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称结构在罗斯李芬尼作品中的多元化运用
——以32首钢琴套曲中的其中两首为例

2017-07-01

黄河之声 2017年7期
关键词:芬尼轴心二度

许 诺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对称结构在罗斯李芬尼作品中的多元化运用
——以32首钢琴套曲中的其中两首为例

许 诺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通过对二十世纪作曲家罗斯李芬尼1968年创作的32首钢琴套曲游戏中两首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出作曲家把对称结构运用的乐曲中的不同方面,不仅仅只局限于旋律间的对称,在乐曲的整体布局上也体现出对称的结构。

对称结构;轴心音;声部;曲式结构

罗斯·李·芬尼作为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中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一生创作的作品涉猎广泛,包括管弦乐、协奏曲、钢琴作品,歌剧等众多领域。在当时无调性音乐发展的大环境下,作曲技法日新月异,几乎每一位作曲家都在思考如何创新求变,标新立异。各种不同的创作形式和理论技法成为作曲家们想要寻求显现作品独特性的重要因素。钢琴作品被各个时期的作曲家们进行大量的创作,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对钢琴作品的探究和创新,也不逊色于之前所创作的作品,但由于现代技法的一些局限性,使得在这一时期的风格特点略有改变。如:篇幅相对短小、精炼、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一首乐曲中完整体现某一种类型的现代创作技法。

芬尼通过一些短小精炼的钢琴小品,全面完整的体现出他对现代技法的诠释和思考。他认为钢琴作品相比于协奏曲或管弦乐篇幅短小,更容易清楚的体现现代作曲技法,所以,芬尼对现代技法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充分的体现在他的几部钢琴小品里。从这些作品中来看,1950年前后可以作为他创作风格的分水岭,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显示出一套系统的、并没有完全丢弃调性的,以运用十二音和对称结构为主的创作技法,也为钢琴作品在20世纪的音乐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是对32首钢琴套曲其中两首的分析:

一、第十四首《走钢丝的人》

这首乐曲是这部钢琴作品中比较有意思的一首小品,不仅从听觉效果上与标题非常贴切,就连只看谱面,也会让人有一种在钢丝上行走的感觉。

全曲一共22个小节,共涉及到八个音,C,D,bD,B,bB,bE,E,F。其中C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中间不断有不同的音程关系加入,之后又逐步递减,最终回归到原点C,并结束。从作曲技法方面分析,此曲包含着多种与轴心音相关的理论类型。首先,以对轴心音理论的宏观分类为依据,在镜像对称结构中的轴心有两种类型:有轴心音和无轴心音(轴心部分)。此曲一共22个小节,共有五次对轴心的改变,两种类型均被包含其中。首先,第1到8小节的轴心音为C,并以此音为起始音,在第1和2小节左右手反复弹奏这一个音,不止充分强调了轴心音,更让听众感受到标题中走钢丝的人的心态,以及钢丝在起始部分的极强的稳定性。

其次,在第3和4小节开始加入在轴心音上、下方的小二度音,以此来增加紧张感。但是芬尼并没有在第5和6小节持续这种情绪,而是又回归到了与第1、2小节一样左右手轮流弹奏轴心音C形式,仿佛表现出走钢丝的人从平稳到紧张、再到平复心情的整个心理过程。经过了第7小节小二度音程关系的过度,在第8小节出现的大二度就显得极为顺理成章。这8个小节,运用了从纯一度到小二度再到大二度的严格的镜像对称形式。

谱例1:(1-8小节)

第一次改变轴心是在第9和10小节,由于bD和B的加入,导致轴心音发生了变化。从C变成了C和bD两个音,它们之间为小二度的关系,成为了这两小节的轴心部分。根据轴心理论,轴心音是一个单位音,只要无法推算出最小值、也就是单个音,那么就只能被称之轴心部分,即属于无轴心音类型。由于第9和10小节的轴心是小二度,无法再继续推算出最小单位音,所以这种类型属于无轴心音理论,称之为轴心部分。

谱例2:(9-10小节)

第二次改变轴心是在第11和12小节,经过了第9到10这两小节以C和bD为轴心部分的过度,在第11小节又一次利用小二度的关系将轴心提高,便形成了以D为单个轴心音的镜像对称形式。从最初的以起始音C为轴心音,分别经过了两次小二度的移动,第一次是以无轴心音的小二度作为轴心部分出现,而这一次是以单个音D作为轴心音出现。从有轴心音,到无轴心、再回归到有轴心音,三种类型的关系表面上看是阶梯式的,其实更是一种对称。

谱例3:(11-12小节)

第三次改变是在第13和14小节,与第11和12小节不严格的对称一样,这次从头至尾的持续音C成为了影响严格镜像对称的分子。同样,轴心音依然在二度上做文章,由D提高到E,做了一次大二度的改变。这样的安排,使第13和14小节的轴心音E,成为全曲轴心布局设计的顶峰。

谱例4:(13-14小节)

第四次改变在第15和16小节,轴心开始以二度形式降低,回到D,延续前面两次不严格的对称形式,C仍然作为持续音出现,不在音高之间的镜像对称范畴内。

谱例5:(15-16小节)

最后,第五次从第17到22小节,轴心音回归到C,也是从始至终的持续音,并结束在此音上。

谱例6:(17-22小节)

根据以上分析,按着轴心的变化来划分此曲,共有六个部分,1-8小节,9-10小节,11-12小节,13-14小节,15-16小节,17-22小节。这样的划分充分展现出变化轴心音的镜像对称结构是以C作为基础向上递增后再进行相反的发展。如果结合乐曲的整个构思以及标题的含义,以下划分更为恰当:1-8小节,9-16小节,17-22小节,平衡感非常强的三部曲式。

