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战深度贫困:新疆之新

2017-08-11

中国扶贫 2017年15期
关键词:四地州南疆新疆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

党中央历来对南疆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谋划推进,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和重要进展,贫困程度明显缓解,贫困群众的钱包渐渐鼓起来。

瞄准主战场 新思路促脱贫

南疆四地州是全国确定的14个特困片区之一,也是新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据统计,目前,南疆四地州集中了26个贫困县、2605个贫困村、218.67万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疆的74%、86%和8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要求。新疆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扶贫惠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脱贫。

扶贫是一道方程式,同一个地区不同家庭、同样的投入和方法,取得的产出不尽相同。如何破解这道方程式?如何让“精准扶贫”中的“靶向疗法”更加奏效?

除大力实施《南疆四地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外,新疆自治区党委又在深入調研、深思熟虑之下,制定出自治区脱贫攻坚“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五大抓手”工作方案,自治区贫困退出实施办法、地州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方案、办法,并反复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推广实施“先富帮后富、北疆帮南疆、兵团帮地方”的扶贫新路径。

围绕“七到村、七到户、七到人”的精准扶贫新政策,各对口扶贫单位、行业、部门、团体展开了细之又细的建档立卡工作。

顶层设计的创新折射出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实践的探索:“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实施精准扶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各地、各部门纷纷出新策、出新招,实施定位精准、一户一策的扶贫方略。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被唤醒,社会各单位、各部门、各方面、各阶层扶贫帮助的激情和热情被再次点燃,贫困地区处处喷涌着扶真贫、真扶贫的热潮。

2016年3月,新疆工商联、扶贫办组织开展了“千企帮千村”行动。在“十三五”期间,将动员和组织1000家左右民营企业和商会参与到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积极主动配合各级党委政府完成1000个左右贫困村的脱贫任务。

2016年新疆将专项扶贫资金的85%以上用于南疆四地州,投入南疆片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29亿元。通过精准扶贫,现在,南疆四地州贫困家庭几乎家家都有“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园”,人人都有一门拿得出手的手艺。

今年4月,于田县库尔班特色小镇特色产业街开建。于田县居民阿巴斯·如则从中看到了新机遇。“等特色产业街建成,我想开个拌面馆,增加收入。”阿巴斯说。

库尔班特色小镇特色产业街是新疆发展商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的内容之一,主要从餐饮业、地毯刺绣业、特色林果业、现代畜牧业、旅游业等五大产业进行精准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田地区引导新疆发展商会和大型企业参与投资,推动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紧密衔接,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带动区域性脱贫,探索现代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成效初显。

喀什市立足喀什经济开发区,实施就业脱贫和旅游扶贫工程,引导贫困户进园进城;和田地区利用扶贫资金发展地毯、刺绣、艾德莱斯等手工业;阿克苏地区采取“以富带穷、合作经营”模式,突出科学谋划,精准部署脱贫减贫目标任务。

……

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马成介绍,新疆在实施精准扶贫上下真功、深功、硬功,将精准扶贫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2013年至2016年,全疆35个贫困县累计减贫138.55万人,南疆四地州累计减贫136.88万人。

拓宽致富路 新产业促脱贫

“要坚持优势优先、发展特色产业,把有特色、有优势、容易干、能干成的产业先干起来,引进一些中央和援疆省市的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提升产业水平,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形成新产业。”新疆自治区党委对拓宽贫困群众致富路提出如上要求。

去年,和田县布扎克乡库木巴格村村民艾则孜·阿塔吾拉,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在自家庭院种植洋葱,目前,仅洋葱一项每年就能增收1万元,这让他增加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南疆四地州很多农民充分利用自家庭院,种蔬菜、果树,养鸽子、羊,通过发展庭院经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巴格托格拉克村村民热合曼·尤力瓦斯在自家庭院种植的无花果,第二年就挂果了,热合曼·尤力瓦斯凭此一项,当年收入近3000元。除了无花果,无花果苗也能赚钱,2016年春天,他靠销售无花果苗又赚了2000多元。

“我还要继续扩大无花果种植规模,利用塑料盆、水桶种植,地里也要种上,创造更多收益。”热合曼说。

岳普湖县阿其克乡吾斯塘博依村村民阿不都克里木·肉孜是2016年脱贫户之一,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的“脱贫标杆”,这让他无比自豪。

阿不都克里木家里有5口人,种植了8亩地。2016年以前,家里每年毛收入只有1万元,住的是土坯房子,加上两个孩子上学,生活非常拮据。为帮助阿不都克里木脱贫,2016年当地政府和驻村工作队鼓励他发展庭院经济,并帮助他建起了蔬菜大棚,如今,大棚里的蔬菜、葡萄长势旺盛。

“这些菜是工作队教我种的,以前,每月去市场买菜要花七八十元,现在我们把买菜的钱省下来了,吃不完的菜还可以拿去卖。现在我家收入翻了将近一番,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也要帮助其他村民去增收。”阿不都克里木说。

