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浅见

2017-06-27兰彬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积累合作

兰彬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数学教学必须由传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基本活动经验就是新增加的。本文介绍了: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合作学习、将内隐经验外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活动经验 实践 合作 外显 积累

“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仅有“双基”远远不够,必须向“四基”发展。数学教育的目标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当包括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把握、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情感态度等。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已经在国家教育部的文件里出现了“四基”的雏形。2011年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四基”的要求: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实验。”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如果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看成是显性的,那么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就具有隐性的特征。现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谈一些浅见。[1]

一、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实践是指人们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思的活动。知识来源于实践,根据活动经验的实践性特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数学教学活动。没有好的数学活动这个载体,数学活动经验就很难积累。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实践是成功的阶梯。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实践活动最有利于发挥个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创设实践活动的条件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情境,以此帮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

例如: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算教学时,我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发给一把尺子、一个量杯、不规则的小石块和一杯水。要求学生测出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各是多少?通过学生的实践测算活动,让学生懂得了测量和推算的步骤。(1)量出量杯的底面直径d,算出量杯的底面积S=π( )2。(2)再往量杯里倒入水,量出水的高度h1,算出杯内水的体积:V1=π( )2h1。(3)将石块放入水中,量出这时水达到的高度h2,算出:V2=π( )2 h2。(4)算石块的体积=V2-V1=π( )2(h2-h1),h2-h1为水上升的高度差。最后得出结论:用量杯的底面积乘水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生成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数学素质,增长核心素养,终身受益。

二、通过合作学习,积累个体的活动经验

合作学习是指同学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一起开展的交流互动的学习活动。根据数学活动经验的多样性,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在群体的活动经验交流合作中,相互补充、相互充实、进而丰富发展个体的活动经验。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有利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有利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

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概念时,我以一段1m长的铝线为边,折成一个长30cm,宽20cm的长方形,学生一眼就看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这段铝线的长1m。我把这个长方形画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的周长,方法越多越好得出:(1)30cm+20cm+30cm+20cm+=100cm;(2)30cm×2+20cm×2=100cm;(3)(30cm+20cm)×2=100cm。接着我将长30cn,换成一个“长”字,宽20cm,换成一个“宽”字,反过来问这时周长是多少?学生得出:(4)周长=长+宽+长+宽;(5)周长=长×2+宽×2;(6)周长=(长+宽)×2。又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想法,最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以上六种方法的正确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通过讨论中的自评、他评、互评等互动方式,再加之学生自主反思得出六种方法都正确,但第一种方法最麻烦,第二种方法次之,第三种方法较简捷,从而积累出数学活动经验:第六种方法最好,最简捷,最适用。求任何长方形的周长都用得上。这样通过合作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积累了解决数学问题时,方法越简单越适用越好的活动经验。

三、通过数学活动经验的外显,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数学活动经验内隐性的特征,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反复思考,随时评价,提炼与外显所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必须懂得,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肤浅的,难以被学生把握住,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提炼和外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评价、强化、课末总结上动脑筋、花气力,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使其外显出来。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我是这样作课末总结的。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這节课我们到底是怎样学习的?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学了什么?

生1:我们先复习周长概念,以及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复习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2:通过复习,我知道了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就要看这个图形的四周是由那些边围成的,再把这些边加在一起,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接着又探究了什么?碰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

生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并且周长越大,直径越大,圆也越大。是否是一个正比例关系?比例系数是多少?于是我提出假想供学生探究。

师:假设这个比例系数为a,那么这个a到底是多少呢?经过大家讨论,提出了猜想,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a,=a。告诉学生a=3.14……用π表示。于是得出公式:C=πd推出公式:C=2πr,d=,r=。就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学习过程中习得的一些模糊、零散的经验清晰化、系统化、条理化并将其外显出来。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回忆过程,谈思路、谈困难、谈办法,使其活动经验外显,从而提升并固化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了数学活动经验由内隐向外显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数学:“四基”明确数学素养》,《人民教育》,2012年第6期;

[2]杨豫晖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小学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积累合作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