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7-07-13马玥琳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8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就业大学生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院校党政领导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思想指导;努力做到精准服务,关爱学生;相关院系要主动出击,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全面总结,做好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工作;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工作。结合艺术类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帮助更多的学生精准就业,使得在校期间学有所用,有所收获。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大学生 就业

作者简介:马玥琳,西安美术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61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毕业生就业质量则是反映高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32899名,而2016年实际毕业人数则达到356286名,2017年这一数字将会继续增长。2015年毕业生已就业294698人,2016已就业316303人,比2015年同期增加21605人,初次就业率为88.78%。2017年,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针对艺术院校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依然非常严峻。就业难的专业中,包含了绘画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这给艺术类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理清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方案,更有利于推进艺术院校就业工作,缓解就业难的现状,对毕业生的长期发展和个人目标的确定也有促进作用。

一、艺术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院系重教学,轻就业,支持力度不够

艺术院校由于其自身特征,更多注重专业教学。以设计类专业为例,学生专业课压力大,作业量多,全系更多的关注点是放在教学工作中。但考虑学生发展,更多的关注点则是学生的四年成果——毕业出路。专业能力再强,但毕业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等学生毕业之后,则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就业压力迫在眉睫,学生负担会增加很大。教学的最终成果则是靠毕业生质量来检验。院系在重点抓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学生工作的重要,要给予大力度的支持,保证学生能兼顾学业的同时有心情准备招聘工作。有的院系领导和教师并不支持学生找工作,认为找工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严抓上课纪律,这样也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各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学校本身没有给学生安排专门的实习时间,在大四下学期,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毕业设计中来,更无力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招聘中来。即使学生再着急,也没办法改变现状。

(二)就业渠道窄,学生出路缺乏

传统的就业渠道,多数是学生参加宣讲会,学校组织专场招聘会,但这样往往渠道窄,受众范围小,学生的出路也很缺乏。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本身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懒惰性,认为自己专业能力很强,很容易找到工作。学校再怎样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使得就业渠道更加窄小。艺术类院校教师很多都有自己的资源,如果能将自己的资源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扩宽就业出路,则是很好的解决办法。收到的效果也会超过传统的就业形式,成效则会超过辅导员个人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宣讲会。学生对专业教师的认可度往往超过辅导员,所以将专业教师的作用发挥起来,则更有利于就业工作的開展。

(三)学生认识不深刻,就业准备不充分

艺术类学生本身性格个性,自由散漫,有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求艺术完美的基础上,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专业课程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一场宣讲会,只能来十几人,少之又少,教室里不仅辅导员尴尬,招聘公司人员也很尴尬,良好的就业关系也变得很冷淡。学生并不着急于寻找工作,总认为还有时间,然而,好的就业岗位往往是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自我认识不充分,经常错过好单位好岗位。等到大型招聘会到来时,多数学生都没有准备自己的简历和作品集。没有充分的准备,无法去积极应对压力巨大的就业情景。等到第二学期繁重的毕设,压得学生更无法抽身找工作,只能一心投身毕设。等到毕业后,看到别的同学都去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而自己却两手空空,实在是会内心难受。在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毕业去向时,多数学生都很茫然,没有自己的规划和想法,只是说毕业了再看。靠老师催促准备简历或者作品集,学生也并不积极。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的课程学习中,并没有多少学生认真听老师的授课内容,认为自己用不上那些知识,更谈不上积极准备了。

(四)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知识,缺少主动创业意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给艺术院校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学校特别成立了文创教学中心,建设孵化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对于学生来说,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学生对创新创业关注力度太小,认为自己学习了四年甚至五年的专业课,将来是想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学生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梦想放弃,只选择投身艺术中。这样,缺少创业意识和好的创意想法,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没有被开发出来。

二、艺术院校就业工作应对策略

(一)提高党政领导重视程度,加强思想指导

从学生工作,到教学、行政管理,各部门对就业工作都要保持高度重视的态度。院系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就业方案,以身作则,亲自关注就业情况。同时将这项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加强责任意识。在督促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提供就业资源,做到就业和教学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就业不是一个人的事,关注到整个教学单位的教学成果,这对部门之后的发展和新一届学生的招生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在日常教育中,针对毕业班的专业课老师也要进行思想指导,让老师们也有努力帮助学生就业的想法和行动,特别是要让专业老师支持学生参加招聘会,不要把好机会错过,这样会让学生留下遗憾。

(二)努力做到精准服务、关爱学生

学生在大四,面临不同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针对要考研、出国的学生,给学生在学业上帮助,建立微信群,推送相关学习信息,鼓励学生珍惜时间,认真备考。可以将专业课知识给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针对明确要就业的学生,建立就业微信群。在群内不定期督促学生制作简历和作品集,及时将就业中心每周的招聘信息进行推送,鼓励学生参加招聘会。可以让学生在群内分享好的简历模板,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帮助。将招聘政策及时宣讲,让艺术类毕业生能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向学生分享招聘贴士、面试技巧等信息,增强学生信心。在招聘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辅导员需要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谈话、疏导,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增强耐挫力。针对目标不明确的学生,辅导员利用走访宿舍的时间,跟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就业。针对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更加有利于明确工作目标,不会让不同兴趣的同学看到自己不需要的消息而产生反感,针对性的帮扶,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院系主动出击,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和教学相结合,就是利用教师的资源,将招聘引入课堂,在日常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操作。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专业教师联系的招聘单位直接到教室,向学生宣讲公司招聘信息,跟有意愿的学生面对面交谈,更能亲身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招聘意愿。这个方法有明显的成效,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将就业工作和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让就业工作不再只是辅导员一个人的工作了。院系可以利用假期组织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对网易、腾讯等大公司进行就业走访,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業桥梁,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还能了解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四)全面梳理总结,做好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工作

在大四第二学期,针对考研成功、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及时进行登记,督促这些学生积极准备毕业设计,不要荒废时间。对于其他没有确定找到工作的学生,辅导员逐个了解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状态和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道路,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不是说要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工作,而是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更是就业工作的重点。首先,在政策上要多倾向这类学生,将就业帮扶相关政策传达给学生。其次,院系应主动联系招聘公司,推荐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应聘。再次,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就业招聘,缓解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和负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最后,国家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西部计划,“村官”计划,援疆援藏,辅导员在工作的时候更需要及时将政策宣传,鼓励更多的学生去西部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五)学校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选修课,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同时,邀请全国优秀的创新训练导师,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毕业生,针对有意愿的学生进行讲座培训。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编辑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教学书籍,填充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在授课教师的培养上,扩宽师资队伍,将专业课教师也吸纳进来。这样使得创新训练课的老师不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还有专业老师的参与,可以使得培训更加全面。在校园内组织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积极参与度,多方面调动积极性。一旦项目经过各方论证,具有落地的可能性,则将项目进行孵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帮助学生将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学生毕业之后自主创业,将国家的优惠政策向学生宣讲。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艺术公司、工作室,将学生四年所学落到实处。

三、总结

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生活。现阶段艺术院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一定的困境和困难。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政策导向和主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为毕业生积极寻求就业出路。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寻求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学以致用。将艺术的美通过自己的努力传递给每个人。

参考文献:

[1]齐艳萍、宋广强.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社科纵横.2017(4).

[2]孔洁珺、王颖.中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溯源与释义.思想教育研究.2015(3).

[3]刘银华、张晓峰.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4).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就业大学生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