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周恩来与齐白石的非常交往

2017-07-14孟红

文史月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齐白石毛泽东

孟红

著名国画艺术家齐白石,湖南湘潭人,186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一生靠刻苦自学,在艺术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然而,他在旧社会所经历的封建专制、军阀割据、国民党统治的各个时期,绘画、治印等专长从未受到过政府的重视,他只能以此当作赖以谋生糊口的手段。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艺术造诣和价值才被中国共产党所重视和尊敬,1953年他荣获“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5年国际和平奖获得者。其间,他担任新中国文化机构的一些职务,还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袖发生了密切的交游关系,并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深切照顾。这里面有政治的需要,更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大国总理与一代国画大师成为了一对情深似海的忘年交。对此,家住湖南省湘潭的齐白石嫡孙、82岁高龄的齐由来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祖父在世时曾多次受到周总理的关照,作为齐家人他将永远铭记周总理的恩情,他颇为感慨地说:“我在我爷爷的葬礼上曾见过一次周总理,他风度翩翩,气质非凡,我当时都被他迷倒了。他穿得很朴素,待人非常亲和,完全没有国家领导人的架子。”

宴请并修房,祝寿表关怀

1948年冬天的战火使寒冷的北平城處于一片惊慌和混乱中。86岁高龄的齐白石此时忧心忡忡。他看到那些达官贵人纷纷南逃,感到未来的社会可能比现在会好一些。可是他对共产党缺乏认识,而近来街上又流传共产党有一个名单,名单记着北平一大批有钱人的姓名,进城后共产党将按名单杀人,齐白石的名字也在名单上。齐白石对此说法,淡然置之,他认为自己不是有钱人,再说他的钱是用心血换来的,听说共产党提倡自食其力,他自己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何况自己已到风烛余年,只求温饱,断无奢望。然而时局如此动荡,战火不知何时能熄,未来又怎么样,他心中一片茫然……

一天早饭过后,齐白石坐在躺椅上,正在构思作画。忽然,一位不速之客飘然而至,北平艺专校长、著名画家徐悲鸿带着一身寒气推门进来。齐白石看到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朋友,在这关键时刻来看自己,十分高兴。他连忙站起来,招呼徐悲鸿坐下。

徐悲鸿先关切地询问了老人的生活起居,又观赏了一番挂在室内的新作,移位到齐白石的身边,告诉他说,国民党已经不行了,北平的解放只是个时间问题,北平和平解放的可能性极大,共产党不愿战火破坏这个文化古都,双方正在谈判。并悄悄说:田汉秘密来到了北平,捎来了毛泽东、周恩来及共产党对北平文艺界人士的关怀和期望,希望大家留在北平。还说:“我们全家不走,北平艺专的许多先生也不走,等待解放!”齐白石听这一悉鼓舞人心的话后,心情有所好转,心田敞亮了许多,相信徐悲鸿不会骗他。

徐悲鸿临告别时对齐白石进一步提醒道:“这几天,北平城乱得很,兵痞、特务横行,你老人家可要注意啊!”最后,还安慰和鼓动说:“待过不久解放了,一切就会好了,你的画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的。”齐白石十分感激徐悲鸿带来的消息,实在太好了,他留在北平的决心就愈发坚定了。他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徐悲鸿。

几天来,北平依然十分混乱,隆隆的炮声不断从远处传来,齐白石的脸上又带上了愁容。同乡黎锦熙来看他,见他这幅样子,便笑着说:“您老也害怕吗?”齐白石一脸忧郁地回答说:“这见天价地炮火连天,风声鹤唳,能不怕么?”

黎锦熙安抚他说:“不要怕,周恩来先生来信问您好哩!”

齐白石又一次听到了周恩来对自己的关怀,连忙问道:“你说谁?周恩来?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个共产党谈判能手吗?”

“对!就是那个周恩来。他不单谈判内行,搞军事、经济、文化艺术也很内行。就是他让我代他问您好呢!”

