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需求与供给侧改革路径探讨

2017-09-05杨海华俞冰

职教论坛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

杨海华+俞冰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必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所作为。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背景,探究了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关系,并以苏州市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職业供给侧改革的的思路与路径,即加大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扩大职业教育供给主体、改革职业教育供给模式等,试图为其它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具有区域特点和先试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1-0028-06

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全面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在于教育。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就业创业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赋予职业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光荣而艰巨的社会使命。职业教育将人口流动与市民化、人口就业与产业发展、城市和农村发展串接起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有着强烈的共生共荣关系,职业教育将在全面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方面有所作为,新型城镇化也将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转型升级。

一、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解析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具体即为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和农村地区就地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从改造人的角度来看,该过程不仅需要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配套环境的完善,更需要一个长期浸润式的“大教育”环境。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人这个核心要素发生关系。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大力提升进城农民工和农村就地转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全面现代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岗位变动和再就业的需要,从而保障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同样新型城镇化也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多新的内涵功能与价值使命,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转型升级[2]。因此,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培养培训和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服务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全面提升新老市民的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也将助推职业教育自身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转型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的发生载体主要是“人”。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和服务型人才,另外兼具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通过人发生链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文化的引领与培育,都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3]。因此,新型城镇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必将在人口多元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并通过自身的供给侧改革以更好的服务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人口多元变化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

1.农民工市民化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苏州市到2015年底,流动人口数698万人,常住流动人口数538万人,常住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50.7%,已经成为苏州市民重要的组成部分[4]。未来的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如何有序、稳定地转移这部分人口,加强对苏州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关系到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因此,针对苏州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与补偿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重新规划职业,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从职业教育的实践需求来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文化认同的适应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市民素质补偿教育、心理素质补偿教育、信息素养补偿教育等,通过这些形式不一的教育,可以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市民社会,从而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2.非户籍常住人口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苏州相关统计表明,流动人口的学历普遍是初高中水平,7%的流动人口学历仅小学及以下(如图1所示)。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全面现代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岗位变动和再就业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特别是初中及以下职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职业培训方面,流动人口中有570万21-50岁年龄层次的人,是职业培训的主要对象。根据近年来苏州产业结构以及一、二、三产的就业人口比重来看,流动人口中从业第三产业人数占比逐年增加。“十二五”期末,苏州市第三产业的从业流动人口较“十一五”期末增长了42.3万人,占比提升了3.6%(如图2所示)[5]。因此,非户籍人口对于职业教育需求的规模非常之大,苏州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空间非常之大,更要适当增加第三产业与现代农业的职业培训比重。

3.乡村居民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从苏州的产业结构来看,苏州经济正处于产业机构转型升级阶段,不断向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因此,现行的农村职业教育应更多关注乡村居民的现实需求:一方面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另一方面切实关注居民“离农”需求,通过职业学历教育和失地农民转移培训,为乡村居民开展临时短期的就业转岗培训服务,积极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将农村失地人口尽快融入城市就业,从而提升苏州的城镇化水平。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也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

1.制造业重点领域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先进制造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产业。伴随苏州新的智能制造的发展浪潮,苏州高新科技产业集聚与创新人才集聚进入新高度,企业的人才招募重点已经从数量开始向质量转变,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苏州职业教育应搭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和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苏州先进制造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自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充满期待。

2.服务产业重点领域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苏州正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金融业、现代商贸和商务、旅游业、酒店管理、服务外包、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加,职业院校可增设电子商务、投资理財、金融保险等相关专业,如金融投资分析人员、金融财务审计师和会计师等专业性人才。因此,伴随着苏州产业结构“三二一”态势的形成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崛起,服务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将与制造业对职业教育需求并驾齐驱。

3.新兴重点领域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2016年上半年,苏州新兴产业引领发展促转型,新兴产业PMI指数均值为49.8,高于制造业PMI0.2个百分点。其中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指数均值均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运行,显示出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生产活动预期。新能源、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6.7%,均保持两位数增长[6]。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趋势,必然需要大规模的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职业院校责无旁贷。因此,新兴产业对职业教育需求日益明显,也将带动职业教育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迎合与满足新兴产业对于人才质量的需求。

4.现代农业重点领域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伴随着苏州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经是苏州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瓶颈。因此,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是苏州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务,其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便是未来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职业教育理应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有所作为,尤其在农民职业化、学历技能提升、自主创业与经营管理和综合素养提高等多方面进行培养与培育。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职业教育有天然的需求,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供给侧改革中也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7]。

