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设定课例研究

2017-07-13粟顺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8期
关键词:小说阅读课例研究教学目标

粟顺阳

摘要:小说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首先应认真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教学基点,做到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破,让学生学有所得。

关键词: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51-03

一、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教学反思

(一)第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3.情感目标: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从表面上来看,第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无可非议,除了情感目标略显空洞外,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算集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刻画小说人物的方法太多,导致教学实际操作层面多,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学生思考着力点太过分散,不够集中,使得课堂效果不怎么好。

(二)第二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发掘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描写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味《红楼梦》的语言美、形象美。

教学反思:有了第一堂课作为借鉴,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教学目标的着力点放到了小说人物的语言上,但在表述上仍欠精准,主要表现在情感目标中语言美指代不清,小说语言和小说人物形象语言是不同的概念,关于形象美也是一个难以让学生理解的概念,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王熙凤的语言作为参照物来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美与不美要从小说人物思想层面和作者刻画手法两个层面来理解,概念含混不清。

(三)第三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小说人物形象语言的意蕴,探究人物形象。

2.情感目标:结合文本知识领会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味小说人物的说话艺术。

教学反思:为了让课堂教学目标更为清晰,以第二堂课的教学效果为依据,再次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把理解小说人物形象语言的意蕴、探究人物形象作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把结合文本知识领会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味小说人物的说话艺术作为情感目标,把小说人物形象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心,拓展教学外延,一是语言的意蕴,一是人物内心世界,一是人物的说话艺术。

尽管是借班上课,但由于教学重点突出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围绕着王熙凤这个小说人物形象的语言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单就小说人物形象语言这个角度的讨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说阅读的快乐,这是我们以往没有预想过的。

二、围绕“小说人物形象的语言”这个重心,采取的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一)课前预习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学生在熟悉课文情节、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自主赏析王熙凤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

1.学生诵读5段。

2.导入:贾母她们正在谈话,“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闻。这是谁来了?对,她就是王熙凤。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语言意蕴。

该环节以上节课小说的环境教学中学生课堂提出的问题作为契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上节课问题:为什么贾府上下皆敛声屏气,唯独王熙凤有如此放肆的“笑”呢?

3.人物语言探究。

(1)问题设置:王熙凤是话中有话,她的话有几层含义?她的话想说给哪些人听?你们听懂了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开场:如果你今天上学迟到了,你会不会一边大笑,一边大声说:“老师,我今天迟到了!哈哈哈!”一定不会吧,因为按常理,一般迟到的人都不张扬,偷偷地溜进来就算了,最好没有人发现我。为什么呢?因为迟到了会觉得愧疚,很不好意思,如果还告诉别人自己来了,太没面子了吧。

(3)问题设置:王熙凤为什么要这样大声张扬自己迟来了?王熙凤是话中有话,她的话有几层含义?她的话想说给哪些人听?你们听懂了吗?

设置原因:针对王熙凤的出场语,设计此道探究题,目的是发掘学生理解王熙凤语言深层意蕴的能力,让学生深层次地探究小说背景中的王熙凤形象。

(4)学生小组探究分析,集中讨论结果。

学生回答:爽朗、大大咧咧、不注意形象、粗鲁、位高权大、张狂、飞扬跋扈……

肯定学生分析成果,但指出学生的分析还在浅表层次,还需结合小说人物(王熙凤)的身份、所处背景等文本知识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

教师小结:王熙凤可是话中有话,句句有意蕴。“我来迟了”她是告诉别人,自己来了。归根目的是为了告诉谁?引起谁的注意?(当然是贾母)为什么要引起贾母注意呢?(因为贾母可是她的上司,王熙凤可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

王熙凤知道有远客来了,但是她却迟到了,说“不曾迎接远客”,这话又是说给谁听的?(当然是林黛玉)为什么她这么失大体,有客人来,都不按時迎接呢?(知道有远客来了,但自己还没空迎接,因为我王熙凤可不是个闲人,她位高权大,她要张罗很多事务,可不是说来就来,说给黛玉听:你林黛玉是贵客,我也得忙完自个的事,才去见见你,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我王熙凤在贾府是有特权的,你看着办吧!)

