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中学语文之文言文教学

2017-06-23刘锡宏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石词义文言

刘锡宏

[摘 要]

中学文言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注重情景教学而忽视字、词、句的基础知识教学的情况。为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困惑。就听课调研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做一举例剖析,进而推荐一些成功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中学教学;文言文;阅读;理解

多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喜人局面。但是,迎合“课改”而脱离教学实际的情况更令人担忧。

近年来,我多次深入基层学校听课、座谈、教研,感受颇多,本文就有关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略谈一二。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这是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石潭记》一文后的反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小石潭记》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这位教师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进行本文教学时设计了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师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教师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教师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地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时,教师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问题也是多多,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可“吓坏”老师,老师苦思冥想,反思良久,又积极主动和教研员研讨,最终明白了教学失败根源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对象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再次教学,改变了教学方法,以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基础抓起,再结合情景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这节《小石潭记》教学的“失败与成功”,使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近年来,通过深入基层学校的听课、座谈和调研,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了文言文教学的三点建议,我很是认可,在此推荐给大家,以便共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一、巧引导,激兴趣

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例如常见的字词含义,特殊的句式,翻译的方法,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总体把握,重点段落的分析等。这些内容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由于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字词生疏难懂,词量又大。这对没有文言文基础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各种形式,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注重诵读。利用录音机,网络视频,教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和学习声情并茂的文言文诵读,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教师还要注意准确的读音、节奏、句读、语气等方面,引导学生自己会诵读,学会品味文章思想,进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方法,学生便能乐在其中。

其次,要突出直观教学。尽量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古代名人对话,了解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体会古代名人所写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据字形,测文意

中学文言文教学,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主要在于文字障碍。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根据汉字表意的特征,做好字词的训练。让学生從了解词义的由来中提高认知兴趣,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比”字,其字形是“两个人并排紧挨着”,看到这个字,学生不难猜出“靠近”“并列”的意思,而“比较”这个词是后来从“并列”中引申出来的。知道了这些,学生遇到“天涯若比邻”此类的诗句就不会出现以今论古的错误了。

三、要连贯,会贯通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容置疑的是要以字、词、词汇教学为基础,以词义探究为核心。但孤立地进行字、词教学,教学效果不会好。词义引申是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需要,一个词出现时,往往反映一种事物,只有一种意义,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一方面,需要不断创造新词;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原有词的用法,从而产生引申意义。这说明,词义引申体现了语言经济的原则,也说明词义引申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兵”字,象形“人举着大斧子”,本意为武器,由此引申出拿武器的人,“士兵”,众多“士兵”聚集在一起组成“军队”,有了军队,也就有了战争,而战争的策略是“兵法”……进而构成了“兵”的词义系列。

四、除障碍,重理解

文言文教学中的通假现象,是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在教学中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靠一定的通假字积累,还要向学生介绍有关通假字的有关知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假字与锛子只不过是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字义上并无联系。就像有的学生把“毕竟”错写成“必竟”,而“毕”与“必”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并无联系。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只要发现某个词的表面意思与整句或整篇文章的意义格格不入,便要考虑通假的可能。在确定通假字本字时,主要根据它们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再“依音破字”。再有,同音符的字往往也可以通假,例如“祥”同“佯”、“指”与“旨”之类,只要该字读音同假借字相同或相近,意义上也能使整个句子讲得通,确定它为本字就有了一些把握。当然,这是有局限性的,但毕竟给了学生一条辨析通假现象和确定借字本意的思路。

我认为,这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虽然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但能给文言文教学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灵活运用。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首先这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因此,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解决字词的通假和本意入手,培养语感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其中,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段建国.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9).

[2]袁野.质疑教材文言文编排顺序[J].语文教学通讯,2006(1).

[3]李新平.返璞归真 蒙以养正——初中文言文教学谈[J].上海教育科研,2012(9).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小石词义文言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挡住他
小石印象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捡到一座城堡
大少不同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