A1 1-8 9-16 17-22结构A B

从曲式结构图可以看出,所想表达的含义与标题《走钢丝的人》的寓意基本一致。从开始单纯严格的轴心理论到中部的多变,以及利用对称结构以外的音打破这种严谨,增加了乐曲发展的紧张感和不稳定性。第一部分是相对稳定的A段,而中段的第9到16小节,由于轴心的频繁变换,音程之间关系的叠加,使得这部分与传统中的B段、展开部的创作理念非常相像,以两小节换一次轴心的频率仿佛让人体会到传统三部曲式中B段运用动机进行模进发展的技法,即增加紧张感,又模糊了调性。从第17小节开始又逐渐回归平稳,与开始的部分极为相似,基本是第一部分的重复和缩减,第20、19、18和17小节与开始的前四小节形成了严格的逆行的形式,因而形成了最后一部分的A’。此曲的曲式结构A B A’,与传统中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相同,不同的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产生出来的所谓的“现代创作技法”的音乐理念。

二、第二十九首《窗》

《窗》这首钢琴小品不仅体现了芬尼对十二音序列的运用,更能展示出当时社会所崇尚的、创新派的一些现代音效的标记、即兴演奏的技巧以及对踏板的运用。

十二音序列是贯穿这首作品的作曲技法,通过三次原型和四次变型的穿插出现,把这首旋律即兴、节奏自由、曲式结构模糊的乐曲有逻辑的组织起来。从乐曲的开始到第二行开头的两个音#G和#A,是十二音原型的整体序列:C E #F A bE F B bD D G #G #A。以大三度音程关系出现并持续弹奏,经过了小三度,大二度和纯一度依次递减之后再扩展,以两个声部不断穿插进入的风格,率先呈现出十二音序列的原型形式。

谱例7:

在第二行中,由两个声部逐渐增加到四个声部,依旧是长音延续的穿插出现,使左右手声部更加丰富,并在第二行的结尾处加入了踏板,在听觉效果上更增加了延长音的效果,以及多声部重叠的感受。在序列方面,第二行开头的#G #A到本行最后一个音C,出现了一次逆行进行:#G #A G D bD B F bE A #F E C。颇为有特点的是原型结尾处的两个音恰恰是逆行起始的两个音:C E #F A bE F B bD D G #G #A G D bD B F bE A #F E C。采用共同的两个音将原型和逆行链接起来的创作形式非常像传统音乐转调中的共同和弦。为了让前后两个调更为顺畅的链接,转调中往往会有一个共同和弦。芬尼将此法运用到二十世纪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中,再一次充分体现了他对调性音乐的崇尚和偏爱。

在乐曲的第三行,原型形式再一次出现,这次的重复,无论在节奏,还是声部上,都是前两次特点的融合。前五个音以十六分音符的装饰音形式出现,增加紧张感。

谱例8:

在力度方面,与开始的Piano形成对比,以强进入,突出起始音,仿佛告诉人们这次虽然只是原型的重复出现,但是所想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之后再慢慢渐弱并且放慢节奏。紧凑——缓慢——紧凑是这次原型重复的特点。这种节奏形式的设计也是对镜像对称结构形式的另一种展示,而持续音F就好比两边共有的对称轴心音。更值得一提的是,芬尼将中间音,第六个音作为长音持续,似乎预示着他在以后的创作中将会大量运用的将十二音分为两组对称六音音列的创作技法。

谱例9:

这三次的序列:原型、逆行、原型被划分成第一部分。与传统曲式中的A B A’非常类似,或者可以认为是对称形式中的平行对称,逆行可以看作为前后两次原型对称的轴心部分。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第四、五、六行,与传统音乐中的展开部相对应。首先:以十二音序列的原型为基础,出现了三种变型形式。其次,在声部方面,叠加和递减交替出现,多以三个声部为主。在第六行的结尾处,再一次出现了第一部分原型再现时16分音符的装饰音形式,#C E G #G #A,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谱例10:

第三部分在乐曲的最后两行,以一次原型的形式出现,C E #F A bE F B bD D G #G #A。节奏形式又回归到与第一部分风格相同的、以单音和音程的持续长音为主。踏板在这部分运用的非常频繁,从第一部分的只出现一次,到第二部分的各占一半,最后第三部分的几乎全部运用踏板,形成了在音响效果上的一个逐渐延续的递增过程。按着以上分析得出此曲的曲式结构如下:

第三部分原型1-3行 4-6行 7-8行结构第一部分原型 逆行 原型第二部分三次变型

这首乐曲看似只采用了十二音序列技法这一种创作形式,但是却可以探究出芬尼思想深处的创作理念。通过曲式结构的划分和节奏型方面的前后对称呼应,显示出作曲家采用的是传统音乐结构中的框架形式,再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中的原型和变形,将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在运用十二音序列的时候,有意的对中间音进行设计安排,充分体现出了将十二技法和对称形式的有效结合。

[1] 邹建平.五位美国现代作曲家风格与技法简析[J].艺苑,1993,03.

[2] Ross Lee Finney.Piano Sonata[Z].Henmar Press Inc,1966.

[3] Susan Hayes Hitchens.Ross Lee Finney A Bio-Biblio-graphy[M].1996.

许诺(1981-),女,天津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在读,首都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作曲技法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芬尼轴心二度
仅有三个非负特征值的图
图说·“梅”开二度
钢结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分析
芬尼太太和妖怪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以教材为轴心,做好期末总复习
人类文明的大河基因(四)轴心时代背景下的诸子争鸣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妈妈的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