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2017-09-12黄英

魅力中国 2017年36期
关键词:品德探究课堂教学

黄英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过重课业负担,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社会对每个教师的普遍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关键在于课堂教學是否有效。

一、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道:“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脚力不强劲,行程就不会远;刀刃不锋利,割东西就不会深。做任何事情时,不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就难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益和巨大的事业成就。所以说,教师要想保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就要事先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天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到了如指掌,才可以在教学时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以促使教学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心理动态、兴趣爱好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宜集中,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而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达到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水平,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习的方式难度提高,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一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在共同合作、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增加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就如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媒体导入,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彻底落实,当前绝大部分的小学教学硬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常规教学手段。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运用多媒体播放PPT教学课件,将一整节课的内容融进PPT之中,长时间下来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而且品德与社会课程具体的知识内容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对生活的理解。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减少PPT的使用,而只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一些视频,通过声音、图像、文字三位一体的展示,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然后通过阅读思考、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反而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要变训练为启迪、诱导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掌上明珠,众星捧月且多是留守儿童,隔代长辈生怕照顾不周,儿女怨言,百般呵护。他们在家是小大人,一切自己说了算,在校虽然他们也碍于教师地位、知识、能力的威慑,不得不装着随从,其实内心不服。他们讨厌教师没完没了的说教和训诫。试想,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学生不从内心认可,甚至

抵触,再优美的词句,再严密的逻辑,再好的知识又有何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以启迪、诱导为主,让学生自发地去认知,去实践运用。比如,在教《让生命更美丽》这一章时,我采用的方法是看图说话,据图辩论,辩中明理,启发自觉性。我先让同学看看讲台上那块除了黑以外什么也没有的黑板,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同学说,就一个黑板。然后,我在上而一层层的点缀,不一会儿,山川、河流、天空、路桥、住房、人、花草、树木、山野、各种动物等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黑板上。这时同学们便逐步感知,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欢乐,使他们深刻的领会课文中各种生物如何装点着五彩斑斓的世界和如何让世界呈现勃勃牛机的意境,随着大家兴趣的正浓,我话题一转,学着游戏中顽皮小孩的模样,用枪将天空中的飞鸟一只只枪杀,将林中的动物一只只捕杀,将地上的花草、树木一棵棵毁掉,让同学们的心灵在一次次悲哀中引发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震撼。从反而悟出保护垒命多样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班级讨论,你熟悉哪些生物,它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为造成对牛物多样性的破坏?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层层深入,于情于理,學生自然欣然接受,已忆犹新,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运用小游戏,增加教学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懂得好好学习对今后发展的作用,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样深刻的哲理,他们只是喜欢校园这个有很多小朋友玩耍的环境,喜欢某一个科目,甚至某一位老师,所以才想要来上学。那么课堂教学时的趣味性就是必不可少了,只有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感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和听讲;只有学生学习时有着较高的积极性,愿意配合老师学习,教学才能有效开展下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在教学时安排适当的游戏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積极性,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这样教师的教学进度和举措就能顺利实施下去。所以说,学生在学习“革命精神照后人”和“值得骄傲的家乡人”这两课时,可以举行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将历史名人的故事或特征讲给学生,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还可以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时,选取跟节日有关的诗歌,让学生看古诗选节日,进行对号入座。

五、教师要广集资料,让学生易学易记

品德与社会,涵盖面广,学生知道甚少,难于理解记忆,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而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世界风情画》一节,学生没出过国,也没看过国外书籍,电视中相关知识甚少。如果仅靠死记,必然事倍功半。不同地区有地理环境的差异,气候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囚素,牛活习俗自然与这些相关。讲清渊源,学生自然易懂,易记,易整理,甚至会产生探究兴趣,由此及彼,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埋好伏笔。

综上所述,有效的品德教育应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适应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特征,抓住教学重点,启发自觉认知,变成自觉行动,使学生今天愿学,易学,易懂,今后易用,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士军.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J].新校园旬刊,2013.

[2]陶维福.浅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探究课堂教学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设问引导探究
好学者贤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品德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