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2017-07-06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活圈圈层沈阳市

宋 铁 男

(1.沈阳体育学院 科研处,辽宁 沈阳 110102;2.北京体育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4)

◄体育人文社会学

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宋 铁 男1,2

(1.沈阳体育学院 科研处,辽宁 沈阳 110102;2.北京体育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探究城市“日常体育生活圈”内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实施路径。研究认为:1)改革应以契合广大市民的运动休闲行为意愿为基本目标,以构建质量与效率兼具的空间层级体系为抓手;2)改革应遵循的基本思路:依据市民运动休闲行为意愿和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构建“应然”模式,循迹摸清现实布局中的“实然”状态,对比找出“应然”模式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确定改革措施;3)改革应采取的实施路径:形成主副城区不同层级体育生活圈层职能互补的格局,维护和升级基本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加强基础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完善机会体育生活圈内的运动休闲空间。

日常体育生活圈;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空间布局;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自上世纪90年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对运动性休闲活动展开了持续的政策驱动和舆论宣传,国民参与度不断提升。在人类文明的中心——城市,尤是如此,时至今日,以体育运动的方式善度余暇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方式。但随着市民运动休闲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公共运动休闲空间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近年来各地频现的广场舞冲突,其导火索之一便是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资源的不足[1],如何解决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在现实中的供需矛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以沈阳市为例,探究“日常体育生活圈”内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及具体措施,以期为构建契合需求侧的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体系提供参考。

1 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的内涵界定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类与要求》国家标准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urban public leisure space)界定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满足公众休闲需求的公共空间”[2]。依托这一基本概念,结合运动休闲活动和城市空间结构扩散的特点,本文将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进一步界定为: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生活圈范围内,充分考虑公众运动休闲的实际需求和自然条件,以各种公共运动休闲设施为主,同时兼顾周边的景观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运动休闲活动参与者提供恢复身体机能、享受运动游戏乐趣、体验生命活力的公共空间。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沈阳市统计年鉴,获得沈阳市人口、经济及街道情况的最新数据,以此为基础获取调查样本;查阅沈阳市体育局官网,获得沈阳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查阅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网站,获得沈阳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11—2020年)资料,以了解沈阳城市发展目标及城市规划布局。

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沈阳城市居民参与日常运动休闲活动意愿与习惯状况》调查问卷。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根据沈阳中心城区的综合经济因素将其划分为好、中等和弱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选定辖区进行抽样调查。具体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抽样方案如下:首先,在选择市辖区的基础上,随机抽取一个街道;其次,在确定街道的基础上,随机抽取一个社区;最后,按照分层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在选定样本框的社区中对社区居民进行年龄及性别分层,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 500份,回收494份,回收率98.8%;有效问卷487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3 “日常体育生活圈”与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的相关研究及其关系

近年来,在生活质量提高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作为生活空间组织概念的“生活圈”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3-5]。在体育研究领域,我国学者主要将生活圈理论思想应用于城市体育生活圈构建及生活体育设施规划[6-8]。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是市民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基础条件。为了塑造良好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促进城市居民运动休闲生活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分别从内涵、形态、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驱动力、规划布局、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9-15]。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知,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属于城市生活空间的一种具体类型,而日常体育生活圈则是生活空间的一种规划布局模式,因此,按照日常体育生活圈规划布局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恰如其分。

4 沈阳市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圈层体系划分

4.1 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内涵、社会职能及其实现层级

日常体育生活圈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的社会系统内,人们为了满足日常运动休闲需要,从居住地到运动休闲生活服务提供地之间移动的行为轨迹,以及由这些相关要素所构成的地域空间系统[8]。根据日常体育生活圈的社会职能,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级:基本体育生活圈,主要职能是实现居民日常基本的运动休闲活动需求;基础体育生活圈,主要职能是实现居民多样化的、较高层次的运动休闲活动需求;机会体育生活圈,主要职能是实现居民个性化、高层次和非经常性的运动休闲活动需求[8]。

4.2 沈阳市民日常运动休闲活动的出行空间区分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空间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特征,体现在市民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出行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笔者采用时间地理学中的“时距”概念,以步行时距作为划分沈阳市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圈层体系的依据。

