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教学内容探析与教学建构

2017-06-23冉建权王良帅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教学内容

冉建权+王良帅

摘要:朱自清所写的《荷塘月色》一直都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景物描写”的经典美文用以教学,但是文章的主题、教学内容以及形式都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当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受关注的背景下,《荷塘月色》的教学内容也更需要梳理,我们在这里立足课堂,也结合学生、教师、教材等做出一些回应性思考以及教学建构。

关键词:荷塘月色 教学内容 教学建构

朱自清所写的《荷塘月色》堪称“景物描写”的经典美文。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荷塘月色》的解读视角逐渐多元化。有的从伦理学角度解读,有从哲学或者心理学角度解读。同时,教师也真正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彰显,也关注到教学内容本身的不确定性,以下我们将通过《荷塘月色》的探讨,对教学内容做出一些回应性的思考,并对教学进行建构。

一、课堂定位

一般来说,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单线的教学流程,对应的教学内容是平行的,内在的教学逻辑就显得有点不紧凑。教师在有选择的等待学生的答案,即教师预定的“切入点”(构成完整课堂的许多个衔接口)。但是,这种教法的弊端就是需要契机,当然对师生的素养要求也高,也就不具有普适性。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就如洪水,散乱的无方向流动。为此,我们建构一个所示的封闭的曲线流程。学生是原动点,处于最里层,指向文本,而最外围的教师,要监控学生,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反馈给学生。这种建构特征,一是平等,以理服人。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课堂自由开放,紧密相连。就是说,我们要营造一个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层次更为清晰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更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之间,还可以是生生之间,而且让学生的文本阅读目标明确,赏析方法更容易掌握。

二、教材文本聚焦

《荷塘月色》是有自己的结构的,其实也是作者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行动轨迹)结构,而教学的聚焦点也正是在作者身上。分析全文,外在结构是作者的活动轨迹,“出门—赏景—归家”。而内在结构是作者的心里轨迹,“不宁静—平静—欢愉—失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读鉴赏文本《荷塘月色》的时候,必须首先让学生建立起这样的结构图。“在初读完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你感受到作者的活动轨迹。”当中肯定有学生只画出了作者的活动轨迹,而会忽视内在心里活动。这个时候可以做些简单提示“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文章当中有些直接描写作者心里的句子。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想想他们之间又存在什么的关联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这篇文章有个整体的图形,而且教师知道内外结构是相互交织的。这一点也不要忘了提醒学生。引领学生把自己的视角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就是为了寻找出作者的线索。这一点在教材课后习题中也是体现的,“作者的活动轨迹和感情脉络”。这两条线就是全文的框架,这是方便我们的同学在整体的基础之上,去把握部分。而这内外结构投影于“荷塘月色”等景物描写,要使学生“以我观物”,感受“有我之境”。

三、教学建构

1.学生“缘景—入情”

由于《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此,我们会常用“情境交融”。这类文章典型的特征,景物是载体,情感的媒介,即“一切的景语皆情语”,也是读者与作者共鸣的触点。鉴赏此类文章教学出发点就是“景”,在那个结合点深入挖掘,进而探寻作者的情思和作品意蕴。教学重点在赏析第四、五、六节,但是在这之前教师必须有些铺垫和延伸。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其中的环境描写,这段几乎就是全文的中心——荷塘月色。教师必须得带领学生解读这个标题,其实它包含了两层意思: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文来描绘这两层意思。“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如果可以,那么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体会”。我们从两幅图中抽出意象,“荷塘、荷花、荷叶、荷香与流水、月光、青雾、薄云和杨柳等”。教学在打碎了整体的同时,再重新建构,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就是一种自我“荷塘月色”的复现。其目的是由景而生境,以我观物,生发出“有我之境”。其实除了这部分环境描写之外,还有一些场景描写,就是文章当中《采莲赋》和《西洲曲》。它们虽然不是作者现场的情景,但是也是一种与文章紧密相连的景物描写,所以我们也必须放在一起来赏析。总之,这部分是散文鉴赏知识学习与能力掌握的关键。

2.教师“选点—连线”

教学当中,我们主要探讨“语言赏析,艺术手法和主题解读”,但是这些问题是否在课堂中必然循序串聯,答案是否定的。而在这个时候,我非常愿意用董一菲老师的“八个专题”,但是我不是让学生刻意按着八个专题去肢解课文,而我只是储存于我的备教当中,只是八个学习要点,而课堂是随意的,我相信学生的思考不会超出这个框架,学生的思考解答点由我来归类于某一个专题之下,并在黑板上列出来,在最后我们来梳理成一个圈。而这关键点在于,课堂不是累计到最后来归纳,而是在某一个问题中就有意识的关联给个专题,举例来说,“同学们,我们是否就因一句‘颇不宁静,就认为这篇散文的基调是伤感苦闷的呢?作者到底又是怎样的心境呢?你怎么去印证你的这一见解呢?”“这处景物描写的句子美在何处?文中还有没有没类似的句子,它们的相似点又在哪里?这一句是否能体现作者的心境,什么样的心境?作者是否一直保持这种心境呢?”在课堂之中就是通过不断的追问,不断地暗示和强化学生关注问题之间的连接点,把文中朦胧的东西凸显出来,而我们教师也正是依靠这些点来构成一条线,一个完整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查有梁.中学语文建模[M].南宁:广西出版社,2003.92-93.

[2]倪剑.切入关键·美文自现——有关《荷塘月色》教学方法的在探讨[J].中学语文参考,2002,(06):63-64.

[3]孔宪锋.《荷塘月色》教学札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55-57.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内容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