齐白石闻言十分惊喜,没有想到周恩来先生那么百忙之中还会惦念着他这个穷画家。黎锦熙还谈了些共产党的政策,齐白石最后放下心了。

北平解放后,受苦难煎熬的穷苦大众欢天喜地,载歌载舞,齐白石看到这一切,激动不已,挥笔一连画了十几幅画,他要用自己的笔铭刻这一历史的时刻。

由于周恩来对齐白石的关怀,接收中央美术学院的军代表沙可夫、诗人艾青、画家江丰在画家李可染先生陪同下,来到跨车胡同15号住所看望齐白石老人,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慰问。随后,又聘请齐白石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发给他教授的最高工资,居美术学院之首。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齐白石受到周恩来的邀请,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席由国家领导人主持的招待会。回到家里,他感到由衷的欣喜,几次对家里人说:“我没有想到我会参加这样盛大的招待会,比起旧社会来,真是太不一样了。”新中国的诞生,使他心情舒畅,好像年轻了许多。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齐白石转交了一封姓周的湘潭老乡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写信向齐白石致意,齐白石刻印两方送毛泽东。

1950年春,江青造访齐白石住所,带去毛泽东问候并约齐白石共叙乡情,通知会晤时间、地点以及接送方式。3天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设宴招待,朱德以及俞平伯作陪。

当时,丰泽园中两株海棠3丈多高,且值花期正盛,毛泽东与齐白石共同赏花叙乡情,毛泽东还问及齐白石的艺术创作以及健康状况,然后大家一起共进晚餐。

这使齐白石深受感动,尤其是宴席上地道的家乡菜让齐白石回味不尽。因为来京几十年了,齐白石家里请的厨师是北方的,餐馆里的湘菜炒来炒去早就变味了,吃到纯粹的家乡菜,真正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回家后,齐白石精选自己珍藏多年的端砚、歙砚各一方送毛泽东,后来又将自己多年珍藏的得意之作赠送毛泽东,一幅为自己1937年书写的篆书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另一幅是1941年画的《松鹰图》,齐白石另加题款,毛泽东都报以丰厚润金。其中的楹联极富深意,因为齐白石用传统观念,把国家领袖毛泽东比喻为龙,赞美毛泽东的功业改变了中国的旧江山;又把自己比喻为闲云野鹤,表明自己志在乡野。

1950年秋,细心的周恩来偶然从接近齐白石的人士那里了解到,跨车胡同15号齐白石的住房年久失修,又破又漏,且有坍塌的危险,便命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人加以修缮。除了对部分房屋进行翻盖之外,将其余的也都粉刷一新,并在南院打了一个3米多深、2米见方的渗脏水的大坑,解决了几十年来脏水无法排泄的困难。齐白石对此由衷感谢。

恰巧此时,齐白石的长子不幸病故。老年丧子,老人家不胜悲痛。周恩来知道后,即派秘书带花圈来跨车胡同吊唁,并送来500元以表示慰问。这对齐白石来说是一个莫大慰藉。

不仅如此,周恩来还派来修缮房屋的工程队,在西郊魏公村靠近白石塘20米远的地方,为齐白石的长子修墓立碑。这对齐白石老人来说更是一个感激不尽的善举。

1952年,齐白石又为毛泽东画了《梅花茶具图》册页。同年9月,为了表达对新中国的美好祝愿,也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3周年,齐白石与徐石雪、于非闇等其他著名画家联手创作了一幅盖世杰作——巨幅国画《普天同庆》,赠给毛泽东。

看到这幅画后,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对大家的辛勤耕耘和非凡画技十分钦佩。这年10月5日,毛泽东专意给齐白石写去一封信,表达了对画家们真挚的感谢之情:

白石先生:

承赠《普天同庆》绘画一轴,业已收到,甚为感谢!并向共同创作者徐石雪、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关松房诸先生致谢意。

1953年,齐白石曾经创作一幅有松鹤与太阳的巨幅图画,并在画上题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不久,他还创作了《祝融朝阳图》,来歌颂毛主席。1954年,齐白石又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高希舜、章适园等老画家共同创作了《和平幸福图》,倾吐了自己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拥戴人民领袖的纯朴、浓厚的感情。

