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独立学院生存问题的深度思考

2017-07-13陈应侠黄永安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8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

陈应侠 黄永安

摘要:本文针对独立学院难以顺利转变为民办普通高校的现状,就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探讨,然后主要讨论了独立学院面临的资金筹措问题,最后从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收费方式、收费标准和优惠政策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以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大学;教育股份制;母体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94-03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独立学院通常由普通高等学校发起,与非国家机构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进行本科学历教育。这种利用社会资金资源,结合公办学校品牌的办学方法,充分发挥了社会办学的作用,帮助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从1999年到2015年,独立学院已经走过16个年头,发展迅速,但独立学院的问题并不少,典型问题如资金来源单一、办学同质化严重、会计核算不规范等不一而足。并且,部分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乃至专业或课程设置上并不能厘定自身,而是夹在二本学校和专科学校的特殊位置,也沒有找准地方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点,甚至一些院校过分依赖办学规模和母体品牌,并不具备自己的特色。当前,这些状况已经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等重大问题。

一、独立学院发展趋势

目前,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5年11月,国内独立学院在校生达到209.7万人,院校则有283所,在规模方面占到全国本科教育的17.8%之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重要力量(《人民日报》2015年12月01日12版)。然而,尽管独立学院从1999年肇始到2015年,已历经十多年,实事求是来看,仍有部分院校至今都与母体公办学校藕断丝连,甚至时常需要母体公办学校增加哺育。200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拟在5年过渡期中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标准,不达标者实施转设、回归母体高校、迁址新建、终止或停办等六条规范路径。不过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问题及母体高校和投资方客观条件所限,到2013年为止也仅有屈指可数的35所独立学院顺利转型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只占全部独立学院的10%多一点,教育部2008年的初衷也被迫修改。如何改变独立学院的“校中校”地位,实现真正的“独立”?独立学院的未来该如何走呢?这些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育经验从历史来看,以欧洲国家为久远,应用性大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已经在欧洲国家滥觞,以补充相对综合的大学,这样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性大学也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双重“犄角”,支撑起现代教育的结构体系。应用技术大学可以是现有独立学院发展的一种自然延伸,成为独立学院的转型结果,从现实来看,这种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不同于主攻培养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的公办普通高校,也不应该局限于专科及以下的现有职业教育。因此,从这种方向出发,国内独立学院符合条件的,可以走逐步演变成为私立大学的路子,培养学生目标定位于强调专业技能,但又注重全面发展的学生,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同样颁发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

独立学院转变为股份制大学也不失为一条可以尝试探索的道路。从1997年浙江台州市椒江地区的经验来看,民办学校同样可以仿效企业公司制度,在所有权方面实行教育股份制,更有利于教育激励机制的发挥。从这一思路出发,公立高校教育股份制可以考虑试点再推广的路径,从合理性视角而言,一方面,这一制度可以缓解部分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契合公私合作办学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类似公司制度下的员工持股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公立高校教育股份制已有其他改革的成功经验以资借鉴,这一本质上的渐进教育制度变迁,既有前后衔接的稳健特点,又充分体现自由竞争的高教市场运行机制。不过要注意的是,与公司制度类似,公立高校教育股份制在创新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而言,在产权明晰上要充分确定产权的合格主体、客体与权能,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建构完善的治理结构。从现有实务来看,沈阳师范大学在包括科信软件学院、国际商学院等二个二级学院中实施教育股份制,在运作过程由于教育产权的清晰界定,相应责任的明确区分,充分体现出了教育股份制的激励效应(沈有禄,2005)。

近期,少数独立学院出现转为公立高校的现象。近年全国多地开始合并录取批次,如2009年以来,浙江、山东、天津、福建等省份直接试点将本科第二批和三本批次招生合并;2015年又有包括四川、广西和内蒙古等三省区的同样录取批次合并行为;2016年则有包括广东、江西、辽宁、湖北等四省的同样录取批次合并行为。这种做法消除了计划经济时代人为对高等学校分层的歧视性公共资源分配的弊端,强调高等学校的特色发展,本质上激励高等学校通过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功能定位来吸引自己的目标生源,促进原来的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的自由竞争,高校间更能获得平等的招生发展机会,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在这种趋势下,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好、财政资金又充裕的省份,将使办学质量上与公办学校已经不相上下的原有独立学院回归母体高校,直接转变成公立高校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二、独立学院目前面临的困境

据近期教育部官网公示,全国独立学院总数量从2010年的323所降至2016年1月的266所,换言之,6年来全国范围内约有57所独立学院正式脱离母体高校,走上了自立门户办学的道路,从规模上看只占到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不到20%(教育部,2016)。未能正式脱离母体高校和自立门户办学的独立学院,通常情况是土地、房产、资产均已过户至独立学院名下,教学管理、发放文凭、财务等也确实已经独立,只是缺乏民营资本进入,这种情况约占全国独立学院的80%以上(陈应侠、李永发,2011)。

从母体高校的财政状况来看,近年来随着各省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相继为国有高校还贷,虽然方式各不相同,但国有高校生均拨款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以安徽省为例,2011年生均拨款增加至8000元,2012年生均拨款增加至12000元,加之学生缴费4000元左右,合计为16000元,而独立学院学生平均年度缴费约为11000元,两者差额为5000元。这样一来,最初母体高校通过举办三本独立学院,扩大招生规模,提高自身全部学生中按民办高校收费的比重,以缓解因扩招带来的债务负担的初衷基本丧失了基础。由于从母体高校利益权衡角度来看,举办三本独立学院本质是政府一种只给政策不给资金的做法,以充分利用母体学闲置资源,也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独立学院是母体高校的利益与权利,并非母体高校的应尽义务。因此,在母体高校平均学生年度财政拨款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扩大或保持其举办的独立学院的动机自然变得更为弱化。