通过对沈阳市民参与日常运动休闲活动行为意愿的调查了解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沈阳市民优先选择步行方式参与日常运动休闲活动(图1),选择基本运动休闲空间能够接受的步行时距是20min,超出这个范围就会“舍远求近”。可见,对于市民来说,20 min以内的步行时距是其选择运动休闲空间的一个重要“节点”(图2)。在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大部分沈阳市民会在以 20 min时距所形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运动休闲活动。

图1 沈阳市民日常运动休闲活动出行方式选择意愿(多选)

为了获得更佳的运动休闲体验,沈阳市民在选择优质运动休闲空间时会适度增加自己的出行时距,但是40 min的步行时距是市民选择服务良好、设施齐全的运动休闲空间的门槛(图 3),超过这个时距,市民就会放弃或者舍远求近。

图2 沈阳市民选择基本运动休闲空间的时距情况

图3 沈阳市民选择优质运动休闲空间的时距情况

综上所述,沈阳市民日常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空间选择具有明显的时距限定(20 min和40 min时距节点),这两个时距节点所区分的范围构成了3个提供不同层次服务的圈层。

4.3 沈阳市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圈层范围

根据《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市分中心城区和市域两个层次发展[16]。中心城区是承担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的集中承载空间,是服务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心与枢纽。沈阳市在5个中心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把四环以内的9区都规划为中心城区。三环以内 5个主城区的土地面积与其余4个副城区的土地面积有巨大的差别,主城区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余4区,所以在划分日常体育生活圈的不同圈层时,要根据主城区、副城区的实际情况区分对待。

沈阳市民选择基本运动休闲空间的出行时间节点为20 min,可以估算出日常参与基本运动休闲活动的空间范围是10.17 km2(正常人一般步行的速度为4~7 km/h,20 min的行走距离为1 300~2 300 m,取其中间值1 800 m作为人们参与运动休闲的活动半径,计算公式为 S=πr2),将其与沈阳市主、副城区的平均面积进行对比(表1)可知,20 min步行时距所构成的地域空间范围相当于5个主城区街道面积的1.32倍,是4个副城区街道平均面积的五分之一。所以在空间范围的管理上,20min的出行时距所构成的区域给城区街道办事处的压力不会太大。在对沈阳市日常体育生活圈进行划分时,人口密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沈阳市主城区人口密度为9 058.6人/平方公里,20 min时距的空间范围内的人口为9.2万人,将近沈阳市主城区街道平均人口的2倍,那么主城区的基本体育生活圈层空间将面临人口基数大的问题,对以后进行运动休闲活动组织及管理都将带来障碍。4个副城区20 min时距空间地域内的人口为5 290人,远低于副城区街道平均人口的2.65万人,显然,利用20 min的时距来划分沈阳市基本体育生活圈很不合理。

表1 沈阳市城区土地面积、人口密度及常住人口

从基本体育生活圈的社会效能来看,对于沈阳市基本体育生活圈的划分,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界定。在主城区,以15 min的步行时距来划分沈阳市民的基本体育生活圈比较合理,因为从地域空间面积来看,15 min步行时距构成的地域面积为 5.94 km2,略小于主城区街道的平均面积,这样就使得街道行政管理区域完全覆盖基本体育生活圈,有利于对其进行管理。对于副城区而言,20 min的步行时距所涉及的地域空间面积和人口远低于副城区街道的平均面积和平均人口。因此,以20 min步行时距为时间节点划定基本体育生活圈,很难提高该范围内的运动休闲空间使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在进行副城区的基本体育生活圈划分时,为了提高圈层的社会效能,以30 min的步行时距来划分较为合理,因为30 min步行时距涉及的地域空间面积和人口数分别为23.75 km2和 1.24万人。虽然低于各区街道平均面积和人口密度,但是考虑这几个区未来发展空间较大,需要为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的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的规划用地。

根据沈阳市主、副城区基本体育生活圈时距节点的划分思路,结合沈阳市民日常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空间选择的时距限定,可以依次类推出主、副城区基础体育生活圈和机会体育生活圈的范围(图4和图5)。

