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实践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探析

2017-09-05胡英芹

职教论坛 2017年21期
关键词:价值高职院校

胡英芹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基于“价值—实践共同体”逻辑视角分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依然存在文化素质人性价值未能彰显、文化素质内在实践动力不足以及校企文化关系共同体松散等问题。这需要采用协同创新思维,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相渗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从而发展具有职业应用形态的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价值—实践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1-0034-05

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本土化产物。随着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多样化,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由此,从“价值—实践共同体”逻辑视角出发,探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哲学依据,并反思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有助于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文化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是马克思学说的中心问题,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1]。为了促使自我发展同社会文化生活达成全面的关系,每个人需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文化实践去认识人类整体的文化。刘进田学者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畴和实践理论是我们理解和阐释文化问题的立足点。”[2]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与文化历史进步息息相关的过程,是不能与人的现实文化实践相脱离。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的培养亦凸显出文化素质教育融入现实文化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出具有文化素养的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为此,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厘清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的关系,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实践机理贯穿并内化于职业教育教学和实践实训中,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哲学依据的选取

以探讨人的意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论和以现实文化实践为指向的实践文化观,不仅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哲学依据,也是“价值—实践共同体”的逻辑基础。这一发展逻辑,既体现了文化素质教育人性价值的核心素养,又凸显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性质。

“价值—实践共同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逻辑,不但符合文化哲学的义理,同时也彰显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内涵,这是由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导向特性及文化素质价值逻辑导向所决定的。温德尔班德(Windel band)学者倾向于以文化哲学为文化之根本的理解,并主张文化哲学应建立于“先验的观念论”之上,来探究文化之超经验的意义。但所谓文化之超经验的意义,实际就是所谓超越的妥当者主义之哲学,即价值哲学。所谓价值,在此指实现于一切文化范域之价值,如真的价值,美的价值,善的价值,灵的价值,均由其相当之文化范域所实现者[3]。对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多朝向实践生活经验,但也蕴含一定的价值哲学思想。朱谦之学者认为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哲学应该完全依据于“生活经验”之上。文化的泉源不是价值,是生活的经验之流,生活经验受了环境抑压而生的突进跳跃,乃是一切文化的根柢[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不仅具有一定的价值逻辑取向,而且具有实践经验逻辑取向,是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体,是实践经验和职业经历的结合体。综上所述,文化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文化观既为“价值—实践共同体”的发展逻辑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也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学理依据。

三、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基于“价值—实践共同体”发展的逻辑来审视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文化素质人性价值未能彰显、文化素质内在实践动力不足以及校企文化关系共同体松散。

(一)文化素质人性价值未能彰显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素质能力、个性特征及创新能力,注重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中,其实施方式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和实践中。比如有些职业院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分为四门全校必修核心素质课程,如“大学国文”、“道德与法律”、“数学应用”和“哲学基础”;选修课程(如人文教育系列讲座);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三部分,同时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及实训中加强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技术实践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4]。可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过程中,并在探索改革中取得一定成效。尽管如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多处于工具价值层面,重视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人文素养依然不足,而且人性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人文素养。人性价值凸显的是个体作为人的本真意义的全面成长价值。由此看来,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人性价值未能真正凸显出来,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也开始注重人才质量的提升,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然而人文教育并不是人性教育,科学教育更不是人本教育。因此,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人性的价值功效就常常会被忽视,进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育。当中,文化素质教育中人性价值内涵的宽泛化和模糊性也给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的人性教育带来困惑,进而忽略了人性价值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实效。

(二)文化素质内在实践动力不足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实践就是要通过改造自己的实践,使之成为具备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文化素质的内在实践不仅体现了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化与发展,也是人自我完善的重要表现。为此,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效用就是要达到人的自我完善,进而为其专业技能的实践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深受工具逻辑和功利思维的影响,致使文化素質教育实施的内在实践动力不足。鉴于高职院校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较弱及社会地位低下,学生一入学就存在各种心理压力和各种被动的行为表现。为此,高职院校将如何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开启学生内在的实践动力,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多数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课程学分或顺从学校规章制度安排,勉强学习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或参加文化素质拓展活动等实践活动,而学生的内在实践动力并未真正激发。加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学生文化素质活动拓展方面,高职院校的文化校园环境也显得有点单调,未能对文化素质的内在实践动力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障。基于以上各种因素,都会导致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内在动力不足。

(三)校企文化关系共同体松散

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等特质,决定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校企文化关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相应实训基地,但这种关系多处于利益协商关系,再加上校企文化的主体利益冲突,使得校企文化关系共同体松散无力。同时,校企文化各自的性质也影响了校企文化关系共同体。高职院校文化是人性驱使的教育指向,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突出“人”的教育本质特征,而企业文化是利益驱动的物质指向,生产各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突出“物”的质量规格。因此,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时,部分高职院校常常将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混为一体,不加甄别地照搬、移植企业文化的要素,极易简单化地“视人为物”,从而忽略“人”的存在,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简单化和急功近利的倾向[5]。这种简单移植的文化素质教育显然不是学校文化品位的办学逻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实世界的伦理价值。从“价值—实践共同体”发展逻辑来看,校企文化关系共同体的松散无力表明人性价值与利益工具价值的矛盾、教育性文化素质实践与物质性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冲突。其中,物质性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具有短暂性和利益性,而教育性文化素质实践具有持久性和伦理性。正因为校企文化不同的定位指向和不同实践方式,使得校企文化关系共同体松散无力,不利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四、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于“价值—实践共同体”的逻辑策略主要采用协同创新的思维,聚焦职业人性价值教育和校企文化协同实践教育,将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各方面力量集結起来,共同促进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崛起。