国内独立学院收费平均而言远逊国外私立甚至公立高校。如美国一些名牌大学,完成四年大学本科的开支超过25万美元,按当前美元汇率折算则超过160万人民币,在较便宜的公立大学,即使是本州的居民完成本科学业也需要约10万美元,按当前美元汇率折算约为65万人民币。而从国内独立学院的收费情况来看,根据我们据中国教育网中的2015年全国各地高校收费标准大全整理的结果来看,除少数部分发达地区或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外,普通本科中的文理科专业年度收费基本在15000元左右,经济落后的中部、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12000元上下,经济领先的东部沿海省市大多超过15000元。

独立学院这种收费状况与国外或母体高校的公立学生财政支撑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这将逼迫许多母体高校做出所谓的重大战略调整——或放弃支持其举办的独立学院、或强行将其举办的独立学转为民办,这样,现有巨量的独立学院学生和师资利益可能并不尽然得到合理保障,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出资人把投资教育看成是赚钱的捷径,造成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很难顾及长期的教育质量,学生及家长不满意,这是中国民间教育投资的共性问题。而从目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果来看,对2007—2009年限制招生(黄牌)高等学校数的高校统计情况表明,不合格及违规违纪招生等出现问题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民办高校(陈应侠、李永发,2011)。

全国独立学院总数量从2010年的近6年来看,仅有57所独立学院正式脱离母体高校,也只约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母体高校并不积极将举办的独立学院强行民办,重要原因在于所面临的诸多难题,从地域看,如果就地转让,因大多专业相同,许多母体高校不愿在当地增加一个招生、就业、师资等的竞争对手;若进行异地转让,外部进入的投资方将失去母体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及品牌效应,这种“带土移置”后的独立学院,在教育理念、师资等方面大脱离原有的母体学校,现有的独立学院在校生利益方面难言得到保护。另外,独立学院要实现独立,正式脱离母体高校,存在原有股东即母体高校与外部进入投资方如何确定双方股份的“疑难杂症”问题,因为这一过程中,母体高校的无形资产如何作价、品牌效应如何量化、师资价值如何体现,都是双方利益确认的难点。

三、独立学院生存的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在办学模式、收费方式、收费标准等方面加大独立学院的自主性,以促进独立学院的良性发展,具体可从以下措施着手。

(一)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有若干种,如:校企合作型(公办高校+民营企业);多元合作型(公办高校+地方政府+企业);校中校型,即公办高校独资;内外联姻型等。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计划用5年的“过渡”期,引导独立学院向“撤”、“并”、“转”3个方向发展:“撤”,即被市场淘汰,自生自灭;“并”,即被收归到举办高校,成为其中一部分;“转”,即脱离举办高校真正独立为民办高校,迫使独立学院进行规范办学。然而,现有的独立学院形式千姿百态,且在校生已达209.7万人,办学规模占到整个本科教育的17.8%。因此,切忌单一的思维与模式,应该根据省情、校情不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多元化发展:既可以演变成私立大学,又可以转换成公立大学,还可以发展成国有控股或民营资本控股的股份制大学。

(二)收费方式及收费标准

1.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收费标准方面,提低限高宽幅度。对于收费标准相对较低的中部、西部地区,提高学生收费基准;在收费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适当控制学生收费基准,在给定的基准上,各高校可以上下浮动20%—40%,使考生及家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安徽省为例,可以考虑通过省政府及省物价部门将现行的11000元调至18000元,然后各独立学院可以这个标准为基准,考虑自身的竞争力,上下浮动20%。

2.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收费方式上,分别专业界定学费。对于一些学费“一刀切”的省份,可在考生选择理想专业的前提下,分专业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于热门专业、学校强势专业、成本相对较高的专业,提高收费标准,使考生及家长获得选择理想专业的满足。

3.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收费优惠政策方面,分次交与一次交优惠程度区分开来。可以考虑赋予独立学院一些独特的收费政策,在独立学院学生一次性交清学费的前提下,免除一定比例的学费,鼓励学生按期上交学费或提前交清学费。

4.收费标准与学校教学质量挂钩,优质优价,分类指导。一些学校招生困难,初次录取率和初次就业率都不足60%,对于此类学校不仅要限招,同时学费也应下浮。对于招生状况好、初次就业率高的学校,就应当放宽指标,优质优价。

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着监管层要求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的迫切压力,本文就此背景下的独立学院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探讨,针对当前独立学院目前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就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收费方式、收费标准和优惠政策方面给出了具备实际操作运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沈有禄.我国部分公立高校“教育股份制”创新研究[D].沈陽师范大学,2005.

[2]苏武江,齐延信,杨蜀康.独立学院产权制度解析[J].教育与职业,2011,(02):8-10.

[3]李文文,周喆,肖知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1):222-223.

[4]刘青,杨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1):173-174.

[5]陈应侠,李永发.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趋势探析[J].江淮论坛,2011,(02):161-165+155.

[6]江昼.高水平独立学院未来发展趋势初探[J].学海,2013,(06):212-215.

[7]韩勇.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科学体系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4,(S4):86-88.

[8]杨琪.论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J].求知导刊,2016,(44):77.

[9]郭玉贤.试论独立学院的服务转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5):41-42.

[10]吕海燕,曹克亮.针对独立学院发展状况的SWOT研究[J].求知导刊,2015,(22):61.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ard transition to civilian-run colleges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this paper propose a useful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then mainly discuss the capital constraint problems,finally,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referring to the running mode of independent college,tuition methods or standards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educational share-holding system;parent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