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酝酿出最适宜的教育“温度”

2017-08-20崔希泉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9期
关键词:温度

崔希泉

【摘要】小学德育不应该是坚硬的、机械的、棱角分明的,而应该是柔软的、温润的、润物细无声的。做为一线教师,应该加强“里与外”的合力,分辨“显性与隐性”,进行“负向与正向”的评价,以此打开孩子的心扉,以此锻造孩子、滋养孩子,成就孩子。

【关键词】里与外 显性与隐性 负向和正向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073-01

“教室,不只是一个中性的空间,而是容易引起诸多温暖和联想的家园。”[1]“温暖”实际上与人文关怀、心灵抚慰、情感滋养等一些精神层面有关。那么,作为小学教师,如何精心打造“温暖”的家园,如何在这样的家园中萌发出健康的种子,如何流淌出清澈的活水,用温暖、爱心、包容等酝酿出最适宜的教育“温度”呢?

一、“里与外”的合力不可或缺

在中国,一部分家长总是有意识地屏蔽学生成长中的所谓“另类选择”,总是以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的视野,以成人的“一厢情愿”扼杀学生的“自我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说,做为教师,不能“隔空对话”,应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可以在电话、家访、家长会、零时接触等各种场合的沟通和对话中,与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对接,从而找到真正解决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凭借和抓手。

一个学生的父母亲总是发感慨:“现在的社会呀就是关系社会,他们有后台,有金钱,不用成绩特别好就能上好大学,而你,什么都没有,只能靠勤奋学习才能有出息,你还凭什么不学呀……”而这个学生反而在“凭什么不学呀”的唠叨中真的不学了,压力山大、心理失衡、心灰意懒——因为他觉得再努力也比不上那些不用辛勤付出却家境很好又有强大“后台”的学生……

无可置疑,因着家长的错误言论或错误导向,这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蒙上了一层阴翳或者“雨水”。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转变家长的这种观念:切不可以自己的一孔之见影响学生。无论什么时候,成人对各種时髦的言辞都不能迷信,更需要对自己的道德说教慎之又慎,酌之又酌。教师应通过打电话、家访、微信或QQ联系,时刻把握孩子和家长的思想动态,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的确,当教师和家长形成了合力,其思维、理念、方式都“趋于一致”,都能酝酿出“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教育温度,那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生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生成就变得自然而然。

二、“显性与隐性”的分辨不可或缺

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沟通的关键是听到没有说的内容。”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就是成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很多“没有说的内容”,或者,很多“真正的话”没有机会说出,被遮盖、被屏蔽,被扼杀……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听到那些“没有说的内容”,善于发现孩子内心那波涛汹涌掩藏下的大海,并以此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位小学生总是跟老师“对着干”:比如故意把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总是故意大声说话、故意穿得奇形怪状、故意揪女同学的辫子、故意在全部同学面前出丑……事后了解到,因为父母亲离婚,因为家人漠不关心,因为异常孤独……因为这一切,他想通过这么多的“故意”引起教师以及其他人的关注,这种心态叫关注饥渴……

原来一切皆有原因,一切皆“有迹可循”,而老师一旦知晓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相时,就可以和孩子的内心对接,以此找到可以突破的办法。

三、“负向和正向”的评价不可或缺

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走出“量化”的误区,如何全面、客观、中肯地评价学生,显得至关重要。教师仅仅是从分数的角度为学生们“盖棺论定”,还是从思维、品性、过程、能力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就像清华大学附小的经验:“在注重评价的反馈、引领与激励的前提下,从细节的改进入手,在评价中融入更多的真情。”[2]

比如,一位教师曾经给学生写过这样的手写奖状:“‘水上了高山就成了‘瀑布,高度很重要,我希望你能有自己的高度!”“有信心未必会赢,没有信心一定会输。”“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你也不例外。”“头脑空空的人之所以声音大,是想通过大嗓门掩饰自己的浅薄”“阻碍你前进的不是远方的高山恶水,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面对错误,要严厉地指出来,不可一味叫好,而学生一旦有点滴进步,就应该从负向评价转向正向评价。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一泓多元、互动、多维、灵动的评价“活水”,让“负向和正向”评价有机结合,而且特别注重精神层面、个性特长方面的激励和评价,让教师的评价准确地指向一个人的内心,让学生看到一个新的未曾发现过的、最棒的自己。注重真心实意的、温馨的、正能量的评价,才有可能打开孩子的心扉,才有可能更长久地滋养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樊瑞.我们想要的德育[J].中小学德育,2016,(3):1.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23.

猜你喜欢

温度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都一样吗?
人体温度37℃已成历史
温度
化开了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如何把握番茄育苗温度
一头猪的哼哧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冰点以下的缝合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