(一)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是一种职业应用形态的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应考虑如何彰显职业人性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或者通过其它各种形式的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职业人性价值。如学校开展“三下乡”、“素质拓展”、“读书节”、“文明修身”和“社团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形成全方位地学生职业素质的合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其次,思考如何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社会大背景中,使其职业人性价值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全院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在校内创建了“学生超市”、“铁吧”和“创业一条街”等创业实践基地,在校外各大中型企业建立8个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共立项43个创业项目,对每个训练项目给予1万元以上经费资助,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学会创业,实现职业人性价值。最后,思考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将职业人性价值贯穿于学生的一生中,即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与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我国更倾向发展人的素质,而美国则更倾向于发展人的能力。美国社区学院就是培养各类职业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职业发展指向的学生来说,其通识教育重在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理清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人性价值教育体现人性论的基本哲理。人性论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主要回答的问题是人是什么以及社会怎样。池田大作学者认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善性和抑制人的恶性的主要手段,其良好功能的发挥能够促进人优良人性的形成和道德水平的极大提升。通过教育进行人性革命,其根本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体现为人的自由思考和理性判断,自由是良好人性的一种活动状态,良好教育功能的发挥能够培养人进行自由判断的品质[5]。由此看来,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拓展人性价值功能。这种人性价值教育是符合人的本真特征,并使人拥有判断事物好坏的能力和基本公民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文化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内在实践动力(这一动力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社会),从而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功效。

(二)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相渗透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常常带有职业应用性取向,主要是为培养某一行业领域的职业专门人才。这种实用价值理念彰显了进步主义流派的思想。该学派以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成立的进步主义学校为标志。他们坚信教育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任何教育构想和行为必须从学生当前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或者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实用性”是进步主义代表者的核心词汇,但这种实用性并不完全是和学生当前生活状况无关的世俗性、功利性。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实用性是指与学生当前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激发对课程设置有最终裁决作用的学生的兴趣(students interests)。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院行业背景,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自2001年至今,学院共有4万余名师生参与了春运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春运社会实践暨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技能开展志愿服务,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巩固专业知识、锤炼职业技能,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专业实践的良好机会。因此,在学生的实践实训及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从而对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行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及感染作用。

文化素质教育秉承文化价值论的思想,其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有关人的意义问题。人依据价值而生活,在生活中追求价值。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必须根据某种价值进行选择。在价值的大家族中,文化价值应是最基本的价值[6]。我国倡导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文化价值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而为学生追求文化价值和人性意义奠定基础。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积极有效地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纽带,以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载体,以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为平台,使文化素质教育更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地渗透于专业教育实践过程之中。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投入1亿余元,建设生产性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学院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内引进10多家优质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共享政、校、企三方的办学资源,构建起互利共赢的紧密型合作机制,深化了“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理念进行实训室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企业产品为课程教学的项目载体,以生产性实训课程建设为引领,引能工巧匠进学校课堂,引企业项目进车间,形成“教室与车间一体,课堂与车间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作业与产品一体”等“五个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特色。

(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校企文化协同实践教育强调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实践协同创新。鉴于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主体利益,高职院校需和企业一起搭建校企文化的协同发展平台。就学校而言,应注重教育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以契合企业对创新文化人才的需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地铁有限公司协同育人,共促学院发展。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和委托制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企业需求,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行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既完成了实训教学环节又实现了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换,解决了新進人员因“水土”不服,往往需要较长适应期的问题,实现了“零距离”上岗;既培养了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呢?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承担着这样复杂的任务,即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7]。基于此种教育理念,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首创精神及个体独特性,鼓励并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发挥集体的创造力量。这是一种立足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并指向企业文化人才的创新性的协同教育。

对应地,企业文化也应进入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并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凸显企业文化的专业技能,在专业技能实践教育中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邀请海内外文化素质教育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名企业家或优秀毕业生,给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激励人生”,“崇德向善,阅美人生”,“为青春导航”,“我为企业喝彩”等。通过专题讲座,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进行零距离的衔接。此外,类似通识教育的宿舍文化方式,企业文化可融入学生的宿舍文化生活中,借此宿舍文化活动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发挥校企文化协同实践教育的最大价值。这正是体现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价值—实践共同体”逻辑路径需求。

参考文献:

[1]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8.

[2]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35.

[3]朱谦之.文化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12.

[4]陈智.深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5):57-61.

[5]黄富锋.池田大作教育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2-55.

[6]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7-188.

猜你喜欢

价值高职院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