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对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06-23周伟力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孟德尔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周伟力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极为重要。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一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生物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探讨对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孟德尔 豌豆杂交实验二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遗传与进化》模块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豌豆杂交实践过程为研究对象,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推演到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合理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等科学求索,由此揭示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除此之外,沿着科学探究历程开展生物教学,不仅使学生从中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的过程,又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及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養

1.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其前提在于,使学生对常规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以表象、概念为基础,借助典型的思维活动包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引导学生进行自然现象或者生物现象的科学探究,进而使得学生掌握一种正确的、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假说——演绎法”是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指的是研究者在观察和分析生物现象的基础上进而发现、提出问题,再通过想象和推理提出合理的假说,并以此做出演绎推理,进而用实验来检验其演绎推理的结果。若实践结果与设想结果吻合,表明假说正确,反之则为错误。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是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生物教学中,问题的出现正是建立在学生对于生物现象的认真观察上。因此,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一节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出诸如“对F2粒形和粒色两对性状分别研究时是否仍遵循分离定律?”“为什么F1全是黄色圆粒?”等问题。也可以创造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模拟实验等方式诱发学生产生疑问,然后他们就会开动脑筋进行自由的思考。同时,教师的鼓励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敞开发言,由此就容易启迪出不同的见解,进而增强讨论的氛围。

在提出假说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产生的问题进行积极能动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发表假设,并给予其足够的时间去认真的思考,使其真正找到支撑起观点的理论依据,而不是一味的去评判真假对错。当学生针对同一问题争辩不休时,自然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这时,教师只需从旁指导,提供一个科学思维的平台。验证假说时,其正确与否,需要学生依据预测实验得出的结果,再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验证其合理性。通过这一系列假说—推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该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理论成果。其本质意义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巨大跨越。

在生物教学中,一般通过建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模型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其过程中,可有效地实现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具体而言,就是以原型作为参照对象,依照某种特定目标,并抓住原型的主要特征,对其进行合理的抽象、提炼,从而建构出一个合乎原型面貌的模型形象。然后,再从原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

2.构建模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中,常规建模主要采用的是数学模型。所谓数学模型,有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方法来阐述某种正常的生命变化过程,诸如细胞分裂过程中数量浮动曲线,这类为确定性模型;另一类则是用概率和统计学的方法阐述某种随机事件,诸如种群基因频率波动,此类为随机模型。

数学模型的具体运用体现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总结规律”的生物现象探究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把所要研究的疑难问题与某些数学关系式建立起特定的关系,并通过曲线图、表格形式等直观的表示出来,如多对基因自由组合不同表现型的类型数

Xn=2n,F1自交后所得的F2表现型比例为9︰3︰3︰1等。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才能从生物现象中揭示其本质规律来,才能够提高其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一旦学生培养出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就能将疑、难点化繁为简,加深对知识点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又能够促进其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形成。

四、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所谓逻辑推理,即通过现有已知的条件得出未知的结论或者新知识,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详细记载有大量科学形成发展史料,也有许多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现今仍适用的结论,不仅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生物科学的大门,而且储存有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宝贵素材。为了能够获取其中有价值的营养元素,首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钻研生物课本,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形成的脉络,才能系统地梳理明白隐含在每个生物学知识背后的曲折故事,对生物科学的探究引发浓厚的兴趣,以便在感性层面找到逻辑推理的感觉,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审视逻辑推理的无穷奥妙。

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为例,本节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随着教材的深入,逐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生物实验的过程来解释其生物学现象,以此达到阐明自由组合定律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孟德尔的严谨治学态度、科学求索精神由衷佩服,更加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求真求实、勇于实践以及敢于质疑的价值观,为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作为教师,应格外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首先,学生要掌握逻辑推理能力,必然要形成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解释事物本质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生物学时,对于概念、规律以及原理等基础性的知识应做到系统化、科学化的处理,以使得学生在思维上不会出现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其次,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应重视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兴趣引导的策略,使其在浓厚氛围中不自觉地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最后,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采取循序善诱的方式,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就能够培养出学生在思考与学习之间双向互动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加主动、开放的去体验学习过程。

五、结论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是《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重要的内容,也是整个生物教学中占有极高地位的一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取对生物学知识的全新体验,也能够从中寻找到一种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对往后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地帮助。

参考文献:

[1]蒋官东.巧用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教育,2015,(12):59-60.

[2]王斌.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素养方法与途径[J].教育科学,2016,(12):34.

[3]徐航.我对高中生物学习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几点看法[J].教育,2016,(12):261.

[4]赵名琛.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J].教育,2016,(12):179.

猜你喜欢

孟德尔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纪念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诞辰200周年
历史的另类解读——论孟德尔之幸与不幸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