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几点思考

2017-07-13巩欣锋王正天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8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巩欣锋 王正天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新的教育技术的出现,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英国开放式大学的校长马丁·比恩曾经说过,在信息时代里装作看不见的人,注定失败。如何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34-02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教师教育能力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网络大数据的浪潮中,教师应积极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去。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提高自我教育技术能力的机会。

一、影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因素

教师想要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有两个途径。

第一,自学成才。有一定教育技术基础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或网站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搜索的内容零散,缺少权威性、系统性。

第二,参加相关培训。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可以分享大家的经验和教学成果。笔者认为,当前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训存在如下问题。

1.面对面的培训,需要参加者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有些情况还需要异地培训,如要对全省的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参与培训的一线教师,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以及对教育技术能力认知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培训机构通常情况是按照大众式的培训方式进行的,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使得参训教师无法得到个性化的帮助。而且,面对相同的培训内容,不同水平教育技术能力的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会产生培训速度过快或过慢的情况,使得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最终直接导致很多教师参加完培训,仍无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使得培训形同虚设。这样的培训,不仅是对国家资金的浪费,也是对受训教师时间的浪费,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为了培训而培训。当前的培训大多不是按照学员的实际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教师只是听从领导的命令而参加培训,甚至是一些教师本应参与培训,但因教学任务等,只能找其他人顶替。参训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调动,培训成了走过程、应付公事。这样的培训只能让参训教师感到厌烦,达不到培训组织者的预期目的。而且,培训机构对参与培训的所有人员安排了统一的培训内容,而参训的教师无论在年龄、学科,还是学习能力及经验的丰富程度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然而,相同的培训模式无法保证每位教师的需求,使得教师无法与培训“合拍”。

二、信息技术发展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条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终身学习的提出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只要你想学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进行学习,如手提电脑、iPad、手机等智能终端。与此相比,教师的培训方式也在逐渐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前那种集中面授培训带来的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的问题,已经再也不是问题了,而作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更应该及时地汲取新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为了保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培训内容如何确定,“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结合本地区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特点,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另外,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未来几年内信息化资金预算等经济因素。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课堂应用,培训内容涉及的内容不接地气,那只能是“走马观花”,让培训者无从下手。

第二,选择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从硬件条件出发,考虑软件培训内容。

这些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教师的课堂引领“利器”从最早的幻灯片到投影仪、电子白板到触摸一体机,学生参与课堂的工具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发展到现如今的iPad。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共享,提供了内容、技术上的强力支持。所有这些为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的教育技术条件,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传统课堂的革新提供了硬件条件。

依托于硬件条件,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得以在校园、教室中得到部署和应用。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无线网、智能手机APP等的广泛推广,更加方便地实现了教师到学生点到点的信息通道,并成为新的应用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确定,应该从本地区学校具有信息化硬件条件出发,结合软件运行的硬件条件、信息化硬件环境来确定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第三,培训本身应该是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的机会。

既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培训应当采取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先进性的方式。以笔者这些年参与的暑期远程研修为例,可以说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成功案例,每年通过培训平台参与培训的人员达到几十万。通过这个平台,参训者可以直接观看在线视频、在线作业、在线参与讨论,指导教师可以查看本班每名学员的学习进度、在线批作业、点评、出电子板报。培训平台打造了一个学习社区,让每名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第四,培训应当注重后期应用的跟进。

培训内容往往多是从技术层面进行讲授指导,短时间参训者不可能达到全部掌握,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而要真正应用到课堂,还需要结合日常授课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边学边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各种工具、菜单、参数的使用,只有放到应用过程中才能更能深刻体会、记忆。各类软件如同语言,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掌握。“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短期的培训,能够快速地让参训者了解大概的使用方法,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具体问题,这就需要培训机构能够跟得上,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培训者应该重视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下次培训时可以作为案例,极大提高培训的实用性。

第五,信息技术培训不是一劳永逸,更应该重视实际应用情况。

培训不是目的,推动使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教师往往存在一个观点,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自己的工作量是不是就可以更为轻松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效果,但为了设计一堂这样的课,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只需要考虑教案、板书,但现在的课堂不仅有黑板,还有多媒体投影、触摸屏、iPad。如何让这些设备“亮”起来、“响”起来,意味着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思路考虑同一节课,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

当然,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素材,可以通过购买或建立校本资源库为教师备课提供资源,这也是信息化应用面临的新课题。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会因为麻烦,回到教学的老路上,让各种先进的信息化硬件设施成为摆设。而信息化整合课的评比,能够起到推动信息化应用的作用。

追本溯源,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不管是信息化的还是虚拟化、智能化的,都是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服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仅仅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给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环境及激励机制,在教师自身的努力下,教师教育技術能力才会健康、稳步地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石存生.探究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21-22.

[2]梁敬斋,王志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9):29-30.

[3]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41-43.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people's learning and working method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Martin Bean,President of the British Open University,once said that in the information age,pretending to be invisible is doomed to failure. How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the paper takes this opportunity to make an exchange with the readers.

Key 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information ability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