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课堂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7-06-23米开敏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标人文精神小学音乐

米开敏

【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音乐教育应坚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环境相联系,注重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长远发展,重组和整合各学科教材的内容,汲取文化传统的精神营养,关注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 人文精神 课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06-03

所谓人文,是指与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积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更需要人文。小学音乐既是艺术课,又是人文课,要坚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与学生的成长环境相联系,重组和有机整合学科教材的内容;汲取文化传统的精神营养,关注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此,我们必须在音乐教育中努力构建培养和生成人文精神的新模式。

一、对小学音乐课堂中人文精神教育弱化的反思

小学音乐是承载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音乐教学还没真正有意识地把音乐教学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演唱(奏)技艺课,即以学生会唱(奏)歌曲的程度来判断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主体精神的弱化。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以传授音乐知识为主,没有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合作、交流、互动的意识,使学生缺乏成就感、愉悦感和获得感。二是学生主观精神的弱化。小学音乐课堂往往更多追求音乐知识、技巧等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只是在努力取得好的评价(完整地唱奏歌曲),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没有真正地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操,通过主体的理解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自身的主观精神,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美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文精神。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培育人文精神的构想

(一)深化课标育人内涵,更新小学音乐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应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之于学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其幸福、愉快地度过人生的初始阶段,这是教育的基本意义。传统的音乐教學模式重音乐技艺培养而淡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生成,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小学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唱、跳、弹、奏等音乐技艺的掌握作为学习成果的呈现,过分注重音乐的双基训练,在过程中,双基的音准、音符时值、表现作品的完整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或多或少会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增加难度和做不到要求时的挫败感;另一方面,在实际需求中不难发现,教育如要理性回归,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应只是拥有高超技艺的专业人才,而是具有正确审美人格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本意和宗旨。由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音乐课程是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精神培养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音乐教学应该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作为总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文化教育

人文化教育即以重视儿童和尊重儿童个性为特征,提倡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一,要树立“伙伴合作、资源共享”新型师生观,凸显教学环境的人文性,建立一种相互关怀、双向促进的师生关系,构筑一个安全、信任、尊重、和谐、鼓励成长的学习环境。第二,要变“教的目标”为“学的目标”。 鼓励学生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非常明确自己这节课要学会什么,在音乐技能和表现力上要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在自己预设的目标引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力稍强的学生甚至可以超越预设的目标,由此便会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对学习音乐树立信心和产生兴趣。第三,创造音乐实践体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音乐表现,有助于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相互补充。第四,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中,合作交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基本都能适用,如在新歌教学、作品欣赏、创编拓展、巩固练习等环节都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消化音乐的文化内涵,并尝试体验二度创作。第五,突出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人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音乐表现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都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具体方式。第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时时处处把教育的中心放在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环境上,体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要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兴趣爱好入手

艺术源于生活,很多音乐作品的原型来源于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和身边的音乐,并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感受,用自己擅长、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教学与生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如三年级《小花伞》的音乐欣赏课中,可以让学生带来五颜六色的花伞形成音乐场景,吸引学生的眼球;再以故事导入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然后用电脑模拟风声、雨声,切合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和传递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欣赏专注力集中,生活中的经验和歌曲的情感相互交织,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自然。学生基于原有的生活经验,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更容易了,与此同时,人格情操也得以陶冶和提升。又如,在欣赏《森林中的铁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小铁匠和老铁匠,随着音乐节奏做打铁、拉风箱的动作,进行“谁的铁打得好”“哪一对合作打得最协调”比赛,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激情,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从而走进音乐世界。再如,在《螃蟹歌》的歌曲教学中,当唱到“两个大夹夹,一个硬壳壳,哎嗨哎嗨哟,谁若不小心呀,被它夹着脚,甩也甩不掉,挣也挣不脱——哎哟!”时,教师提问:“被螃蟹的大夹子夹到很痛,表情是怎样的?喊‘哎哟!时的声音是怎样的?”学生很自然、感同身受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再对上节奏和情绪进行演唱,情感表达准确到位,不但对歌词理解得快,也便于学生歌唱。

