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音乐课中民歌教学方式的创新

2017-06-23许楠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旋律

许楠

[摘 要]

我国的民歌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民歌教学已成为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从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创新,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丰富音乐体验,提高欣赏品味,为学生学好民族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音乐课堂;民歌;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教学则是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突破口。

近年的民歌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提高教师自身民族音乐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认真探索教学新途径,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解决民歌教学中的难题,培养激发孩子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感受创新,创设学习氛围

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利用视觉直观体验与舞蹈动作相结合的方法感受音乐,创设民歌的学习氛围,在民歌教学中尤其在低年级民歌学唱中效果良好。

低年级学生普遍活泼好动,集中精力时间有限但模仿力强,在教学中如何想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显得尤其重要。

在一年级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蒙古族民歌时,可先为他们播放一段蒙古族舞蹈的视频,结合视频介绍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如硬肩硬手、骑马舞和挤奶舞的基本动作,让孩子们跟着一起模仿。再将歌曲中的四句歌词分别配上相应动作,然后带领学生分句重复这些动作。最后再合着歌曲把舞蹈动作串起来。这样边歌边舞反复几次,学生们在翩翩起舞的同时很快将歌曲的旋律熟记在心了。

二、导入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用范唱及乐器演奏学习民歌,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来感受理解音乐,激发起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高年级学生心理变化较大,在音乐课堂演唱时常常表现胆怯害羞、不好意思放开声音,显得不够积极。尤其在学习一些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民歌时,由于方言和旋律的结合不太好把握,很多学生害怕唱出来遭他人取笑,索性就不张嘴唱了。如五年级课程《编花篮》这首河南民歌,充满原滋原味浓郁的乡土气息,歌中许多关键字都加帶了倚音和下滑音。最开始听录音范唱时,好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认为这首歌曲不如流行歌曲好听,太“土气”了,不好意思唱出口。这时,笔者便先用普通话演唱《编花篮》,然后再用河南方言演唱一遍。通过两遍范唱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最终明白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歌若没有方言和口音做支撑,便会失去它本该应有的味道,只有用方言演唱,才能把这种独特的味道表现出来。学生们通过反复练习反复感受,越唱越有自信,越唱越找到感觉,本课教学的难点(掌握倚音与下滑音的演唱方法)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

针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的实际,可让他们从多角度去感受体验,才能取得更好效果。如二年级的欣赏曲《快乐的啰嗦》是一首彝族的弹拨乐合奏曲,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一下子难以理解,课堂效率不高。要解决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欣赏曲的主题旋律。笔者发挥自己手风琴演奏的特长,先为学生演奏了音乐的主题旋律,学生们听完马上说有一种想跳舞的感觉,笔者顺势介绍这是首舞曲,表达的是彝族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接着用不同的速度继续弹奏乐曲的主旋律,带着学生边跳边感受这种载歌载舞的热烈奔放的场景和欢快愉悦的心情。然后停下来从头到尾完整地演奏一遍乐曲,让学生们安静地欣赏在全曲中主题旋律反复出现的次数。待学生基本熟悉了主旋律后,最后再重新播放本课弹拨乐器合奏《快乐的啰嗦》的录音,同时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介绍弹拨乐器不同的音色以及彝族音乐的主要特点,以加深他们对这首著名少数民族舞曲的印象。

利用手风琴演奏方便并易与学生沟通的特点,重复强化主题旋律,使这首彝族舞曲充满新鲜感,创设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堂民歌欣赏教学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文创新,提高鉴赏水平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见《音乐课程标准》)在学习少数民族歌曲时,可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帮助下在课前查阅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查阅的信息,这样做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实际效果明显。

如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课堂讲授中,可以《金孔雀轻轻跳》为背景音乐,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傣家竹楼、花筒裙、象征吉祥的孔雀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傣族的风土人情。针对今天的孩子经常跟随家长外出旅游见多识广的情况,还可用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傣族生活习俗讲给大家相互分享。

再播放傣族孔雀舞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傣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之后伴着《金孔雀轻轻跳》的旋律,让学生模仿一些傣族舞蹈的典型动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有了新的音乐体验,同时还丰富了民族文化知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四、演奏创新,丰富教学形式

一年级课程《乃哟乃》是一首简单的土家族儿歌,整首歌曲只由三个音符组合而成,歌曲情绪欢快活泼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演唱。

这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表现歌曲,达到在简单中获得丰富音乐体验的目的。尽管歌曲短小精悍,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将这三个音唱准唱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借助铝板琴,将识谱、演奏与创编旋律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熟悉掌握歌曲。

首先,从“do、mi、sol”三个音入手,请学生用这三个音创编一句旋律在铝板琴上敲出来,开始“师生接龙演奏”游戏。当每位学生演奏出自己创编的旋律后,教师都会在后面紧跟着节奏敲出“5 3 1”三个音。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互换角色,即教师用“do、mi、sol”三个音创编旋律,请学生紧跟在教师的旋律后面按节奏敲出 “5 3 1”这三个音。

值得一提的是,旋律接龙游戏可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学生们在创编游戏中熟悉了音高,掌握了节奏,同时很快把《乃哟乃》这首歌曲的旋律熟悉了。

最后,再将“师生接龙演奏”转换为不用铝板琴的“师生接龙演唱”游戏,学唱任务圆满完成。由于在设计过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得很自然很轻松。

从音乐本身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小乐器铝板琴的作用,让民歌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最终达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五、改编创新,提升音乐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新课标已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由于民歌起源于生活,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更新,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创造性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如协助他们进行适度的二度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所学的民歌进行大胆改造,使歌曲别具一番风格,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音乐体验。

如通过改变歌曲的音乐要素对民歌进行改编。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蒙古族民歌后,可改变原曲的节拍即将原来的二拍子改成三拍子。改编后的歌曲,呈现一片安静和谐的田园气氛,带来一种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的新感觉,变成了另外一首不同风格的蒙古族民歌。改编后的效果如此明显,学生普遍对此感到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思维将在孩子们未来成长道路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而言之,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小学民歌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为孩子们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作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更多的孩子们从小喜欢热爱民族音乐,长大传承发展民族音乐,让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 考 文 献]

[1]王清珍.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6(8).

[2]冯志莲.浅析民歌的教学方法[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3(2).

[3]王凤霞.探究民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J].科学导报,2014(17).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歌旋律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