这年9月15日,齐白石有幸出席了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份旷世殊荣令老人感慨万千,刻骨铭心。回到家里,他依然难平兴奋之心,绘声绘色地给儿孙们讲述了大会的盛况及他的所见所闻,并充满深情地倾吐着肺腑之言:“《诗经》上讲,‘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哪里能够和这次盛会相比?国民党立宪搞了几十年,不成其体统,如今真有人民的宪法了,这是五福临门的宪法,我可要把《诗经》上‘文王以宁改成‘中国以宁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写下了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告诫每个人的八个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展示给儿孙们看,好让他们都要以此为行动指南。最后,他又满腔热情地大加赞赏道:“人民听主席的话,中国焉得不强!”言辞中洋溢着他对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满怀信心和希望。

每逢齐白石老人送画相赠,毛泽东都要挑选一些可口的食物或买些别的珍贵物件,派秘书给老人送去。他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出于礼尚往来,主要是表达自己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同乡画家的尊敬之情,还寄托着毛泽东广纳贤能的博大胸怀。

这样,毛泽东就自然成了齐白石艺术品的收藏鉴赏家。工作之余,毛泽东会极有兴致地对这些极品做一番玩味。几年累积下来,毛泽东先后收藏了齐白石的书画篆刻作品达数十件之多。现在,这些稀世珍品大部分已作为国宝捐献给了国家。

在75岁时,因听信星相先生的话,齐白石将年龄增加2岁,叫做“瞒天过海”,以求消灾祛病。因此1951年便在家里做了90寿辰。

1953年齐白石真正的90整寿之际,北京文化界隆重举行盛大庆祝集会以及齐白石画展,200多著名艺术家出席,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称号。并由木偶剧团作了专场演出。当晚,中华全国美术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又举行庆祝宴会,周总理到会致贺,向老人问好祝福,与老人促膝交谈。会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活动结束后,周恩来吩咐工作人员先照顾齐白石登车,然后自己才离开,由此可见周恩来对于齐白石的礼敬程度。

不久,毛泽东派人送给齐白石老人四样礼品: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五开文笔铺特别长锋羊毫书画笔,一支精装东北野山参及一架鹿茸。

齐白石见到毛泽东送来的寿礼,激动地对亲属子女们说:“毛主席今天给我送这样重的礼,太看得起我了。古人讲‘蔗境弥甘,在新社会,我可是真享到了这份清福了!”

庆祝会开到热烈时,周恩来赶到会场,大家都起立鼓掌,大厅气氛达到了高潮。周恩来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径直走到齐白石老人的身旁俯下身来亲切地说:“衷心地祝贺您90岁寿辰。祝您健康长寿!”齐白石及客人们听到周恩来的祝词,都会意地笑了。对于总理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专程前来,白石老人喜出望外。他格外兴奋地紧紧握着总理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连说:“谢谢!谢谢!太不敢当了。”说着,眼眶里闪烁着泪花。

“您是人民杰出的艺术家,您为人民,为我们的国家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周恩来补充一句表扬道:“您得到这份荣誉是当之无愧的。”接着周恩来还仔细地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和艺术创作。

周恩来继续关怀嘱咐道:“听说老人家近来画兴很浓,画了很多题材新颖的作品。解放后生活安定,没有顾虑,愿意为人民为祖国多作一些贡献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是90岁高龄的人了,今后要注意休息,保护好身体。”又风趣地说:“我还等着为您做百岁大寿呢!”白石倍加高兴,回家后依然笑得合不攏嘴。

后来,为了寄托对毛泽东和周恩来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他还饱含深情地书写了毛泽东的著名词句《沁园春·雪》。这些隆重的祝寿及政府授予的无上荣誉,让饱经沧桑的齐白石领受了从未有过的荣耀和喜悦,感觉能如此得到党和政府阳光雨露的滋润,真乃新中国最幸福之人,从而更加激发了老人高涨的创作热情,他用手中的画笔大力颂扬、讴歌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丰功伟绩,赞美新时代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和未来的美好前景。这个时期,老人又创作出了数量惊人、质量上乘的作品。

争画现亲密,解难送温暖

1950年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处,特地宴请齐白石老人,并请郭沫若作陪。席间,毛泽东诚挚地感谢白石老人为他用阴阳文刻的印章和送给他的一幅国画。

印章是齐白石专门送去的,他心里十分清楚。但是,对于赠画之事,老人却听得有点糊涂,感觉诧异得很。

毛泽东不紧不慢地取出画来,笑眯眯地呈到老人面前。当老人见画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一时没留意,用平时练笔的“废品”给主席包了印章。再细看时,这幅被自己丢弃的“废品”,竟然已经被毛泽东装裱得十分精美。