王熙凤明明是迟到了,不但没有愧疚,还一边笑,一边大声走过来,她这样做跟她在贾府的身份、地位有关。那王熙凤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又如何?(王熙凤是贾府的财务总管,掌握实权,她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做事不受约束,想笑就笑,想说就说,谁敢说闲话,这笑不是笑迎黛玉,而是笑迎贾母)

4.课堂探究拓展。

(1)要求学生细心阅读一遍课文第5段、第6段,边看课文边划出文中王熙凤说话的语句。(该环节是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为完成本课的探究性学习做准备)

(2)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学习。

设置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探究小说人物看似漫不经心的语言,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加强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引导学生讨论相应的问题:

语段一:王熙凤夸黛玉、叹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问题:王熙凤说话很有技巧,她不光是夸黛玉,还夸了哪些人?也讨好了谁?

分析:王熙凤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拉着黛玉问这问那,是真心真意关心黛玉吗?还是做给某些人看的?有什么用意?(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因为贾母怜爱黛玉,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拉着黛玉问这问那,这些做法,贾母都会喜欢,可见她十分善解人意、巧于逢迎。贾母担心的,她已考虑到。贾母没说出口的,她已安排好。王熙凤真是贾母的贴心什么?对,小棉袄)

语段二:王熙凤回贾母的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问题:王熙凤一前一后说得话怪怪的,究竟怪在哪里?到底是怪还是巧妙?

分析:王熙凤那些看似不搭调的话,其实句句有关联,她有没有忘记老祖宗?(都没有忘记老祖宗,先自我批评,后对黛玉拉家常,是先抑后扬,每句话都说到老祖宗的心坎上)

王熙凤表演给贾母看,话说给贾母听,有这个必要吗?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阿谀奉承,为了讨好上级,爱屋及乌)

5.学生分组探究。请各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王熙凤的语言,共同探究王熙凤话语的意蕴。

要求:

(1)各小组要开展充分讨论,分析王熙凤话语的深层意蕴,评价王熙凤的说话艺术。

(2)小组长负责整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选好本组代表作总结性发言。

6.展示学生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1)利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探究成果。

(2)各小组派代表作总结性发言(评价王熙凤语言说话艺术体现在哪里?)

(3)师生共同点评,教师总结。

(该环节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带着学习任务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突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王熙凤话语意蕴(见前面分析准备)。

王熙凤说话艺术:

(1)话中有话,一语双关。

(2)擅长营造轻松欢乐的气氛。

(3)善于联想,联想丰富。

(4)长于表演,很有表演才能。

(5)说话讲究技巧,恰到好处。

三、课后学生学习反馈调查

课后,学生普遍反映教师让学生学习的目标集中,层次清晰。并能将这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几点“小说人物形象语言”、“小说人物形象语言的意蕴”、“小说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小说人物形象的说话艺术”如数家珍般列举出来,也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语言意蕴的分析,领会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味了小说人物的说话艺术的小说阅读方法,体会到了小说阅读的快乐。

四、课例研究反思及心得体会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的感情体验,让学生乐于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读文本,真正参与到小说阅读中来。否则会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感到索然无味,会让语文课堂高耗低效。

2.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重点突出,即便看来很细小的教学切入口,只要能深入进去,也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好一个问题,也有利于教师课堂上的实际操作,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双赢的局面。

3.教学提问要针对高中生阅读小说的特点,层层深入。尽可能把问题往深处挖掘,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探究,才能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在与同学、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中的人物、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在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the setting of teaching goals,we should first consider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s,and as a basis for teaching,teaching objectives,focus on breakthroughs,so that students learn from.

Key words:middle school Chinese;reading;teaching objectives;case study

猜你喜欢

小说阅读课例研究教学目标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探讨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