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文学”之美

2017-09-04方明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8期
关键词:河流诗歌文学

方明红

当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过于陈旧,学生对地理课缺少兴趣度和兴奋度,也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采取自主讨论、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的要求。特级教师邵俊峰老师的“让文学与地理相遇”一节课以扎实的基本功和表现力,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语文学科中的文学知识和地理主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相对枯燥的地理课变成学生踊跃参与、热情高涨的“诗歌欣赏课”。

一、教师的人格美——有较强的文学素养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地理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体现“文学美”,那么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文学素养。教师必须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能动读书、灵活读书。在知识储备和更新上,一刻也不能停止自己的继续学习和提高,既要读专业书籍,也要读其它优秀文学作品;既要读中国文学,又要读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其次教师要注重积累。古语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胸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中无墨,怎能泼洒成文?可见,日常的积累十分重要。当然教师既要注重间接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直接知识的积累。文学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的积累,也是除知识积累之外的人生積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是看书积累的经典名言,这道出一个真理:教师要有孜孜以求的对文学修养的态度,才可能带动学生产生提升文学修养的渴望。

二、教学的内容美——地理知识和诗歌内容巧妙结合

邵老师将著名诗人远帆的《我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和高中地理河流一节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掌握。在上课前,邵老师就在学案上准备了中国主要河流的填图以及河流和地形、气温、降水、植被、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上课前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课堂上,邵老师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分段倾听配乐朗诵,并要求学生对照诗歌内容找出和高中地理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在第一段诗歌中,邵老师重点分析了岸柳砌石,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岸柳砌石,并在此基础上让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找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找到诗歌中所表现的岸柳砌石,最后展示本校的实景照片进一步加深同学的印象。在诗歌的第二段,邵老师又重点强调了“我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邵老师巧妙地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融合到了课堂之上,让学生讲讲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诗歌的第四段“山崖前我沉思成一条深涧,广原上我舒展作一片平滩”,邵老师又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结合个人理解谈谈如何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两首诗,从听课的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课堂反应还是不错的,基本能将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和诗歌联系起来,前一句强调河流的侵蚀作用,后一句主要强调河流的沉积作用。当分析到诗歌第五段的时候,在优美的朗诵结束后,邵老师让学生自己找出诗歌中能联系高中地理相关知识的诗句,这无疑对学生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从老师找出到自己独立寻找,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强调的“受之以渔”的理念。而学生通过前面四段诗歌的训练,也基本能从诗歌中准确地找出相关的知识,如为什么“我的盛夏浑浊而暴愠”?可以联系到河流的补给类型;还有从“我还给冬季以坚冰”,可以联系到我国哪些地方的河流有“坚冰”?整节课下来不仅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对地理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要想上出高质量的诗歌和地理相结合的课,老师在课后也要做大量的准备和材料的收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多阅读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杂志,开阔自己的眼界,做到心中有“货”,同时也要跨学科多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并注重日常的积累工作,一旦发现和地理相关性比较高的美文美诗要及时做好积累工作;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思考,和语文教师多交流,尽可能掌握学生现有的文学欣赏水平,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向学生推荐自己读到的美文美诗,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这样,一定可以让文学和地理结合得更好,学生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

三、课堂的气氛美——配乐诗歌朗诵贯穿整节地理课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轻松愉快,心驰神往。邵老师的课无疑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氛围课堂。在邵老师的课堂上,处处多充满了学生的质疑,有对老师解释诗歌的质疑,还有对同学提到的诗歌内容的不同理解的质疑;当然更有笑声,笑声一方面来自邵老师讲课的幽默语言,另一方面也来自同班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问题时的精彩而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好的课堂气氛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深思和联想,在优美的配乐诗歌朗诵中同学们不断进行着思考和联想。

四、教学的互动美——对照诗歌内容,学生互动探讨相关地理知识

新课程强调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动”起来。为此,教学过程要从学生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转向交互、对话和合作。在邵老师的课堂,到处充满了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的激烈场面。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有效的小组竞争,在黑板的左上角在课前先标注好组号,在课堂上每当有老师提问的时候,底下的学生会争先恐后主动站立起来回答,然后地理课代表就会在回答问题同学所对应的小组后加一分。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小组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独辟蹊径,烹制了一桌文学与地理的盛宴。通过他的“妙手弹奏”,拨动了学生内在的思弦、情弦、神弦和心弦,让学生在欣赏美妙诗歌的同时又掌握了地理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河流诗歌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河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静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