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阿尔康钢琴练习曲

2017-07-01

黄河之声 2017年7期
关键词:练习曲大调谱例

黄 勰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江苏 南京 211816)

浅谈阿尔康钢琴练习曲

黄 勰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江苏 南京 211816)

阿尔康作为与肖邦、李斯特同时期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并未被大家所熟知。本文通过对其两套练习曲的综合分析,试图去展现阿尔康这位被历史遗忘的作曲家在其创作领域的特点及成就,更全面的了解练习曲这个体裁。

阿尔康;练习曲;分析

19世纪后半叶是个音乐家无限扩展新音响的时代,也是钢琴音乐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曲家例如肖邦,李斯特,舒曼等。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对阿尔康这一和上述几位大师身处同一时代的作曲家产生了兴趣,并且发现了他写作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初步研究之后觉得他的练习曲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和肖邦、李也斯特一样,在钢琴演奏技巧的拓展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查尔斯·瓦伦汀·阿尔康,(1813.11.30~1888.3.29)原名查理.亨利.瓦伦廷·摩亨奇(Charles-Henri-Valentin Morhange),法国钢琴家、作曲家。他出生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位预科学校的音乐教师。阿尔康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分,师从约瑟夫.齐莫尔曼(P.J.Zimmermann),十几岁时已成为当时杰出的钢琴家,后者亦是他的良师益友,把他推荐到了巴黎的文化社交圈。不过由于其自身性格内向、不善于人交际,所以并没有真正融入其中,唯独与肖邦关系密切。

阿尔康自身性格内向,敏感,深居简出,对自己的演奏和作品都不自信,按现在看来有自闭症的倾向,这严重影响了他作为钢琴家的职业生涯,一生中数次在演奏的辉煌时期突然从舞台消失。另一方面,十九世纪30~40年代的巴黎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一个中心,欧洲许多杰出的音乐家都汇聚这里,自然是强手如云高手林立。离阿尔康最近的肖邦和李斯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都拥有过人的演奏及写作技巧,在这二人身边,更加剧了阿尔康的自卑心理。阿尔康创作的前期属于浪漫主义的初期,这一时期的早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经常受到法、德先进艺术家的批判,雨果和海涅等人都曾明确的抨击了浪漫派过度的柔迷幻想以及脱离实际生活的倾向,这些在旁人看来颇有争论性的文章对阿尔康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极度敏感的性格使他不敢面对评论家的言论,从19世纪法国音乐舞台上逐渐消失。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众多文人相继离开了动荡不安的巴黎,中小资产阶级推翻了以金融贵族为代表的“七月王朝”,迎合当时法国大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浮夸腐朽的沙龙也随之消散,加上好友肖邦在1849年逝世,这些都严重打击了阿尔康敏感的内心。在他极度矛盾的内心里一方面对中小资产阶级的革命非常感兴趣,但是又非常保守的支持着拿破仑3世,如同他在写作中一方面积极的打破以往的常规,却又保守的不敢去推广自己的作品。虽然几年后再次复出,但是那时候的音乐潮流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而阿尔康优柔寡断的性格又没能抓住时代的方向,在晚年复出阶段开始了复古的倾向而不是贴近市井生活,使得他的作品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阿尔康创作领域的代表性的作品为1847年的25首前奏曲op31,1848年的大奏鸣曲“人生四个阶段”(op33.Grand Sonata:LesQuatve Ages)和12首大调练习曲op35,1857年的12首小调练习曲op39,1861年的小奏鸣曲op61及48首“素描”op63。阿尔康的好友肖邦也有两套练习曲,分别为大家熟知的op10和op25,是钢琴音乐中的绝对经典,因此,阿尔康的24首练习曲引起了我的关注,希望借研究这两套作品来对阿尔康有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谱面研究及实际演奏总结,笔者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同一体裁作品的长短差异非常之大

