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7-06-23王贤波王天慧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王贤波+王天慧

摘要: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能力取决于中小学时期对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挖掘,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意识,具备科学的素养是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所在。那么,如何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内在的创造欲望呢?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为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形成保驾护航;授之以法寻坦途,个性发展莫轻视;面对权威敢于质疑,面对问题善于提问,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科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那么我们的青少年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的一流人才?就看他们是不是具有创新的意识。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能力取决于中小学时期对他们创造的意识培养和创造精神的挖掘,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意识,具备科学的素养是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所在,那么如何结合学科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内在的创造欲望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我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为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形成保驾护航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课堂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没有疑问的学习一定也是沉寂的毫无情趣的。

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一步步引导和激发,一步步深入挖掘,如此就会让学生在逐步的探索和挖掘中,形成探索的意识,培养创新的欲望。

三、授之以法寻坦途,个性发展莫轻视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如此生动活泼的多种活动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四、面对权威敢于质疑,面對问题善于提问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加以注意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教师如果不能够结合学科教学去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无疑是一种失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自述片断.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姜敏.创新在这里奠基.2016.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