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皇华馆到东缉虎营(连载)

2017-07-14智效民

文史月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革大礼堂殿堂

智效民

第二部分 东缉虎营时代

一、东缉虎营4号的办公区

大约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省政协有了搬迁的动议。当时我们家住得十分憋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特别高兴。父亲在秘书处负责,这个任务当然落在他的头上。父亲说,一开始选择了太原市府西街和新建路口东北面的一片空地,准备盖一座八层高的“团结大厦”,作为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后来因为经济形势恶化只好放弃。

府西街工程下马后,省政协决定将山西行政干校旧址改造之后投入使用。行政干校位于东缉虎营4号(现在是5号),是省委党校的前身。省委党校成立后,这个地方就闲置下来。经过简单改造,省政协于1962年开始搬迁,第二年搬迁完毕,并将皇华馆5号让给省文化厅使用。 这个院子比皇华馆大得多了,它的大门外面是一大片空地,马路对面也有两棵老槐树,可能是古代衙门遗留的痕迹。院子东面是省总工会,中间有两座带栏杆的二层楼。1931年父亲参加“一二·一八”运动时,这里和现在的山西省总工会大概就是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所在地,穆光正就是在其中一棵老槐树下中弹身亡的。30年后父亲重新回到这里,不知是否有一种光阴似箭、沧海桑田的感觉。

大院入口是一个铁栅栏大门和两个旁门。进门以后,东边是传达室,正面是一座由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假山两面是碎石铺成的小路,西北方向通往省政协办公楼,东北方向通往民主党派办公楼。

向西北方向走去,绕过假山,碎石路的两边分别有两座建筑。东面是一个老式殿堂,那一米多高的基座和十几根粗大的廊柱,让它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魄。殿堂门口挂着第一会议室的牌子,其功能与皇华馆的第二会议室一样,是政协开常委会和职工大会的地方。它的东面还有两个同样的殿堂,合起来呈品字形布局,但这两个殿堂总是灰头土脸的,一直没有使用。

第一会议室的对面,是一个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这是一个西式建筑,它的正面是六根十几米高的水泥罗马柱,和许多大型剧场基本一样。政协刚搬进来的时候,省歌舞团前来演出。演出中我跑到后台,终于近距离看到了心目中的女神。她是舞蹈演员,一个节目下来以后,几个女演员围着她聊天,只听她骄傲地说:“娘家、婆家都在北京!”听到这话以后,我好像如今的追星族一样特别失望。

大礼堂南面是一片空地,空地的边上有两排小平房,一排坐南向北,一排坐西向东,这是机关的单身宿舍和会客室。大礼堂北面是一个小院,小院的东、南两面用砖砌的花栏墙与外面隔开,从南面的拱门进去,正面是一米多高的平台,就像古代的戏台一样,平台上面是一个高大的殿堂。听说那是纪念傅山先生的“傅公祠”。小院西面是一排平房,平时都上了锁,好像从来没人进去。我曾经隔着玻璃窗向里面探望,只见墙上镶嵌着许多石碑,上面刻满了文字,不知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不知是谁的主意,将这些石碑转移出去。一开始在双塔寺建了一道露天的石碑墙,后来又移到现在的碑林公园,该公园因此而得名。石碑墙在双塔寺的时候,我正在民革山西省委工作,机关还组织大家前去参观。

大礼堂斜对面,也就是第一会议室的北边是汽车库,车库北面是老锅炉房,因为功率太小,被废弃不用。

大礼堂和锅炉房北面,是一座西式的两层小楼,省政协机关就在里面办公。小楼门口有几个台阶,台阶两边有汉白玉扶手,台阶上面是精致的门厅和罗马柱。从外表可以看出,尽管它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那高贵的气质仍依稀可见。

从这座小楼向东,也可以通向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办公楼。这是一座灰色的四层大楼。它的外表几乎没有一根线条,像个火柴盒似的,再加上灰色的清水砖墙,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

二、東缉虎营4号的宿舍区

在省政协办公楼的后面,有四个新建的坐北朝南的小四合院,供副主席们居住。当时的副主席除了张隽轩和马林以外,还有何英才。此人是省政协搬家前调来的。据说他在阳泉搞革命时曾经是赖若愚的上级,所以行政级别很高。他到省政协之后机关还专门给他配备了一辆伏尔加牌小轿车,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待遇。

还有一件事让我对他印象深刻。大约是1966年五六月间,《毛主席语录》还非常稀缺的时候,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64开的“红宝书”,还让我父亲拿小楷笔工工整整地给他抄到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要求是与原书一模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开会的时候,主持人都要让大家打开《毛主席语录》,共同学习最高指示。他害怕看不清原版的字迹,就想出这个主意。

除了四个独立小院之外,宿舍区还有四排“高级”宿舍。所谓高级,一是房间较多,二是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非常少见的。为了保证卫生间有热水供应,每家厨房里都有一个大大的水箱。这个水箱用螺旋式粗管与火炉相连,以保证有热水供应。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由于厨房的火炉要带这么一个水箱,所以负担很大,害得父母下班回来以后,往往因火力上不来而吃不上饭。

由于是旧房改造,这些“高级”宿舍还有两个无法避免的缺陷。一是朝向不好,或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结果是夏天热得要命。二是房间大小不一,有些房间小得可怜,甚至连家俱也搬不进去。

这四排高级宿舍比较分散,一排在民主党派办公楼的前面,住着省九三学社负责人王伯伦、省工商联负责人陈公庆等四家。王伯伦是山西大学教授,听说是研究马列主义的。王先生的妻子邓曼青,是邓初民的女儿,也是我中学时代的历史老师,很善良。他们的儿子王照宇、女儿王照光都和我是校友——山大附中的学生。王照宇本来比我高一个年级,后来他插了队。插队结束后,他被安排在榆次工作,很早就当了晋中市旅游局局长。王照光比我低两级,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大学学报》担任过编辑。

民主党派办公楼后面也有一排坐东朝西的宿舍,我们家住在最北面的那一套。一开始,在我们家旁边住的是省政协副秘书长温枫宇。她是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安志藩的妻子。后来省民革副主委李鹏就搬进来了,李鹏是山西武乡人,他十三四岁就参加革命,1949年以后一直做统战工作。他是中共党员,13级干部,长期担任省民革副主委兼秘书长。我父亲一直夸李鹏工作认真,作风正派,“文革”开始后,民革机关有人造他的反,我父亲还写过许多材料为他辩护。

猜你喜欢

民革大礼堂殿堂
走进创作殿堂,体验变奏之美
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1日至15日召开
重庆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月10日至14日召开
少儿书画作品4幅
美国曾对玻利维亚进行“和平演变”
民革涉农参政议政工作的研究
殿堂级街头文化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音频系统的改造
《民革北辰区志》出版
大礼堂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