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017-07-14

运动 2017年9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高校学生个性化

贾 斌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贾 斌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本文运用教学实验法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学生主体地位和课程评价体系等多方位,探索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有效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实现“健康中国”的预防前移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健康中国;高校;体育;教学

1 “健康中国”的理念

健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国政府卫计委已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于2016年发布并正式实施, 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第一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是在我国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革提出的一种全局性的崭新理念,为国人提倡的健康生活,其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包含了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系统的健康,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尤其是涉及到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在当前我国居民亚健康状况急需改善的背景下,全民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行为必须重新思考,建构“健康中国”理念势所必然,任重而道远,能行之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那就只有教育,而见效最快的、影响最大的必然是高校教育,高校体育教学必将成为健康中国理念的改革先锋。

2 预防前移战略

生命健康是人一生呵护的过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巴封最近发表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类的生长期约20~25年,自然寿命应为100~175岁。但这样的寿命人类并没有实现,其原因是人类自身造成的,诸如不注意科学保健,科学饮食、优化环境等。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1875~1925年是环境时代,特征是天花免疫接种、外科消毒和公共卫生服务;1925~1950年是医药时代,特征是磺胺药、青霉素和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1950~1980年是生活方式时代,特征是心脏外科手术、心脏移植、冠状动脉搭桥;2009年改革美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正是医疗领域过高的成本,构成了对我们经济巨大的威胁。这是摆在我们家庭和企业面前的越来越高的障碍,是摆在联邦政府面前的一颗棘手的定时炸弹,更是美国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发达国家将重点转移到预防领域,就是为应对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现如今,是我国全面向小康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样面临着健康挑战,亚健康人群增多、慢性病发病率上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频敲警钟,“健康中国”的提出,就是“预防前移战略”。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健康中国”事业也成为全人类一项共同责任,涉及到公平获得基本权益和身心健康,以及集体防范跨越国界的威胁,更关系到人类和平共处与协作共进。“健康中国”理念是我国积极主动从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深化改革,尤其在加强我国高校教育理念改革,进而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有效做好前移的预防战略。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在前期高校体育教学研究中,终身体育理念在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学子们中,将引导着人们在不同时期都要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长远地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能把健康教育进一步列入到各级学校的常规教育,让健康知识从孩提时期就已系统地走进课堂、走进教科书。充分体现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让终身体育健康、持续地展开,让人们终身接受健康教育;更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传播准确、先进的健康知识和信息。如何率先改革高校体育健康教学工作,加快该时期学生们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课的观念转变,尤其是对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的全程引导,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为此,我们首先就应当从高校新生开始,将这一批批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转折时期的特殊人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体育健康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有效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方式,让终身健康的体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学生自我健康发展全过程,有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即将走上社会的高等知识分子,引领社会生活的健康方式,从而深远地影响着社会,树立起“健康中国”理念体系,建立起健康的价值观。让每位大学生通过高校体育课学习,不仅创建了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承当着一种社会责任,从健康的生活理念,提升全民族健康文明的程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将为我们国家的预防前移战略,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3.1 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面对高校学习这批特殊阶段人群,从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等方面开始,有效改革高校的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运用高校体育教学这一特殊的教育功能和独特的教育方式,把健康教育的影响力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校学习过程中,在“健康中国”的思想理念指导下,以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中枢,积极开展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能终身受益。这就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它不仅向学生传授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所学到的体育健身方法,自觉地投身到“健康中国”的预防前移战略中,有效改变个体、家庭、团体的健身方式和健康理念。

3.2 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主体

3.2.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前期对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追踪研究数据表明:(1)强身健体的动机占46.3%,男生和女生的学习动机存在着明显差异,而共同之处是男女学生的体育意识都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娱乐休闲的动机占17.7%,说明体育课的特殊社会功能;(3)发展个性的动机占12.9%,说明当今时代生活及全球化价值观发展高度融合;(4)追求时尚、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动机,都体现出整体社会功能,尤其是发展个性和追求时尚的学习动机突显出来,其表现出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的时代气息。随着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展开,对参加高校体育学习的方式,有着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突出的个性。因此,改革高校学生“教”与“学”的主体地位,让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谐一致,同时并让学生们期望通过高校的体育课的学习,来有效地发展自我、完善性格、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运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从传授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变,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从生理、心理体育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高校体育“教”与“学”主体地位必须改变。高校体育教学将成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个性化教育。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改变体育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体育教师的指导,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形成一个个体育锻炼周期,再通过学生自身不断努力地学习实践,及时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健身设计方案,逐步完成计划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达到实现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3.2.2 确立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 通过追踪研究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高校教师若能从入校时起,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有效针对学生自我锻炼的目标,满足学生自我锻炼目标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锻炼目标进行个性化学习,让他们很好地体会到高校体育课程的功效,从追踪研究的学生选项人数的变化可以表明,过去传统的教学项目逐步趋向运动项目的时尚性与休闲状态,如轮滑、街舞、酷跑、台球、保龄球、跆拳道、瑜珈、围棋、国际象棋、桥牌、高尔夫球、网球、击剑、攀岩、搏击、软排、沙排、柔力球、空竹、定向越野、太极等丰富多彩的健身项目。前期追踪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在选择学习项目的方式和参加的人数都在不断变化和增多,同时也说明高校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兴趣广泛、内容丰富、个性突出。我国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有的放矢地开展分层次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锻炼的科学原理和有效方法,有效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实施他们的锻炼计划,坚持不懈地努力参与体育实践。

3.2.3 改革学生学习目标的评价体系 既然改革学生主体和学习模式,就必须改革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质健康档案》,在每个学期都定时检查与考核,让学生的每一个目标锻炼周期,都能留下他们自我目标锻炼成功的足迹,再通过每次目标的个性化评价,都能有效地为他们制订适合于自己的下一个新的锻炼目标,使之达到他们自己最理想的个性化体育锻炼的方案,并形成富有激励机制的、合理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结果,最终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4 结论与建议

4.1 面向“健康中国”的预防前移战略的未来,从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开始,全面开展适合大学生健康目标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教学内容,以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高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进行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健康中国”理念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

4.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学习模式和评价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形成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塑造、个性发展的良好格局。

4.3 确立每一个目标锻炼周期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分析,以运动处方的方式指导每一个学生自我锻炼目标的设计,并及时调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4 建立《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健康档案》,围绕着“健康中国”的价值中枢,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所起到的无可比拟的特殊作用。

[ 1 ] 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教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2 ] 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J ].体育学刊,2003(1).

[ 3 ] 贾斌.高校阳光体育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J ].运动,2015(5).

[ 4 ]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G807.4

:A

:1674-151X(2017)05-01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9.005

投稿日期:2017-03-23

贾斌(1966—),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高校学生个性化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