在以往我们的印象当中,创作过练习曲的作家从古典时期的克莱门蒂,车尔尼,再到浪漫主义的肖邦,李斯特,印象派的德彪西到后来的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等人,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练习曲长度都差不多,一般都是几页纸,很少有超过10页的长度,但是阿尔康的练习曲却不一样。1848年写成的12首大调练习曲篇幅还算正常,例如op35-1只有3页,35-6是4页。这些作品都带有早期浪漫派迎合大资产阶级的一种轻松淡雅的风格,例如谱例1:op35-1。

谱例1

但是到了1857年所写的12首小调练习曲却篇幅异常的宏大,甚至出现了op39-8这样一首篇幅达到73页的作品,演奏所需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这点和同时期的作曲家柏辽兹非常相似,也是一个时期的特征,舒曼曾经说过阿尔康是钢琴音乐中的柏辽兹。

二、两套练习曲的调性布局特色

在阿尔康之前的作曲家们写作的练习曲在调性安排上往往是随意的,阿尔康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创新,以op35大调练习曲为例,第一首是A大调,第二首是D大调,第三首是G大调,第四首是C大调,第五首是F大调,第六首是bB大调,第七首是bE大调,第八首是bA大调,第九首是#C大调,第十首是bG大调,第十一首是B大调,最后一首是E大调。十二首曲子十二个不同的大调式,五度下行排列。从这点不光能看出阿尔康高明的写作技巧,也能体会到阿尔康写作钢琴练习曲时的用心所在:钢琴技巧的练习从古至今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就是24个大小调音阶的练习,德国钢琴家巴克豪斯曾说过:“应该强调音阶、琶音的练习,每天都练半小时以上的音阶和琶音,还要加上表情。”西班牙女钢琴家艾丽琦亚.拉罗加也说过:“练好音阶、琶音是必须的,练习时要根据自己的弱点和需要而有所不同。”阿尔康的这套练习曲有意识的把大调和小调集中起来,对于练习者来说连续的练习和演奏这些练习曲既可以更加有效的掌握和熟悉各个调式,又避免了单独练习音阶的枯燥乏味。

三、阿尔康在练习曲体裁结构上的创新

一般意义上的练习曲在我们印象中就是那种篇幅比较短小的单一曲式,曲式结构简单,多数为复三部结构,但是阿尔康在他的钢琴练习曲创作过程中,打破了这个常规,在op39小调12首小调练习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39-4到39-7这四首练习曲在标题上阿尔康明确写到“交响曲”(Symphony From 12 Etudes)。跟舒曼的“交响练习曲”不同的是,阿尔康的“交响”练习曲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结构,4首练习曲分别为交响曲的4个乐章,第一首是中庸的快板,第二首是葬礼进行曲,第三首是小步舞曲,第四首是终曲。阿尔康希望用钢琴来出类似交响乐队的宏大效果。这一点和当时以柏辽兹和梅耶贝尔为代表的大歌剧的发展潮流一样,追求那种完整缜密的宏大结构、及其壮阔的舞台效果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和动人的音乐。见谱例2

谱例2

op39-8到39-10这三首练习曲上面又标明了“协奏曲”(Concerto from 12 etudes)这是一首非常独特的作品,一般来说协奏曲要有一件主奏乐器和为之伴奏的交响乐队共同来完成。但是这首曲子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和前面那首“交响”练习曲不同的是,这首曲子中必然会不光出现用钢琴来模仿交响乐队的效果,还会出现钢琴本身的独奏部分,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称的上是“协奏曲”。这首练习曲对与演奏者来说在体力,脑力以及手指音色控制方面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并且演奏者可以自由的在钢琴上进行类似配器的工作,来展现出自己对于这首“协奏曲”的音响效果的体会,可以说是一种新领域的练习。见谱例3

谱例3

全曲的开头作者标示出了乐队全奏(TUTTI),柱式和弦强劲有力,和声饱满,气势辉煌就仿佛是一支完整的交响乐队在演奏。直到乐谱的第六页乐队的全奏出现了细腻柔美的乐句,虽然谱子上没有标明,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想象的出双簧管优雅婉转的音色奏出这样一段优美的旋律来引入钢琴的独奏主题。见谱例4