老人非常内疚。感觉曾被自己扔掉的此等废画,留存在主席手上,实在是对主席天大的不恭。齐白石一脸惭愧地请求说:“都怪我疏忽大意,主席若喜欢这笔墨,我回去马上给您重新画一幅好的送来。”说着,起身意欲将这幅画拿到手。

毛泽东微笑着摆摆手,不同意老人把画收回,笑着请郭沫若对此画进行一番鉴赏。

只见此画的上部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李子树,树上站着5只毛茸茸的小鸟,树下有一头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的老牛。此画被齐白石画得栩栩如生,寓意有趣,耐人寻味。毛泽东和郭沫若一边欣赏一边由衷地赞不绝口。

齐白石坚持要把画收回,毛泽东则再次婉言拒绝。他二人这边争执不下,郭沫若却在一边越欣赏越觉得此画非同一般,绝妙无比,心中也不由得萌动了拥有它的强烈欲望。于是,3个人都争起这幅画来。

争吵中,郭沫若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振振有词地争辩说:“你们瞧啊,这树上有5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物归原主,我带走了。”

齐白石知道郭沫若的名字叫“尚武”,“武”与“五”谐音,便笑着说:“你真有诗人的头脑哇!”

毛泽东才不甘服输呢,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属于自己的宝物再落入他人之手!他胸有成竹地争辩说:“二位看好了,李树画得这么茂盛,这不正是鄙人之名讳吗?”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曾有一名字叫“李德胜”。

齐白石听了毛泽东极为机智的话语,暗自叹服。随即,老人抑制不住满心的欢喜,乐呵呵地说:“拙画看来还真有点意思,那就劳驾二位在卷首赏赐几个字,如何?”

毛泽东欣然颔首,借用苏东坡的诗句“我书意造本无法”,提笔洒脱地写下了“丹青意造本无法”的墨宝。郭沫若则借用陆游的诗句“此老胸中常有诗”,挥笔写下了“画圣心中常有诗”的美言。

齐白石见二位才华卓著,出口成诗,而且这两句诗又浑然天成,配成了绝妙对仗佳句,钦佩之情难以言表,愈发高兴得合不拢嘴了,顿觉自己能够结交毛泽东这些高人真是三生有幸。

1950年11月间,土改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开展。鉴于齐白石留在老家的“南齐一门”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出租,有成片的房产与山林,齐白石本人在北京又“赚大钱”,当地土改工作队便把齐白石家划为地主成分,并准备收集相应材料,对“南齐一门”进行批斗。齐白石的家人连忙派人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向齐白石求援。

齐白石面对行将被没收的田产并挨批斗的遭遇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出身于一贫如洗的农家,4岁就给地主放牛,7岁上私塾后,因买不起煤油,晚上总是点松明照明习画学字,14岁学木工,凭一身苦力吃饭,以后成为“雕刻匠”,收入有所增加,但也仅能聊以果腹。現时有些积蓄,有点田产,却并非剥削他人而来,给自己戴上“地主”的帽子,很是冤枉。

对此,他怎么想都想不通。他忙拄上拐杖,连夜赶往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家,商讨此事。徐悲鸿听完齐白石的简要叙述,一面安慰老人不要沮丧,一面开动脑筋想着妥当的法子。徐悲鸿与齐白石真诚交往了数十年,对齐白石的身世等各种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便想了想,建议直接上书毛主席。但齐白石忧虑地说:“我与毛主席虽是同乡,但怎么好意思因一点家中田产的事情就贸然上书,麻烦百事繁忙的主席呢?”“不然。”徐悲鸿断然否定了齐白石的看法,“前些日子,毛主席在接见我们中国文联代表时,还通过当年名画家黎松安的一首诗谈论过你的画艺人品。可见,毛主席是熟知你的。现时情况下,只有直接上书给他,事情方有转变的余地。”徐悲鸿说得有根有据,判断推理又那么合乎逻辑,齐白石这才多少有些释然,遂点头表示可以一试。