现在,与阿不都克里木一样实现脱贫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48岁的如仙古丽·吐孙是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库勒贝希社区居民,今年年初,如仙古丽来到家门口的卫星工厂——巴楚县艺美服装有限公司干起了裁缝。有了稳定收入,现在如仙古丽脱贫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6月28日,叶城县21岁的哈力旦·阿布力米提和妻子一起乘专列到达乌鲁木齐。他是喀什、和田地区转移纺织服装企业就业岗位的2000名城乡富余劳动力的一员,他们将前往巴州、东疆、北疆就业。

近年来,新疆积极鼓励和支持像哈力旦·阿布力米提这样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依靠就业实现脱贫。针对南疆四地州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题,编制《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三年规划(2017-2019年)》,通过北疆、东疆33个经济相对发达县市联合用力,计划三年内解决喀什、和田地区10万人转移就业问题。

如今,新疆贫困百姓致富路越走越宽,脱贫步伐越走越快,增收效果越来越明显。截至2016年年底,南疆四地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68元,较2012年增加3066元,年均增长13.1%。

打造产业链 新渠道促脱贫

产业扶贫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月15日上午,墨玉县萨依巴格乡齐格勒克村村民吐尔逊托乎提·艾合买提家核桃园的门一打开,上千只尼雅黑鸡就扑腾着翅膀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吐尔逊托乎提说:“现在我养了5000只鸡,出栏就有一万五千元收入,上个月我还买了30多只羊和2头奶牛,到年底,挣个五万元没问题!”原本是贫困户的吐尔逊托乎提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搞起了林下养殖,现在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年来,民丰县引进黑鸡孵化厂和黑鸡深加工厂以及饲料专营店,在各乡镇成立黑鸡养殖合作社,申请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让黑鸡有了“身份证”,现在,一个农民围着一群黑鸡转,已成为民丰县的一道风景。尼雅黑鸡成了当地农民的“造血机”。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民丰县还形成了红枣、核桃、尼雅黑鸡、和田羊四大特色农牧产品,安迪河甜瓜、昆仑雪菊、红柳大芸、蔬菜大棚等区域特色种植,使农民脱贫致富。

和田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热依古丽·吐尔逊正和工友们一起熟练地编织着地毯。3年前的她还是一名身无所长的普通农民,一家三口,一亩多地,年收入仅够糊口。

2014年,热依古丽·吐尔逊和姐姐古丽娜依·吐尔逊一起报名参加了和田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的免费地毯技能培训后开始到公司上班。一年多的时间,她已经成为高级技工,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令她非常高兴。“现在我家里盖了新房子,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像热依古丽·吐尔逊一样的员工,在和田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共有350多人,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大家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以上。

早在1995 年就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葡萄类国家金奖”的木纳格葡萄,产自阿图什市。

每到秋季,阿图什市阿扎克乡的果农西库尔·提力瓦提就会和家人、乡亲们忙着采摘葡萄。

西库尔·提力瓦提说:“俄罗斯人特别喜欢阿图什的葡萄,去年,俄罗斯客商购买了40万箱葡萄,今年一次订了30万箱,收入300万元。”

去年阿图什葡萄产量达到8.1万吨,产值1.8亿元。目前,克州木納格葡萄已发展到10万亩,总产达到15万吨。“木纳格”不仅成为贫困人口增收的新品牌,而且成为贫困人口的新精神寄托。

今年“五一”小长假,许多阿图什市民都前往距离市区不远的阿湖乡、阿扎克乡游玩,在田园春色中,游人纳凉垂钓,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眼下,第三产业已成为新疆经济强力增长点,守着金山银山的新疆,“旅游+扶贫”的模式自然应运而生。

帕提古丽·艾买提是阿湖乡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兼“大厨”。“以前我只是个家庭妇女,家里只有丈夫挣钱,生活比较困难。在政府的帮助下,今年年初,我开了这家农家乐,生意特别好,每月平均净收入4000多元。自从当了老板,我感到我的人生充满了希望,生活更有盼头了。”帕提古丽·艾买提说。

今年,克州结合旅游优势,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打造了一批星级农(牧)家乐,并鼓励农牧民参与民族手工纪念品及特色食品的加工和销售,开辟了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政策扶持将农牧民“扶上马”,如何把他们送得“更远”则在于规范行业的整体质量。

克州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克州正全力做好星级农家乐复核工作,组织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观测点信息员业务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克州旅游服务质量,并加快推进136个农家乐建设工作。

放眼全疆,旅游脱贫已是许多贫困地区攻坚克难的一大“利器”,各地政府从政策推动、产业扶持、人员培训、行业规范等方面均下足了功夫。目前,新疆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到17.6万人,全区农(牧)家乐近7000家,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283人。

“十三五”期间,新疆还将支持建设一批旅游特色镇(乡)、村,培育旅游扶贫示范县(区)20个,支持全区建档立卡的600个适宜发展旅游的贫困村发展旅游业,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00万人,带动3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十八大以来,新疆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85万人,35个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55元,贫困县全部实现“两基”教育目标,落实南疆地区15年免费教育,新疆正以“苟日新,日日新”的面貌吸引着世人的瞩目。

(作者系新疆经济报宏观经济部主任)

猜你喜欢

四地州南疆新疆
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基础与路径研究
新疆南疆四地州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研究
南疆木棉红似火
南疆最美是春天
南疆四地州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
拓宽继续学习通道
筑梦南疆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