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的数学思考架设有效的“支点”

2017-06-23梁华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维培养支点小学数学

梁华

【摘要】本文论述了给学生的思考架设有效支点的途径:在课堂中引入数学故事,给学生的思考一个兴奋的支点;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架设一个思维体验的支点;使数学回归生活,给学生思维一个提升的支点;渗透学习方法,给学生的思维架设一个升华的支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培养

援引故事 重视实践 回归生活 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85-02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作为一名有自信的数学教师,我们也应该有这样自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为学生思考架设有效的支点,帮助学生叩开数学之门,点燃学生思维之火,放飞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援引故事,给学生思维一个兴奋的支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师首先要做一名会讲故事的老师。在数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数学故事,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富含智慧。每一个数学故事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教师从小学生认知特点出发,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合理援引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学生数学视野,而且能给学生思维支起一个兴奋的支点,激发学生自豪感,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亢奋状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时,为了激发学生加法运算中的数感,笔者先讲了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高斯只有1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老师的题目是:1+2+3+4+5+6+7+8+9+10+…+99+100=?因为学生刚学习加法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学生肯定要算很长时间才能计算出结果。但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可是聪明的小高斯却说他已经把答案算出来了,是5050。老师听后吓了一跳,就问高斯是如何算出来的。笔者此时顺势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假如你是小高斯,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答案算出来?

这个小故事,既紧紧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又激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竞争意识。

二、重视实践,给学生思维一个体验的支点

如果说兴趣是老师,那么实践则是学生的点金石。教师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思维搭建一个体验的支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在丰富的实践中获得真切体验,将数学概念转变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发现、去总结,进而深入数学本质,发现数学学习的客观规律。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人民币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活度,笔者将本课设计成一节实践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人民币知识宣传员和疯狂购物。

“人民币知识宣传员”环节主要组织学生进行人民币知识介绍。学生围绕人民币进行多途径调查、学习,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人民币并加以介绍,谁介绍得最全面,谁就获得“最佳人民币宣传员”称号,并可获得教师奖励的硬币一枚。学生为了参与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认真地解读教材,而且在家借助互联网搜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对人民币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疯狂购物:将班级布置成一个超级市场,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有导购员、消费者、收银员等。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体验,学生对人民币币值、进率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与社会适应力。

三、回归生活,给学生思维一个提升的支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回归生活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带着成就感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给学生数学思维一个提升的支点。

数学教师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思维现状与实际能力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单调的数学学习生动化、情境化。

例如三年级上册《四边形》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分类学习的数学思想。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观察,整理生活中的四边形。再结合教材,总结四边形的分类,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等。

通过生活化教学设计,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到四边形在生活的应用,单调的课堂学习丰富了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起来。在生活化情境的作用下,学生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学生思维在不断的发问中逐步深化。

四、渗透方法,给学生思维一个升华的支点

数学教学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给学生思维一个升华的支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渗透的具体的学习方法有,比较学习法、归类学习法、联系学习法等。

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在上一学期学习过《认识钟表》的内容,初步形成了时间的概念。因此,在实施本课教学时,笔者先利用《认识钟表》的内容创设导入情境:出示一个实物钟表,让学生观察并介绍钟表,帮助学生复习时针、分针、认识整时等知识,并通过对比法比较整时汉字表示法与数字表示法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认识时间》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法、联系学习法。

在学习完《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填填看。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比较时间单位与货币单位,具体做法如下。

出示例题: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填一填,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今天我花了1小时( )完成作业。(1)30分钟(2)30角

②妈妈在超市买了一个可爱的玩具,价格是98元( )。(1)30秒钟(2)30角

③今天我和媽妈逛书店,从下午3点到5点,一共花了( ),买了1本书,花了( )。(1)2小时(2)2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归类学习法,将相似的概念进行区别,并进行系统的分类与归纳,发展学生分类学习的数学思维。通过前两道题目引导学生建立起时间、货币等不同类别的单位概念,第三道题目则是综合运用,推动学生对不同单位的运用思维发展。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索,做教学的有心人,给学生的数学思考架设有效的“支点”,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海洋中遨游。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思维培养支点小学数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给自己一个支点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