于是,在1951年元旦后不久,齐白石字斟句酌地直接给毛泽东写去一封信。

齐白石详细介绍了自己被划定成分的情况。信中坦诚地说:“我在老家确有两栋房屋,几亩水田,不过,并非剥削之财,而是用自己卖画收入购置的。解放后,房屋由我的儿孙居住,土地由他们耕种,也有一二亩地曾租给邻近农民,收取少量租谷以养家糊口。我认为自己是脑力劳动者,之所以买田置地,目的是逃避货币贬值,而不是为了剥削。我愿意将土地交给政府,教育子孙勤耕守法,但希望不要把我划成地主,也不要批斗我的子孙。因此特致信主席,请求向地方政府打个招呼。如蒙垂照,则曷甚感激之至。”

毛泽东收到此信后,沉思良久,之后在信笺上用铅笔郑重地批示道:“请王首道同志转交湘潭县县委研究处理。”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给齐白石亲笔回复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白石先生:

来信收悉,已转寄湖南省人民政府王首道主席,请他酌情处理。此复。

顺致

敬意!

毛泽东

一月二十七日

不久,中共湘潭县委接到毛泽东的批示,责成土改工作队重新核实查对,按照政策征收了齐白石的几亩耕地,但对他家不挖“浮财”,不划他的地主成分。

事后,王首道将处理结果及时打电话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完后,感觉办得不错。他在电话里高兴地说:“白石老人实事求是反映了情况,我们应该给一个实事求是的结果。”稍作停顿,毛泽东又诙谐地说道:“另外,黎松安的一首诗,也很有参考价值,只是因为那个时候这位画坛老前辈想不到今天有土改,更想不到齐白石会被划为地主,他早已实事求是地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档案了。”说完,毛泽东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毛泽东屡次提到的那首诗,原来是黎松安写给齐白石的一首诗作:

难得当年快活时,

贫家只有老松知。

不妨四壁烟如海,

燃节为灯夜画诗。

在这首朴素直白却反映真情实事的诗作中,齐白石的清贫跃然纸上。

亲上门搬家,躬身深哀悼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共和国的总理,而齐白石则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周恩来对齐白石依旧十分尊重、关心。

1953年10月,齐白石当选为全国美协第一任理事会主席后,归口在文化部。按当时体制,齐白石已经是重要领导干部了。过去就对齐白石十分关心的文化部领导同志,对他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关心了。1954年和1955年,文化部的领导同志多次到齐白石家里去看望他。

当时,齐白石住在北京跨车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房子老旧,梁柱的油漆已经脱落。旧式的北京四合院,光线较暗,有些房间还很潮湿。而齐白石是一大家子人居住在一起,他本来子女就多,加上其他家里人,人口就更多了,四合院里自然有些嘈杂。更何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齐白石的画名影响逐渐扩展,吸引了不少国际友人的拜访,齐白石成为新中国文化外交的一个亮点。国家考虑到齐白石居所狭窄、不便接待国际友人。

文化部的领导同志看到这一情况,认为应该为齐白石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于是决定为他另外建一所房子。经过研究,文化部决定,由文化部拨款为齐白石修建一处新房子。他们在地安门外雨儿胡同甲五号为齐白石选了一所新的四合院。随即,政府拨专款为齐白石在鼓楼大街雨儿胡同买了一座旧王府宅院。到1955年秋,文化部为齐白石新修的四合院修葺一新,其规格要高于当时在附近居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将军的院子。12月29日,齐白石迁入位于地安门外雨儿胡同的新居。

然而,齐白石迁入新居后有许多不适应。他原来的房子虽然老旧,但在那里居住时间很长了,已适应了那里的环境,所以还是比较喜欢住在那里。一些老朋友找他谈文论艺,还是到老房子找他。他一搬家许多老朋友找他不方便了。组织上为照顾齐白石的工作和生活,为他配了一些工作人员和服务员。齐白石的家人则还住在跨车胡同的老房子里,没有随他一起搬到雨儿胡同,要去看望他,还要走很远的路。当时,齐白石已经90多岁了。时间一长,他感到很不习惯,很想搬回自己的旧居,便于1956年3月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齐白石的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重视。毛泽东把齐白石写给他的信也转给了周恩来。周恩来亲自了解了这件事的前后经过。

