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2017-06-23葛春芹张爱遮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学习数学思维

葛春芹+张爱遮

摘要: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可以激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热情,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在操作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掌握方法,这正是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重要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

关键词:动手操作 数学学习 主体探究 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操作性与实践性,数学知识点的产生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的。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就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结果,而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思考,让学生爱上数学探究,学会探究。

一、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

教学活动并不是没有感情地把知识强行装入学生的大脑,而是一个学生运用知识展开思考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这首先就要激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动机。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段的学生学习意识低、注意力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以引发学生的关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更加符合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这对于以往教师的讲解来说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从而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以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虽然教师的分析很详细很深入,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学习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只能是记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为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我们要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以操作活动为主线的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或剪切或制作一些三角形,认真观察、主动积极思考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的活动不是让学生消极地听,而是让学生动手动脑,这一点非常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上,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二、动手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是抽象深奥的,而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因此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必须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之中,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直接而直观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理解这些知识点。而动手操作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数学操作活动实现了手脑并用,通过在操作与观察模型的过程中达到透过表象深入知识本质的认知,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难点,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深入本质地认识抽象的知识点。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定理,教师讲解学生只能是记忆这一定理,并不是真正地理解。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测量、剪切、拼接等展开探究。学生探究的火焰被点燃,各小组学生展开了积极而深入的探究,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测量三个内角再相加,通过将三个内角剪下来再拼成一个角等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对于学生的这一探究结果,我并没有直接进行评判,而是让学生再次操作,将一个三角形剪切成两个小三角形,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剪切与拼接前后都是三角形,那么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虽然学生通过前面的操作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这一认知是肤浅的,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原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而经过剪切后将一个三角形变成两个,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原三角形的一半,而拼接后的三角形内角和,则是原来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加。学生持不同的意见,各有各的一套说辞,争持不下。我同样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展开探究。学生通过操作与探究后自然就可以认识到在剪切与拼接过程中角的变化,进而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定理。这样的教学不再是被动的参与与机械的记忆,而是通过主体探究、手脑并用所实现的深层次的理解。

三、动手操作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与无限的潜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要让学生成为机器,消极接收、机械输出,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而宽广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展现个性、释放潜能,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展开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操作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手脑并用,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圆的模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圆的周长。学生总结出绳绕法(用绳子绕圆一周后测出绳子的长度)和滚动法(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出圆的周长。很快,学生又发现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够不便捷,并不适合测量较大的圆形实物,那么有没有更为简便而快捷的方法呢?学生又会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展开深入的探究。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由此联想到圆,接着引导学生来探究周长与半径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在纸上画出半径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然后用绳绕法或是滚动法测出圆的周长,然后将圆的半径、直径与周长填入表格中,学生经过认真的观察与计算就会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此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探究作一总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值,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表示,它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由此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历史。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有效学习的核心所在,能够帮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利于学生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以让学生在学到更多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将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面积公式。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亲自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将头脑中新奇的想法通过双手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实现图形之间的转化,意识到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同时更能从亲自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中掌握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数学探究的殿堂,让学生学到更多。

总之,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更能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是构建富有生命力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与思维,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真正探究者,实现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悦.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三重境界.小学教学研究,2014,(20):44-45.

[2]谢建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浅谈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小学时代,2012,(09):96.

[3]马华山.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追求.小学时代,2010,(02):47.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数学学习数学思维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