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2016-12-22宋玉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7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认识感悟

宋玉杰

[摘 要]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所谓真理,就是对经验的一种解释。”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在做一做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想一想中获得体验感悟、在选一选中获得反思生成三个途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 认识 感悟 生成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21

数学是一种富有思考的体验和探索的活动。经验是源于主体的实践反思,是感性认识,含有智慧的成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靠教师的单向讲解,而应想方设法引领学生经历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深度体验学习过程,将自己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智慧。

一、做一做,获得感性认识

学生的活动经验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东西,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又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初始的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都是直接经验。这类操作活动的价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把8根小棒和12根小棒平均分,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自己得出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每个学生都需要自己亲自动手,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分数、体会成功的机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心理特点,我大胆改革教材中例题的呈现方式,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二、想一想,获得体验感悟

对学习主体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上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反思则是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及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教学“比较图形面积”一课时,无论是单个图形还是组合图形,它们都属于完全相同的情形,这其中蕴含全等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直观感觉,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学习的时间用于解决属于自己的疑惑,并通过这个释疑的过程获得真实的、有效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有效就表现在用前面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思考与具体的解决问题。于是,在归纳总结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时,我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关系,并引导他们在观察、比较、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入完善自己对新知的探究。如有的学生对辅助线的理解总是云里雾里,但是他们努力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由开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最终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体验活动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的,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有效体验,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感悟,对所学新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选一选,获得反思生成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反映了古人的智慧,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中,我先出示通俗易懂、便于学习的电影票素材,A组学生首先尝试,其他组学生也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A组学生想出了假设法、枚举法并最终解答出来,虽然道理说不清楚,但他们毕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B组学生用老办法——两个数往一起凑,计算钱数,最后也算对了。C组学生则凑在一起积极思考着,有时会讨论几句。在学生汇报后,我称自己遇到了麻烦,然后放手给学生探究,引导学生用图解和方程法解决问题,最终学生顺利地解决了提出的问题。此时,学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了。我趁机总结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随后,学生进入自主练习环节,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择性地解决问题。A组学生较多地运用图解法解决问题,他们认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B组学生运用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如有的用方程解决,有的用图解法;而C组学生全部列方程解决问题,他们认为用方程解决问题有优越性,能看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既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体验作为一条认知主线,将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在活动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认识感悟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