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需要三种“人文底蕴”

2017-08-20邵玉宝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9期
关键词:人文底蕴传统文化互联网

邵玉宝

【摘要】近来,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排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底蕴,说到底其实就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离不开人文教育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好三种人文底蕴,才能更好地落实与执行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书香文化 “互联网+”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071-01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明其义,懂其理,从用心传承传统文化、用情传播书香文化、用力传递“互联网+”文化这三方面去浸润学生的言行,耳濡目染,培育出的学生心智必将是豁达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这样的人将是一个大写的人、舒展的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也是落实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之关键。

一、传承传统文化:慧润文化之魂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学生人文底蕴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带领学生从三个方面去找寻,慧润文化之魂。

1.熏陶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等。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一个包含着诸多类分的综合概念。作为教师虽不能全懂,但一定要懂其一二,精其一项,如诗词、戏剧、音乐等,方能引导学生进入其多彩世界,了解其文化底蕴,使其深入其境,深刻体会其魅力,方能达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2.强化“礼”文化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尤其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独生子女占主体的教育对象,这些方面常被忽视或遗忘,如果要想学生具备较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八礼八仪”的教育不仅不能忘,还要求教师时常加以强化,注重落实,方能引导学生成为文雅之人。

3.注重“孝”文化

孝的本质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但当今学生们心中的价值观、亲情观淡化,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坚定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教育学生发掘其内涵: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如此,方能让学生的心田有爱才有情,有情才具德。

二、传播书香文化:雅润育人之情

一个民族多读书,才构建了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一个人多读书,才有了提高个人素质的根本。教师的文化素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还要多方引导学生共浸书香、传播书香,真正爱书、读书、用书,雅润育人之情。

1.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教。一个爱看书的老师,一定能让班里的学生爱读书。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走路、进班都带着一本书,时常和学生谈起读书的乐趣和内容,用行动来引领学生。其次,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2、乐于交流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老师要经常问一问学生近段时间读的是什么书、鼓励他们与同学交换书、让他们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这些做法可有效激发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与学生个别交流谈话做为班会课的话题,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课外阅读的关注,帮助他们对读书保持长久的兴趣。

3.用心激励

当学生发言、习作、日记中用到一些课外学到的好词佳句时,老师要及时表扬。这样做,既可以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能提高全班同学的读书积极性,可谓一举三得。

4.巧借东风

老师是促进学生读书的有心人,学校开展读书节时所举行的各种活动,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最好契机。此外,电视、电影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前一段时间学生们流行看偶像剧《终极三国》,这部电视剧中人物的名字全部取自于《三国演义》,老师可借机引导学生《三国演义》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呢,来带动学生读名著《三国演义》。只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可以借许许多多的东风来引导学生读书。

三、传递“互联网+”文化德润为人之师

今天,“互联网+”已被人类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追求,使得网络文化迅速进入校园,融合为一种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因此,教师对“互联网+”文化的正确引导与运用,不仅会让学生们面对强烈的文化冲突和融合之际,还能较好面对社会的各种应变,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

1.正确使用网络,提升学习能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传播文明,开启民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网络中的“花花世界”也使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们深陷其中,玩物丧志。因此需要教师精通网络的运用,并且能通过网络知识讲座、网络典型案例分析、热门话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端正上网动机,教会学生用一双慧眼,把网络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引导他们多上网学习,在网上查阅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拓展知识视野。如通过网络撰写博客,日记等等,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是利用高科技浏览一些无聊的东西,聊些无聊的话题,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爱学、能学的教育目地,积淀较好的知识素养。

2.运用网络优势,搭建心灵驿站

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有了网络,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就没有了。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开展双向交流的“家校沟通”、“心灵驿站”等活动,实现相互间的无障碍互动,不仅能及时解决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能促进学生高效、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与成长。因此,让教师传递好“互联网+”文化,把网络文化渗透好,利用好,管理好,其传递责任与教育功能可谓举足轻重。

我们深知,人文厚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高度;也懂得,人文底蕴的熏陶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更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携手共进,才能结出硕果。但为了今后学生们的幸福高度,我們除了面对,已没有退路,更没有理由选择敷衍,唯有不忘初心,尽心尽责,用时间与耐心努力去培养学生们的人文底蕴,为早日落实核心素养、实现中国梦而做好教育者的本份。

猜你喜欢

人文底蕴传统文化互联网
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创新
落实“文化基础”改变设计理念
浅谈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