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研究

2017-07-05安广辉张胜东郭振方王洪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教学模式

安广辉,张胜东,郭振方,王洪涛



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研究

安广辉,张胜东,郭振方,王洪涛

通过了解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发展应用情况,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对以往的文献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得出:运动教育模式具有普遍适应性,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运动项目中均有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实验;运动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团结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体育观念。因此,应基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具体情况,结合运动教育模式中的优势,创造出中国特色的运动教育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体育教学;发展

1 前言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不断的改革深化,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历史中,我国学者在体育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在众多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混乱,而且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单一,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一个被动学习者,要服从教师指挥,而且对学生的评价系统也不完善[1; 2],所以更适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2004年美国著知名学者达里尔·西登托(DarylSiedentop)来华讲授自己创立的运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团结协作精神、适应社会能力以及终身体育观。对于一种教学模式的发展,对已有研究成果或文献及时进行总结研究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迄今为止,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综述性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模式的异同、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已有研究分析等方面的总结,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更好的吸收先进教育模式理念,提供可操作模式提供借鉴。

2 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

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我国学者的探讨点主要集中在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和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等方面。

2.1 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

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达里尔·西登托普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现已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对运动教育模式概念的理解稍有不同,但其中心却无很大偏差。如高航、章荣江等在《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中写到:运动教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运动知识、技战术、社会适应能力及终身体育观等方面有着良好作用[3]。林天皇在《运动教育模式理论评析》中指出:运动教育理论是以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思想,比赛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线,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小组和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则和设备,充分发挥比赛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4]。高嵘指出: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活动为基础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其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运动体验机会,使之成为有运动能力、熟悉运动文化、具有运动热情的运动参与者[5]。贺伟在《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启示》中认为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成熟、具有详细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步骤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学生运动体验和学习效果,可以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效率[6]。

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目前在国内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是直接引用国外一些研究者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定义,笔者更倾向于高航、章荣江等的解释。运动教育模式是以游戏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团队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们自己进行决策,通过将运动游戏化来使学生学习运动知识、增进动作技能,从而达到人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2 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

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特征的探讨,我国学者都是根据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创始人西登托普对此的解释为主线进行分析研究,但大多都有自己的延伸和独到之处。

如梁恒、王锋在《运动教育模式研究评述》中描述,运动教育模式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做到“全面参与,人人成功”;明确学校的目的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数量、场地器械对运动项目及规则进行调整,以求适合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变换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以运动季作为教学的整个单元[7]。

陈雁飞将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通过6个部分进行分析:运动季、小组联盟、正规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和庆祝活动。运动教育模式将运动季作为教学单元,一个运动季包括练习期、季前赛、正式赛和季后赛四个部分;体育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分组,是每一组实力尽量均等,创建小组联盟;运动季中正式比赛穿插于各环节中,比赛的形式应该是应多变;最终比赛是整个运动季的结束,实现人人参与,营造欢庆氛围并对比赛进行各种记录;庆祝活动是整个学期教学的结束部分[8]。而在《高校体育专业选项课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中于国辉、王立新等总结的基本特征是从8个方面进行分析的,这八个方面包括:运动季、小组合作、教学比赛、角色扮演、责任分担、最终比赛、评定与考核以及庆祝活动[9]。虽然于国辉分析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有8个方面,但是总体来看其重心基本和陈雁飞的分析保持一致。

王焕波[10]在《“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工体篮球课中的实验研究》中指出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比赛来挖掘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通过运动规则和场地器械的一些改变,使教学能够尽量适合所有学生,教师通过设置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以及不断的调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职务,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经过整理文献,发现对运动教育模式特征的分析,学者们大多以Siedentop教授提出的运动教育模式特征为基础,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笔者认为,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我们在研究时必须从我国学校体育当前的基本情况出发,运动教育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一个学期合理的划分运动季,一个运动季的课时不少于2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团队精神以及学生对团队的自主管理;比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参与兴趣及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以赛带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与实战相结合的能力。

2.3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

在运动教育模式目标研究方面,我国大多学者都是直接采纳国外一些学者对运动教育模式目标的概括。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有三个,将学生培养成有运动能力、运动素养、运动热情的体育人。具体表现在在运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动知识及技战术能力,通过不断变换在团队中的角色、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使学生之间通力合作不分你我,启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决断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 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现状

目前,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台湾地区研究较多,台湾体育大学前校长周宏室[11]教授在其《运动教育学》一书中较为全面的介绍了运动教育模式,而大陆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真正开始于2004年以后,当年十月Siedentop教授访问北京师范大学,讲授他的“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及成果,得到了与会代表热烈反响。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文章是从2005年才出现的。