(三)社会发展与文化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

1.老龄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新型社区长期定居生活的将主要是中老年人。据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底苏州市户籍人口达到6781957人,其中老年人口1708816人,比2015年增长52235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2%,老龄化程度首次超过了25%[8]。未来三十年苏州的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增加,沉重的老龄化人口负担增大了养老服务设施和老龄服务产业的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议题。老龄人口日益增加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职业教育应拓展办学思路,增设涉老专业,开展养老专业人员培养培训,以适应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多元需求、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与疑难问题。

2.社区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抓手,而社区教育便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有效的手段,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积极有效地开展社区教育既是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要,更是直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力量。而社区职业教育更是直接解决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手段,通过开展创业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社区居民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居民的职业成长与自我发展。因此,社区职业教育在城乡社区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文体娱乐、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职业教育还将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培养培训中发挥积极作用,选择一批紧密对接社会生活服务、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尤其是安保、保育、护理等服务型岗位,为社会的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治安等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文化传承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文化渐渐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的象征和城市名片。苏州是吴文化核心地,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丰博深厚,文化形象鲜明独特、卓有魅力,苏州形成了园林、昆曲、工艺美术等文化艺术品牌,被誉为“文荟之邦”,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苏州重点发展的产业。而在文化传承与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匠人精神的技艺人才是关键,文创产业技艺人才的培养培训与匠人精神的传承,职业教育自然不能缺位。对于职业院校,既要传授学生精湛的技艺;又要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匠人精神。因此,不论是传承文化,还是传授技艺,都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付诸实践,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培养现代技艺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最好的制度设计。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思考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苏州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发展共赢。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职业教育作为面向人人且与经济社会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必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承载应有的义务与责任。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及客体,必须认真理清发展思路,科学选择发展路径,务实积极前行。

1.高度关注新型城镇化改革。在宏观层面,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技术技能、服务管理与创新创业人才的时代重任。新型城镇化涉及的关键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居民的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源的整体素养、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等,这些关键因素的改善提升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需要职业教育的关注支持,更需要职业教育的主动适应。

2.加强职业教育的供给改革意识。供给理应关注需求,职业教育应强化供给改革意识,不仅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更要适当超前,为未来的经济社会与产业需求提供有效“供给”。职业院校更要关注是人的城镇化需求,调整供给思路,构建符合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职业与创业人才的有效供给与精准供给[9],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3.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职业院校在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正确处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积极引入多方主体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科学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4.积极主动提供精准供给服务。新型城镇化还需要职业教育更加精细地区分需求,针对区域经济社会与主导特色产业的需要,提供个性服务,实现精准供给。职业院校既要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精准对接,更要在服务社会、教育惠农、教育惠企、教育惠民等方面积极務实探索。职业教育要改变过去被动适应的供给思维,自觉淘汰落后低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不断激发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动力。

5.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供给环境。政府要不断改善和优化供给环境,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坚持依法治教,对现有的人力、资源与制度等单一的供给方式进行改革,简政放权,主动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在开放融合中全方位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功能与社会责任。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将为提升人的城镇化水平、公民素养、创新创业及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贡献积极力量。近年来,苏州的学校职业教育一直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但职业教育培训与社区职业教育等方面仍然是短板,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主体是政府,所以苏州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使职业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多样、更加灵活的全民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供给模式,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的机会及通道,让更多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共享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全面推进苏州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1.不断加大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一是加快制定出台关于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苏州要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专门制定出台适应苏州市情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有明晰的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和执行方式的政策文件。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苏州推进职业教育带来良好机遇。职业教育地方性法规应把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对达成目标、具体措施、执行方式、监督评价等提出可行性意见,以从制度上保障现代职业教育的顺利推进。

二是科学调整职业教育政策。通过调整职业教育政策,破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瓶颈。首先,职教与普教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要区别对待。职业教育开展技能教学、社会培训和社区教育的培训活动与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工作的方式方法、时间、对象、成效,是难以用同样的办法来进行考核评价的。目前的绩效考核办法,已成为调动职业学校和社区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的重要制度障碍,必须改变这一教条化的管理制度。其次,社区教育机构(包括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存在着种种制约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根本原因是体制的束缚,应该积极进行混合所有制探索,开展社区教育民营化改革试点。