谱例4

钢琴独奏声部从低音区一路翻转而上,进入了优美典雅的独奏主题,颇有些肖邦的风范,但是和肖邦忧郁的气质相比,阿尔康更多的则是一种典雅清新的感觉,具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风格。见谱例5

谱例5

这首练习曲不光是对高超演奏技巧的考验,对大型作品的把握,更是对精力、体力的考验。可惜的是这首曲目作曲家本人没有在舞台上亲自演奏过,人们对它的了解也很少,加上过于曲目本身过去庞大,以至于后来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四、阿尔康练习曲创作中对节奏变化的突破

阿尔康op39小调练习曲集中的最后一首39-12,作者标明了是一首变奏练习曲,见谱例6。这首练习曲和舒曼的“交响练习曲”和李斯特改编的“帕格尼尼变奏曲”极其的相似,都是采用了变奏的手法的练习曲。这首练习曲的篇幅也很长,全曲一共25个变奏段落,几乎展现了当时钢琴演奏所有的技巧。见谱例6

谱例6

阿尔康的这首“变奏”练习曲还有一个标题叫做《伊索的宴席》,他主要采用的是节奏变奏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比如第三变奏和第五变奏。见谱例7

谱例7

这首乐曲和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李斯特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相比较而言,在色彩变奏,性格变奏上稍有逊色,但是他突出节奏变化,强调节奏复杂性和重要性,例如变奏25中间的段落。见谱例8

谱例8

这样的节奏在现在看来可能不算非常复杂,但是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大胆的尝试了。除此之外,阿尔康的练习曲中还运用了当时很少人运用的复合拍子,例如作品35-12。见谱例9

谱例9

在阿尔康早期的三首练习曲op.16《三首诙谐练习曲》(英勇)中间还出现了右手是3/4拍,左手是两个2/8拍与之对应,并且连续在3/4拍和2/8拍之间转换。这些节奏和节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可以说近乎疯狂,但是我们现在回溯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著名作曲家,比如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等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阿尔康这种风格的影响。20世纪著名作曲家利盖蒂的钢琴练习曲的创作冲动就是节奏,不同节奏的音符叠加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一种特别的效果。例如利盖蒂的第四练习曲,见谱例10

谱例10

这种节奏的组织和排列和前面阿尔康的35-12有着相同的本质,只是更加强调了节奏在局部不平衡中的动态平衡。

阿尔康行事低调,一生未婚。虽然在早期拥有与肖邦、李斯特其齐名的过人才华,但是其敏感,内向的性格使他在创作的中后期把自己的作品封闭起来,害怕别人对他的作品作出任何方便的评论,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浪漫主义飞速发展的那个年代里,这极大的妨碍了他在以后的创作进程中更多的挖掘内心深处的感受,创作出更多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钢琴作品来。但是阿尔康的作品,尤其是这两套钢琴练习曲,对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阿尔康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打破古典主义形式,崇尚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年代,他没有完全按照这条路线,而是在结构和节奏方面有所突破,“伊索的宴席”这种节奏变化为主的变奏练习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20世纪作曲家力图使用有限的材料来发挥尽可能大的艺术效果,也是一种对作曲家作曲技法的挑战。阿尔康对于节奏变化的强调无意之中暗示了20世纪音乐的一个重要方向。综上所述,阿尔康的这两套练习曲不论是研究其作曲技法还是应用与教学演奏,都具有其一定的价值。

[1] 朱建.一位被淡忘了的钢琴大师、作曲家——阿尔康[J].钢琴艺术,2001,04.

[2]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陈鸿铎.利盖帝结构思维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4] 舒畅.钢琴练习曲发展轨迹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5] 王永振,陈霖.外国钢琴练习曲的发展及演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6] 王蕾.阿尔坎钢琴练习曲研究[J].当代音乐,2015,06.

猜你喜欢

练习曲大调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G大调随想曲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浅探肖邦练习曲的技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