图4 主城区日常体育生活圈层结构

图5 副城区日常体育生活圈层结构

根据日常体育生活圈的社会职能及其层级,在规划布局公共运动休闲空间时,需要结合其所能提供的服务档次,使其归属于相应的圈层范围。

5 沈阳市“日常体育生活圈”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应然”模式

2016年1月 27日,在主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8]。“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发展理念。市民作为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使用者和消费者,是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基点;因此,在规划布局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时,必须充分考虑市民的运动休闲行为意愿,以契合广大市民的运动休闲需求倾向为基本目标,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供给侧改革重要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沈阳市民日常运动休闲行为意愿的调查,了解到沈阳市民会根据不同的运动休闲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运动休闲空间。因此,应该以满足市民的运动休闲需求为导向,在基本体育生活圈、基础体育生活圈、机会体育生活圈中布局相应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

图6 沈阳市民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形态选择意愿(多选)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所提供的中心商品及服务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程度,可以划分为低级中心地、中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数量最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档次高。中级中心地介于二者之间,供应介于两者之间档次和种类的商品[1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得到满足,但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与服务则必须要在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日常体育生活圈中,根据各个圈层所提供的运动休闲服务的差异性,可将基本体育生活圈、基础体育生活圈、机会生活圈分别确定为低级职能圈、中级职能圈和高级职能圈,以不同圈层实现的职能为基础,根据运动休闲空间提供的服务和辐射的范围制定相应的布局模式。在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圈层特征和圈层职能的影响下,低级职能的基本体育生活圈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地域空间基本与社区地域相互重叠,此圈层内的运动休闲空间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种类少、档次低。实现中级职能的基础体育生活圈的数量较为适中,且服务范围较大,此圈层内的运动休闲空间提供种类较全、档次较高的服务和设施种类。机会体育生活圈作为高级中心地,此圈层数量少、服务范围广,能够提供的服务和设施种类多、档次高[8]。

纵观沈阳市民参与日常运动休闲活动时选择的运动休闲空间,可以看出,市民以便利为主,舍远求近,主要在基本体育生活圈进行运动休闲活动。由于此圈层主要是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运动休闲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共运动休闲空间是政府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和日常维护,在布局基本体育生活圈的运动休闲空间时,要充分考虑行政管理便利性原则。

通过调查了解到,市民与家人和朋友共同参与运动休闲活动时,其目的不仅仅是追求健身效果,还包括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在运动休闲空间的选择上不会拘泥于“时距”的限制,步行时距可能超越社区地域局限,进入了基础生活圈的地域范围。在这一圈层,市民除了能够开展健身活动外,还希望获得健身指导、社交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所以在布局基础体育生活圈的运动休闲空间时,要综合中心地理论中的行政管理便利性原则和交通便利性原则。

由于社区公共体育场的地缘优势,市民在与朋友一块参与运动休闲活动时,依然会选择在社区进行活动,不仅是为了健身,更注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市民在参与运动休闲活动时往往会忽略时间距离的约束,会到距离较远的商业体育会馆及综合性体育场馆。这些运动休闲空间服务良好、设施齐全,提供娱乐、健身指导、体质监测等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基于出行时间及涉及地域,市民开展活动的运动休闲空间被机会体育生活圈所覆盖。由于机会体育生活圈内的运动休闲空间会增加市民的时间及交通成本;所以,布局机会体育生活圈内的运动休闲空间时应控制其数量,充分考虑其盈利性,拓宽资金投入的渠道,同时注重交通原则及市场原则,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减少运动休闲空间的运行压力。

沈阳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的类型主要有社区健身点、社区公共体育场地、中小学体育场地、高等院校体育设施和市、区属体育场馆等。其中,市、区属的运动休闲空间主要是大型综合运动休闲空间,数量少,分布在市、区地域,并且是有限开放,提供个性化、高层次的运动休闲需求。学校管辖的运动休闲空间中,高校主要以大中型运动休闲空间为主,数量少,分布不均,服务市、区地域,有限开放,提供多样化、较高层次的运动休闲需求。中小学管辖的运动休闲空间多属于中小型运动休闲空间,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主要在社区区域,服务社区地域,有限开放,满足居民的日常基本运动休闲需求。社区公共体育场为中小型运动休闲空间,数量较多,分布在社区区域,并且无限开放,满足居民日常基本运动休闲需求;社区健身点数量多,分布在社区地域,密度大,分布广,服务社区地域,无限开放,满足居民的基本运动休闲需求。