表1 我国运动教育模式文献汇总

通过知网以运动教育模式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章总共有84篇,由表1可以看出其中期刊论文70篇,博硕士论文总数为12篇,而会议类文章只有两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文章是从2005年才出现的,数量从2005年到2016年也不稳定,但基本呈现增长趋势(见图1)。

图1 运动教育模式文章发表统计图

论文总篇数84篇,其中理论方面的有36篇,关于该模式在具体运动能够项目中实践的有28篇,关于大学研究有47篇,中学6篇,而小学只有1篇。对于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的研究,我国著名体育专家高航是国内第一个对运动教育模式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的,他的《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和《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研究》是国内进行该领域研究的开端,为我过广大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实践奠定基础[3; 12]。在研究初期体育研究者们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该模式的概念、特征、具体目标等理论层面的探讨,近几年来我国体育研究者开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该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并且将改进后的运动教育模式逐渐在一些具体的运动项目中操作实践,但是对于实践中的详细操作过程涉及的还不够深入。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各层体育者对该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并有许多研究者开始在我国体育教学的具体运动项目中进行实验性研究,涉及的项目主要包含篮球、健美操、排球、足球、田径、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瑜伽和武术等,实验对象分布在不同学龄段。在这些实践性文章中,对该模式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和健美操三个项目,结合运动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和特点,得出该模式更适合攻防对抗性的小团体运动项目,而在足球这种多人次大场地的运动项目中的实践只有两次,这个模式的完成必须以技术教学为前提,对于那些相对闭塞的个人项目如武术套路、瑜珈等就很难按照运动教育教学模式来实施,所以在这类项目中的实验研究更少。

通过归纳还发现我国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主要在高校大学生教学中,而国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初中,对于大学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这种现象正好和国外相反,这与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有直接关系,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中学生体育中考考核项目规定的具体情况,可能是导致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中小学研究少的最主要原因。

4 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在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之间,许多研究者对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大部分学者是对这两种模式的整体进行比较,也有一部分研究是针对两种模式的某一点或是针对它们在某一具体的项目中带来的不同作用进行研究,这对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能够更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两种模式的相同点的研究,众多学者的结论基本上保持在一条主线上,指出它们的相同点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都是认知规律,将技能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注重运动技术的熟练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以联系为主,讲解为辅,并都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

如高航、高嵘[12]在《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研究》中对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做出总体概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被称为“三段式”,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而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呈现程序化和模式化特征,注重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担任的角色职务,不但注重技战术的学习,而且可以忽略智力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展学生的协作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

杨军、刘林星等认为这两种模式之间从在这许多的不同之处,并重点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操作程序、教学条件、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两种模式的不同之处进行展开分析,并总结出两种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我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更好的结合运动教育模式,推动我国体育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13]。而梁恒对两种教学模式以篮球教学为例,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掌握、技术掌握、战术运用三个方面的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得出运动教育模式在专项理论知识、运动技战术等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具有效性,而对于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如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通过两种模式比较分析得到,可以使体育工作者更全面的认识运动教育模式,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各自存在优势与不足,不能对某一种模式直接否定或进行取代,从而更好地将运动教育模式中的优势引用到我国的体育教学中。

5 结论

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其中也不乏会出现一些问题,并且在我国也还未得到全面推广。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情况的整合分析,发现运动教育模式可以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它适用于各个学段众多运动项目,一些实践课运用该模式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掌握运动知识技能,提高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提高教学基本能力,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但运动教育模式同样存在缺陷,如较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所以我们应辩证看待运动教育模式,用运动教育中的优势来补充我国学校体育中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具体情况,创造出中国特色的运动教育模式。

[1] 张旭.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215.

[2] 吴碧红.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2):21-25.

[3] 高航,章荣江,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06):79-83+86.

[4] 林天皇.运动教育模式理论评析[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02):45-49.

[5] 高嵘,张建华,高航, et al.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16-119.

[6] 贺伟.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18):119-121.

[7] 梁恒,王锋.运动教育模式研究述评[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03):24-25.

[8] 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5,(03):92-94.

[9] 于国辉,王立新,蒋晓培.高校体育专业选项课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2):99-100.

[10] 王焕波.“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体篮球课中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04):120-122.

[11] 周宏室.运动教育学[M].中国台湾:台北书苑出版社,2005.

[12] 高航,高嵘.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02):60-63.

[13] 杨军,刘林星,尹向阳, et al.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2009,(03):86-8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An Guanghui,Zhang Shengdong,Guo Zhenfang,Wang Hongtao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our country'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e can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ways for our school sports workers.B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past,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sports education model has universal adaptability in different sports,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and college in sports education teaching experiment; sports education mode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ports knowledge and skills, teamwork spirit,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ety and lifelong sports concept.Therefore,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 we should create a sports educat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orts education mode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安广辉(1991-),男,山东莘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7-0069-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30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