文山州茶树资源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19年云南省文山州柯萨奇病毒A16型的基因特征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