三是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职业教育是助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新型城镇化也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多的职责与功能。因此,苏州政府必须从大职业教育观的视角出发,将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拓展经费来源渠道,积极开展教育惠农、惠企、惠民等系列教育培训活动,全面保障职业教育政策的推进、落实和发展。财政投入更要倾向于苏州的弱势群体,逐步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他们自食其力的需求,从而以满足苏州百姓接受多元化职业教育的需求,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是不断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目前,苏州有30所中等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在校学生7.3万人,苏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从“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初中毕业生数分析,苏州高中段教育资源短缺现象将十分突出(见表1),因为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受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总量控制,因此苏州高中段教育资源的增量部分主要将由职业教育来承担。要尽快启动职业教育新一轮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做大做强吸纳初中毕业生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主阵地。

经过多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苏州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2016年苏州市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仅占职业类招生计划的18%,这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差距甚大。中职学校的升格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初中毕业生是否都适合就读高等学校?二是企业到哪里招中职毕业生?因此,在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科学布局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占比,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从而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2.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供给主体。一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职业学校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承载主体和实施机构,推进职业教育首先要科学定位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中职阶段应以学习本专业中等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高职阶段则以学习本专业较高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我们应重新审视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扭曲,应去除普遍存在的“大赛功利化”倾向,让其更好地为人才培养而服务。其次,在“大职教”的理念引领下,我们应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供给的功能,不断拓展职业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在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开放教育等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平民特性。

二是借助社区教育机构来推进实施职业教育发展。苏州在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同时,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改革,形成了以市开放大学为龙头,区(县)社区培训学院为支撑,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基础,村(社区)居民学校为根本的四级网络体系,这是实施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大体量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社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硬件资源优势,以体制创新来激发社区教育活力,不断推出新型城镇化所急需的教育培训产品,让社区教育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三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更多的行业与企业参与其中。企业在注重内部员工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构建“学校-企业-学校-企业”交替渐进式培养模式,配合职业院校开展“二级培训”,改变目前职业院校单主体培养技能人才的现状,逐步形成“学校-企业”的双主体、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型城镇化中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

3.不断改革职业教育供给模式。一是职业教育要以需求为导向。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与教育需求为导向,从而满足不同职业兴趣的学生对于不同教育类型的选择与需求。根据霍兰德的职业倾向理论,学生选择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由其内在的职业兴趣与职业倾向决定的。因此,苏州可以率先从高中阶段试点自主招生和取消普职分批录取,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职业教育还是学术教育,并拥有选择专业的自主权,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专业,在职业兴趣的引领下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实现自我追求和社会价值。

二是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现代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是时时满足人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与终身发展的需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路径。现代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定是以人为本的,一定是面向未来的,一定是符合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的,一定能够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的。因此,现代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实现校企联动、普职融通、纵横贯通,最终实现按需学习。我们应该破除横向与纵向壁垒,实现普职自由流通,同时破除名校壁垒,让优秀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同样拥有进入名校的权利,为技能技术人才提供多元的上升空间,让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同样有机会成为社会所需“高、精、尖、缺”的国家人才。

三是改革职业教育模式。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苏州必须通过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农业转移人口和失业者的培训,从而极大地改变他们的就业困境和贫困状况,以适应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岗位变动和再就业的需要。针对职业教育对象的变化与特殊性,我们应不断改革职业教育的供给方式,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时间,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参加职业培训。针对不同个体的需求,设计定制灵活的教育时间和空间,让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双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成员对职业教育需要更加迫切,更加多元,职业教育自身更要审时度势,科学定位,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供给主体与资源,积极改进供给模式,努力提升供给效益,全面构建公平全纳、贯通开放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庆智.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6-05-26:(007).

[2]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2-24:(001).

[3]储著源.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19-23.

[4]人民网.苏州去年户籍人口增5.9万,流动人口数昆山最多[EB/OL].http://js.people.com.cn/n2/2016/0204/c360302-27695139.html,2016-12-05.

[5]耿香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苏州产业发展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3):45.

[6]新华日报.苏州新经济动能释放 新兴产业产值7306亿元[EB/OL].http://xh.xhby.net/mp2/html/2016-07/22/content_1443887.htm,2016-7-22.

[7]苏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进一步推动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J].苏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6(3):4-10.

[8]苏州都市网.苏州人口老龄化首次突破25%[EB/OL].http://www.szdushi.com.cn/news/201701/148435424917856.shtml,2017-01-14.

[9]姜大源.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21):5-7.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