综上所述,根据日常体育生活圈不同圈层的职能,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应该布局为:基本体育生活圈内,以布局街道社区级的社区健身点、社区公共体育场、中小学学校体育场为主,跨社区体育中心为辅;基础体育生活圈内,以布局跨社区体育中心和高等院校体育场地为主,社区公共体育场地、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及市、区属体育场馆为辅;机会体育生活圈内,以布局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和市、区属体育场馆为主,跨社区体育中心为辅。

6 沈阳市“日常体育生活圈”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实然”状态

沈阳市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报告显示,当前沈阳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主要按照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布局。根据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层次结构及其社会职能,现有布局在社会职能的实现上主要呈现出基本体育生活圈和机会体育生活圈两级结构。沈阳市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报告还显示,沈阳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主要有集中式、分散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三种,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校园、广场、公园、居住小区、街道,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宾馆、商场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20]。沈阳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的布局以行政原则为主,由于是政府出资兴建,这就赋予了其福利性和非营利性;所以,在对运动休闲空间布局规划时往往忽略了人口分布与效益问题,造成了不同地点的运动休闲空间或出现闲置或人员拥挤。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与日常运动休闲活动时,市民主要选择社区公共体育场、公园、广场,主要的出行方式为步行。步行到运动休闲空间参加活动的时间为 5 min的占 27.2%,10 min的占39.2%,15 min的占12.3%。通过对市民运动休闲空间类型和时间选择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市民日常运动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基本体育生活圈范围。当他们借助交通工具时,则扩展到机会体育生活圈内,这与沈阳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有着紧密的联系。沈阳市在对运动休闲空间进行建设布局时,十分注重基本体育生活圈内的健身站点和机会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园广场的建设。鉴于上班族日常闲暇时间的特征,大多数市民在参与运动休闲时主要集中在早晚时间段,沈阳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的布局也以晨晚练活动点和公园广场建设为重点,即呈现以低级职能的基本体育生活圈和高级职能的机会体育生活圈为主的两级布局模式。

7 沈阳市“日常体育生活圈”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供给侧改革路径

2015年11月 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改革理念[21]。站在将此改革理念落实到沈阳市日常体育生活圈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布局供给侧改革实践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正视“应然”模式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充分考虑未来的布局是否有利于满足市民对于运动休闲空间质量的期待和使用效率的提升,并以构建质量与效率兼具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层级体系为抓手,逐步实现由“实然”状态向“应然”模式迈进的过渡,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7.1 形成主副城区不同层级体育生活圈层职能互补的格局

由于沈阳市主城区的构成显现出地域范围有明显区别的两个城区范围,因此,在布局日常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时,不能只顾近期目标的完成,要有前瞻性的布局规划,形成职能上的互补。在地域范围狭小、人口密度小的主城区,应以完善升级基本圈层的运动休闲空间为主;在地域范围广、人口密度小的副城区,主要布局体现基础体育生活圈职能的运动休闲空间空间,辅以布局体现机会体育生活圈层职能的运动休闲空间。

7.2 维护和升级基本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

沈阳市民日常参与运动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基本体育生活圈,但当前基本体育生活圈内的运动休闲空间类型较为单一,且缺乏有效的日常维护,有必要对现有运动休闲空间配套设施进行维护和升级,提升基本体育生活圈的运动休闲空间服务质量。

7.3 加强基础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

沈阳市民希望从基础体育生活圈内得到优质的运动休闲服务,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民较高层次的运动休闲需求,在综合考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对跨社区健身中心等中型运动休闲空间的建设布局。根据调查显示,满足该圈层职能的学校体育设施占沈阳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总数的53.1%。因此,要逐步提高教育系统场馆开放程度,研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如给予资金投入、配备健身器械、减免税费等措施,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逐步提高场地开放率。

7.4 完善机会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

完善基本体育生活圈内运动休闲空间的配套设施,选择合适的运动休闲空间进行职能升级,以合理利用资源。依托市区级运动休闲空间配置体质监测车,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以满足居民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科学性的需求。定期进行组织交流及团体活动,以满足居民娱乐和人际交流的需求。充分利用沈阳市的水利条件,在滨水区布局体育设施,建设区市级运动休闲空间,结合五里河公园、罗士圈公园以及即将形成的南北滩公园形成浑河滨水长廊,以满足市民个性化的运动休闲体验。

8 结论

1)改革应以契合广大市民的运动休闲行为意愿为基本目标,以构建质量与效率兼具的空间层级体系为抓手。

2)改革应遵循的基本思路:依据市民运动休闲行为意愿和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构建“应然”模式,循迹摸清现实布局中的“实然”状态,对比找出“应然”模式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确定改革措施。

3)改革应采取的实施路径:形成主副城区不同层级体育生活圈层职能互补的格局,维护和升级基本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加强基础体育生活圈内的公共运动休闲空间,完善机会体育生活圈内的运动休闲空间。

[1]郭庆.从人口视角看城市公共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供给侧改革——以广场舞之争衍生的资源配置失衡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3):62-66.

