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启示

2017-09-06翟雪辰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1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课程建设

翟雪辰

摘 要: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按照高校性质和培养目标可划分为三大体系,按照授课方式和内容可分为三大基本类型。美国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拥有较多自主权,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提出相应的学分要求。借鉴美国经验,我国高校首先应重拾大学精神,厘清通识教育目标,其次要加强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最后还应建立通识教育课程的制度保障体系并强化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专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變,高校致力于培养出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强调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而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专业化浪潮席卷高等教育领域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学生们只关心与自己学科领域相关的内容,知识面较为狭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单方面发展,无益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及人格的健全。

针对这一状况,哈佛委员会(The Harvard Committee)于1945年编写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书中首次正式提出通识教育。在时任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 柯南特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通识教育理念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波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补充并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相比较而言,专业教育培养的是“特殊性”——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专项技能的发展,而通识教育培养的是“普遍性”——关注将对全体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基础性知识、价值观,旨在促进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人士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除此之外,通识教育还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部分功能,通过弥补不同专业之间的短板,致力于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哈佛大学的积极倡导下,美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通识教育的队伍,并构建出多种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况

在较宽松的高等教育体制下,美国高校纷纷结合自身特色与教育传统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根据高校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可将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分为三大体系;根据授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又可将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各有侧重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可以按照大学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分为“全体无差别”“文理相异”“理工主导”三大体系,第一种体系最具代表性。

综合性、精英式的传统高校较多采用“全体无差别”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方面对全体学生做出统一规定。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的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所施行的便是“全体无差别”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以哈佛学院为主要代表。所有进入哈佛学院就读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主要修读核心课程和自由选修课,没有专业之分;大三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专业选择。哈佛大学目前拥有11个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生需要在其中选择7个领域并修满足够的学分。哈佛学院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32门课程,其中包括16门专业课程、7门核心课程和9门自由选修课程。[1]

“文理相异”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兼顾专业教育的需求,对人文社科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类课程体系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在通识教育方面,普林斯顿大学要求所有新生均要参加英文写作研讨班,在此基础上,文学院学生必须精通1门外语,并按规定在文学艺术、社会分析、科学技术领域各选修2门课程,在认识论、道德伦理、历史分析、量化推理领域各选修1门课程;理工学院的学生至少修读7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并且在外语、认识论、伦理道德、历史分析、文学艺术、社会分析6大领域中,有选择性地完成4个领域的学习,每个领域至少完成1门课程。[2]

“全体无差别”和“文理相异”课程体系适用于文理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而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多采取“理工主导”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颇具理工科特色。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的自然科学课程多为“非专业的科学课”,即以观念介绍为主的导论课程,而MIT的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则主要是专业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MIT作为一所理工类院校,尤为重视对学生理工科基本素质的培养,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一定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而不能只局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MIT还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至少8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其中至少3门须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如历史、哲学、文学等[3]。这8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其质量和严格性都不亚于前述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同类课程。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类型

美国高校通识课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类型: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 )、名著研读型(Great Books Curriculum)、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4]。第一,分布必修型,即按照领域将课程进行分类并规定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类型。采取分布必修型的高校将通识教育内容划分为若干领域,每个领域开设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校方规定学生必须跨领域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并达到最低学分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校方规定的各领域核心课程,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第二,名著研读型,即通过开设名著阅读类课程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采取这种课程类型的高校大多选取古希腊至今的经典名著作为主要读本,以共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探求人类的智慧,培养高尚的品德,接受心灵的洗礼,以使自己不断接近“完满的人”这一终极教育目标。第三,自由选修型,即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不做具体的规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修。采取自由选修型课程的高校通常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对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形成相对明确的认识,并有能力对大学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效规划。因此,学校只需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通识教育课程即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并进行学习,修满足够的学分即可毕业。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美国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