(二)注重内在的情感体验,促进正确价值观的生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课中,学生常常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得到情感体验和抒发,对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审美情操、道德修养得以提高。让学生在体验中荡起情感的涟漪,学生自然就会获得感悟。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蕴涵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情感就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和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境界得以升华。例如,在教授六年级音乐“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单元中,可以通过交互式白板,运用声、光、电技术,直观地让学生欣赏本单元民歌《赶圩归来阿哩哩》《北京喜讯传边寨》《走进西藏》以及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等,再通过民族舞蹈律动学习感受各族的民风民俗,如壮族的凤凰手组合、朝鲜族的“划圆手”和“甩象帽”、彝族的荡裙、傣族的“三道弯”、新疆维吾尔族的移颈(动脖子)、藏族的俯身踢踏步等,感受和体验各地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创造实践”的方法,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编舞蹈《爱我中华》。这时,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进行舞蹈串联组合,展示各民族的舞蹈特点,同时讨论认为歌曲意境是呈现各族人民团结一家亲的场面,除了各民族的舞蹈动作之外,还应该以表示民族大团结、积极向上的手挽手等动作为中心动作,表现各民族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围在一起舞蹈、高歌、欢呼,使整个舞蹈达到高潮,民族团结、民族振兴、其乐融融的场面映染全场,民族团结一家亲、祖国欣欣向荣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人人立志做祖国的建设者。

(三)注重教材、学科整合与重组,增加教学的丰富性

音乐课程中包含着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文学、历史、地理、美术、影视、体育、戏剧、舞蹈等。音乐与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背景、方言特征、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等,适当地将各学科与音乐教学进行有机的重组和整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更多的惊喜,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学空间,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教学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一课时,可以运用情景导入,播放《红色娘子军》影片,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听赏这部舞剧中的舞蹈片段,视频中载歌载舞抒发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场面,把学生自然带入歌曲的旋律美中,促使他们抒情、流畅地进行演唱。最后,迁移欣赏舞剧《快乐的女战士》《杀敌》等经典片段以及《万泉河水清又清》这首歌曲的几个不同版本,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又满足学生的艺术审美需求,让他们体会我国优秀的红色音乐艺术作品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经典红歌深受大家喜爱,广为传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样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融合历史、影视、舞剧等学科和艺术形式进行欣赏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歌曲《咏鹅》《江雪》《悯农》等源于经典的古诗词,与语文诗词学习中的意境和精神内涵相通,演唱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表演诵读,带着与之相符的情绪和感情进行歌唱学习。朗朗上口的诗词配以动听的旋律,很快就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从诵读中学习新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更易于掌握。《劳动号子》欣赏课中,除了介绍劳动号子产生的历史背景,还可以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欣赏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视觉上给予学生感染和冲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劳动者的呐喊和力量,更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四)注重个性发展与张扬,提高交往表现能力

音乐表现多是群体性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唱、奏、诵、演、跳和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团体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在音乐表现(艺术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表现自己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提高交往和组织能力。如教唱低年级歌曲《大鹿》这首歌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以音乐剧、歌曲表演或者音乐漫画等形式,在综合性艺术实践中理解歌曲、准确地表达感情,在练习中不断复听、哼唱歌曲,以此突破歌曲的音程、旋律的级进上行、下行的音准等教学难点。除了歌曲给出的小兔、猎人、大鹿几个角色之外,还可以添加森林中的各种动物角色,让学生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有活干、有事做,在编、演、评的过程中合作交流、敢于创新,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拓宽思维和想象空间,增加歌曲的趣味性。又如,歌曲《问答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对各种动物的了解,以谜语、动作游戏导入,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歌词相结合:“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最好看?”让学生学唱歌曲时自主交流,融入动作,通過分角色表演进行展示,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是非观、审美观的形成。音乐教学中的创编实践、表演展示以及二度创作等音乐活动,能够很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使其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课外,可使音乐成为联系个人和集体的纽带,让学生在团体排练和演出展示的过程中互帮互进、荣辱与共,由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生活的关注,鼓励其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中的音乐活动,使之更好地融入集体,锻炼和发展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文化传承,拓宽审美视野

音乐教学中涉及很多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在音乐这个载体中得到很好的呈现。如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爱我中华》《落雨大》《北京喜讯传边寨》《高山流水》《赶圩归来阿哩哩》等优秀的音乐作品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认识中国的民族音乐,感受华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凝聚力,拓宽审美视野,感受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艺术性,增进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啊!摇篮》片段进行情感铺垫,然后通过朗诵《静夜思》、听赏歌曲《明月几时有》、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及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告诉学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月夕,民间有做月饼、吃月饼、赏月、做花灯等传统习俗,还提问学生中秋节是怎么度过的,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律动、分句演唱、对唱等形式,体验歌曲语气词“啊、呀、哪”的感叹抒情作用以及歌曲中洋溢的亲情和温暖,感受中华传统习俗的文化魅力。

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突出人文精神的价值,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提倡对他人、社会、自然的关心和尊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应把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生活态度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课标人文精神小学音乐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