[2]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31171-2014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类与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3]肖作鹏,柴彦威,张艳.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述评[J].规划师,2014(10):89-95.

[4]柴彦威,张雪,孙道胜.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3):61-69.

[5]楼慧伶.水岸运动生活圈的重塑——以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S1):33-35.

[6]李建国,卢耿华.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J].体育科研,2004(1):5-6.

[7]钱建容,商知飞.沈阳城市体育生活圈的“点轴圈”模式发展战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8-100.

[8]朱晓东,颜景昕,卢青,等.上海市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15(1):84-89.

[9]王茜,苏世亮,苏静.社会地理学视域下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65-69.

[10]郑华.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趋势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9(2):18-21.

[11]常乃军,乔玉成.社会转型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的重构[J].体育科学,2011(12):14-20.

[12]宋铁男.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5):7-11.

[13]陈昆仑,曾克峰,李军,等.天津城市体育休闲区形成及驱动力研究[J].人文地理,2008(3):69-73.

[14]郭修金.休闲城市建设中休闲体育时空的调控设计与规划整合——以杭州、上海、成都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2):30-33.

[15]袁继芳,陈建国.从广场舞扰民看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缺失[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9):34-38.

[16]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EB/OL].(2013-05-10)[2016-12-15].http://www.syghgt.gov.cn/ztgz/csztgh/content/4028e48237e97e2 b01380dbefb510586.html.

[17]沈阳市统计局.沈阳市2015年鉴[EB/OL].(2015-09-05)[2016-02-14].http://www.sysinet.gov.cn/web/tjnianjian/2015sy/nrll.htm.

[18]刘晓朋.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EB/OL].(2016-01-26)[2016-02-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6/c_1117904083.htm.

[19]马志和,马志强,戴健.“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445-447.

[20]沈阳市体育局.沈阳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报告[EB/OL].(2014-12-09)[2016-12-15].http://124.95.131.124:8080/zwgk/open/publicshow/showColumnTreeByRootAction.do?method=show&showType=&columnId=8041&articleId=1073973&articleCode=210100035E10120140006.

[21]刘琼.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2015-11-10)[2016-12-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915.htm.

责任编辑:乔艳春

Supp ly-side Reform Paths of City Public Sports Leisure Space Layout

SONG Tienan1,2
(1.Academic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Postdoctoral Research Bachelors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study,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s and logical analysis,explores the basic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the city public sports leisure space layout based on daily sports life cir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s.The results show that:1)reform should be based on citizens’w illingness of sports and leisure behavior building the space hierarchy system w ith both quality and efficiency;2)the reform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ideas:building the“ought”mode on the basis of citizens’leisure sports behavior intentions and city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finding out the real tracking layout in the“real”state,finding out the gap between the“ought”mode and the“real”state and determ ining the reform measures;3)the reform should tak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forming the pattern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sports life circle in themain city and the sub city w ith complementary functions,maintaining and upgrading the public sports leisure space in the basic sports circle,strengthening the public sports leisure space in the basic sports life circle,and improving the sports leisure space in the sports life circle.

daily sports life circles;public sports leisure space;space layout;supply-side reform;implementation paths

G80-051

A

1004-0560(2017)03-0048-07

2017-03-15;

2017-04-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协同发展研究(15YJA890002);沈阳体育学院第一批重点资助体育学学科研究方向建设项目:城市运动休闲与公共服务研究(XKFX1501)。

宋铁男(1979—),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大众体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生活圈圈层沈阳市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社区生活圈质量评价体系建构与空间特征分析
——以虹口区为例
面向“15分钟生活圈”社区结构的表示学习
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圈层化传播探析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Study o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English idi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