这期间,齐白石等不及了。1956年3月16日一大早,他直接由儿子良迟、良己陪同驱车来到中南海,准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总理,更想使总理理解他的要求。不巧,由于事先没有联系,周总理去政协礼堂开会去了,不知何时回来,老人一听,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总理办公室的秘书见白石老人突然而至,知道一定有什么急事,招待老人坐下喝茶等候,急忙去和总理通电话后说:“请各位稍等一下,总理开完了会就回来。”

20多分钟过去了,突然门开之处,周恩来总理裹着一身寒气,进屋来了。周恩来连忙走近几步同齐家父子握手问候,随即坐定后便关心地问候了齐白石的身体和工作,亲切随和地攀谈起来。

这时,午饭时间早已过去了。总理因为开完会,急着赶来见他们,所以午饭还没有吃。当他知道齐白石父子也没有吃饭时,便立即嘱咐秘书给弄饭来吃。总理带着歉意解释说:“真对不起,没有约定,只好请你们这些‘不速之客吃面条了。”工作人员很快端来了面条放在桌子上。周总理赶忙站起来,亲自先给老人端了一碗,然后又分别给其子各端了一碗,风趣地对老人说:“今天我们只好同甘共苦了。”说着,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吃着、吃着,总理突然想起了什么,低吟起来:“不独老萍知此味。”微微停顿了一下又拉长了语调:“先人三代咬其根。”大家一听,又大笑起来。原来总理吟的是齐白石四十年代画过的白菜图的题诗。这些诗和画充分展现了齐白石淡泊明志、不忘过去苦难生活的感情。谁知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不仅看到了,而且能朗朗上口。这情景深深地感动了老人,老人十分振奋、开怀,笑得前仰后合,银丝飘逸。周总理也高兴地大笑起来。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周总理同齐白石一起吃了这难忘的一顿饭。

饭后,周恩来主动切入正题,说:“您写给毛主席和我的信,都收到了。您是不是为信中所说的事情来的?”齐白石直言称是。

周恩来亲切地问:“您是不是不愿意住在雨儿胡同的新居,愿意回跨车胡同的老房子居住?”齐白石回答说:“是这样,我还愿意住老房子。”

周恩来说:“我们尊重您的意愿。您可以搬回老房子居住。我们马上就帮您迁回旧居。”说着,周恩来让秘书安排搬家用车,并且安排他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立即行动。

周恩来也坐上车,同工作人员一起到雨儿胡同齐白石的新居去安排、布置,为齐白石搬家。周恩来细心地关照工作人员,一定要小心搬动,不能损坏一样东西,还要按齐白石在旧居摆放的习惯摆放成原样。

然后,周恩来乘车到跨车胡同齐白石的旧居,和工作人员一起为齐白石搬家具、安放家具。

其间,周恩来的秘书们像走马灯一样,往来向周恩来请示各方面重大事情的处理意见,请他批示各种文件。周恩来是一边为齐白石搬家,一边处理公务的。看到一切都安排好了,将近傍晚时分,周恩来和工作人员这才向齐白石告辞。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叮嘱齐白石的家属们说:“老人是国家的人瑞,你们要好好照顾他。”又说:“你们不仅要好好照顾老人,还要好好向他学习,学习他的艺术、人品、风范和道德。”说完,走近老人弯下腰,亲切地拉着老人的手说:“告辞了,老先生,请多保重,我还会来看您老人家的。”又说:“您今天想回跨车胡同,我送您来,明日想要到雨儿胡同去,我再接您去。有事打个电话,我就来。”

老人依依不舍,深情地拉着周总理,坚持挽留他吃了饭再走。周總理摆摆手,风趣地说:“公务在身,身不由主啊!”老人见总理执意要走,就让家人搀扶着蹒跚地送总理到了大门口。总理和老人再次拉了手,一再嘱咐老人要注意休息,然后才上了车。车开了,总理还探出头来,招手、点头、微笑。

望着远去的汽车,齐白石老人细细地回味着总理关怀爱护之情,心潮澎湃,激动万千。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他见过清王朝的顶戴大官,民国时的风云人物,外国的要人,然而,像周恩来总理这样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质朴无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他在敬爱的周总理身上看到了这光辉的品格、崇高的形象。

回到室内,齊白石的心依然不能平静,口中不断地低吟:暮年逢盛世,搭帮好总理,老骥珍伏枥,报国志千里。晚上,在明亮的电灯下,他意犹未尽,便研墨调色,十分经意地画了一幅红红的大牡丹画,表达了欣慰的心境。第二天早上,他精心地挑选了一幅得意之作《荷兰鸽子》,专程派人送到中南海,送给了周总理。这是裱在瓷青色绫子上的一幅6尺横幅,裱得也相当精细。画画和赠画,这是老人抒情寄意的老习惯了。

此后,周恩来一直对齐白石十分关心和尊重,并且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世界和平理事会推荐齐白石。就在这一年(1956年)的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将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授予齐白石。

1956年9月1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为齐白石举行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出席仪式的有周总理、郭沫若、周扬、茅盾、陈叔通以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数百人。此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有关部门拍摄了彩色纪录片《画家齐白石》,在全国放映。

1957年5月,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周恩来亲自提议由93岁的齐白石任荣誉院长。在周恩来和各级组织的关心下,齐白石晚年讲艺带徒,继续为国家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了解了齐白石的生活起居情况,周总理对老人更为关心,尤其对饮食方面,他特别嘱咐全国美术家协会和白石老人商量,每天由西单曲园酒楼为白石老人送两顿家乡风味的饭菜,老人想吃什么,便做什么,曲园记帐,国家付钱。后来考虑到这样做有一定的麻烦,又改成由国家每月发给老人生活费500元,交家属代办伙食。每逢端午、中秋、春节还另送节礼500元直到老人谢世为止。

然而,岁月无情。1957年,齐白石身患重病,健康每况愈下。不得已放下了手中心爱的画笔。毛泽东闻知后,在齐白石病重期间,派秘书多次去探望,对他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关心,多方给予关怀和照顾。

1957年5月22日下午,毛泽东又一次派田家英等去医院看望齐白石。他们转达了毛泽东的意思,劝老人“从心所欲,静屋休养,要节劳,少见宾客”。在病中久不爱说话的齐白石,这天竟然向田家英一行人安详、高兴地倾诉了自己对毛泽东衷心的感谢之忱。他喃喃地说:“我病好了,还要去中南海,跟毛主席照一张相。”显然,这句话表明老人坚信自己会越过这一关,身体会逐渐好转起来,满心向往地期望着能与毛泽东再次见面、叙谈,好好交流一下见解,听听那亲切而一致的乡音。

但是,天不遂人愿。年老体衰、久治不愈的齐白石最终没能实现这一愿望。1957年9月13日,齐白石老人因感冒觉得身体不适,服中药治疗后无明显效果,后加服西药病情仍不见好转。9月15日,周恩来得知后立即请卫生部派一位中医专家前去治疗。可是经过两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仍然无效。9月17日下午5时许,齐白石被送往北京医院抢救,终因年事已高,心力衰竭而溘然长逝。

在弥留之际,齐白石留下了遗言:将他珍藏的字画、自己的作品和用过的东西,一律献给毛主席。在齐白石亲属的支持下,齐白石生前的艺术珍品等物品全部捐赠给了国家。他的遗愿已经变成了现实,他的艺术作品,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

周恩来闻讯后,即刻赶到医院。他面色忧郁、步履沉重地先绕齐白石遗体一周,随后停下来用双手轻轻地掀开覆盖在齐白石身上的白布,久久地凝视着……紧接着,周恩来同齐白石的家人一一握手,慰勉有加,并询问齐白石临终时有没有遗言,还郑重地嘱咐家属说:“一切均遵照老人的遗愿办。”

举行齐白石追悼会的那天,周恩来因有要事原定不来参加,但在追悼会开始前,他忽然打来电话,说他要来,请追悼会延迟一会儿。上午10点左右,周恩来来到北京郊外的嘉兴寺,心情沉重地参加了齐白石的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周恩来站在嘉兴寺的大门口,默默注视着齐白石的灵车渐渐消失在远方……

齐白石由旧社会跨入新的时期,经历了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3个阶段,渐至大成。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阶段,作为一个在民国时期已经功成名就的纯粹传统主义者,齐白石的艺术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他艺术本身的作用,但是与新中国领袖的交往显然也不可抹煞。

猜你喜欢

齐白石毛泽东
齐白石画虾
拜门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齐白石的半截虾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