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正书入行书

2017-06-23陆家衡

中华书画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何绍基陆家钤印

□ 陆家衡

由正书入行书

□ 陆家衡

陆家衡,字持平,1947年生,江苏昆山人。作品曾在全国第五届、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二届楹联书法展获奖。被评为中国书协首届“德艺双馨”会员。现为一级美术师、沧浪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昆山市文联顾问、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出版有《陆家衡书法作品集》《中国书画款题类编》《玉峰翰墨志》等。

从学书的渊源来说,我最初受父亲影响,写颜鲁公、赵孟頫一路的正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宋季丁、沙曼翁的影响写隶书。我当时对行书创作没有感觉,不知道如何跟古人接轨。后来,突然感到之前写的篆书和隶书对行书很有帮助、很有启发。特别是受何绍基影响,为什么他的行书在晚年有自己的风格,原因就在于他在篆书、隶书上下了很多的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以前的篆隶功夫没有白费。

我研究过何绍基的用笔,包括他所用的纸、笔以及他的书法主张。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在书史上留得住,实际上就是“用笔”好。他的“回腕法”,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技法却不好学,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很吃力。何绍基作为有清一代大家,在行书上取得的成就,我是非常佩服的,而且我注意到他晚年临帖,用篆书笔法临汉碑隶书,并不求形似,写得很厚。这一点我跟他有相似之处。我不喜欢一通一通地临,我没有耐性,有兴趣就临,没兴趣就不临。另外,我觉得没必要临得太像,得到精髓就行。

我临汉碑、正书比较多,但行草书很少临。很多人对行草书存在误解,认为行草书只要下功夫临就行了,却忽略了正书的练习。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这种辩证关系很多人看不懂,甚至有人还对此提出疑问。苏州评弹家黄异庵—邓散木的学生,擅写书法和诗,就写了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予以反驳,指出正书对于行草书的重要。

现在很多年轻人草书写得很好,笔法和技巧都很高,但是写楷书不行。其实正书不一定是隋唐楷书,也包括隶书和篆书。如果忽视了对篆隶及楷书的练习,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毛病—不耐看,只有暂时的视觉冲击力,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技法,缺少内涵。苏东坡讲过:“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厥一,不成为书也。”且不说神和气,仅具备了“骨、血、肉”这三个字的当代年轻人就不多,而能够表现中国书法传统文化精神的就更少了。

陆家衡 归庄诗《马鞍山三十韵》 144×124cm 纸本 2015年款识:归玄恭诗《马鞍山三十韵》。乙未大暑,邑人陆家衡书。钤印:家衡之鉨(白) 己堂(朱)

陆家衡 王履小传 176×95cm 纸本 2015年款识:王安道于洪武十六年游华山,得图四十幅,今藏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乙未秋杪,持平衡。钤印:家衡私印(白) 持平所作八分(朱)

当代学“二王”的年轻人很多,所谓的“二王”实际上是魏晋六朝士大夫率性的日常书写,以性情为崇尚、法度为内涵,今人学“二王”可能会忽视法度。我认为颜鲁公的书法,是“二王”的变法,特别是强调骨力、血、肉,神和气也随之而生。实际上真正体现颜真卿骨力的行书,《祭侄稿》不用谈,如果把《争座位》拿出来,就可以看出他的骨力、格调、气魄。当代很多人学行书只是学得很像,但是没有个性,缺少情性。

我觉得行书的本质就是“厚”。字如果写得不厚,不能称为好字。很多人因为信奉《兰亭》,信仰王羲之,认为“厚”不是最主要的。但我觉得,书法是要体现力量的,缺乏这一条是不行的。而且“厚”实际上是中国书法审美的最基本标准。字写不厚,书法骨力就不能体现。中国画也讲厚,到了清代以后,用笔厚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清代以后的“四王”,在骨法用笔上,比明代甚至前代的都要好,这和清代对笔法的重视是有一定关系的。

“厚”这个概念还涉及中国书法中的中锋用笔。如何达到中锋用笔,里面有很多窍门。很多人把笔按到底,这肯定不对,你就要想法使笔听话,操纵它,顿、挫、提、按,转换笔锋,达到中锋用笔。“二王”的字,仔细看,善用中锋,再细的笔画也很厚。

我的老师是上海的翁闓运先生,我受他的影响很大。他说黄山谷写字运笔时有抖动的动作,就是在不断调整到中锋,用笔流畅中有涩的成分。何绍基行笔时的抖动实际上也在调整中锋,处处流畅而又处处留得住。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在行书上力求不走颤抖的一条路,但是力求要把锋留得住,写的不能太快,要缓下来。

我把学习书法总结成三句话:第一句叫“得法通变”,这里包括临帖、进和出;第二是读书养气,这是为最后的冲刺做准备;第三句叫率性归真。我认为书法一定要能体现情感,而情感的来源要提倡自作诗词文章,当然我不反对抄写古诗文经典,但最好能够自己作诗、作文。我特别喜欢看古代碑帖之后的题跋,小时候我家里的碑帖不少,有原拓的,也有珂罗版的,包括石印的。那些题跋有考证、有观赏、有递藏,非常精彩,现在出版的碑帖把这些题跋都删去了。

临帖是一辈子的事,但最后还是要从古人中间走出来,有自己的面孔。一个书家,写来写去,最后跟古人一模一样,那是不行的。清朝有个人叫王潜刚,他在《清人书论》中评论何绍基,说何的行书天花乱坠,高妙得不得了,但隶书临汉碑都是一个样,没有把各个汉碑的特征写出来。当时我认为他说的很正确,觉得何绍基临帖怎么会这样临,到现在明白了,何绍基临帖,只不过是一块敲门砖,他的目的还是为了自成面目,所以我强调要和古人若即若离。

(根据张恨无访谈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陈春晓

陆家衡 自作诗《题竹三首》 180×97cm 纸本 2015年款识:祝竹先生治印「幽居深锁碧琅玕」,用文衡山句次韵得三首。乙未,持平衡道人。钤印:家衡之鉨(白) 杞菊道人(朱) 古调自爱(朱)

陆家衡 范成大诗《包山寺》 228×53cm 纸本款识:范成大诗《包山寺》。「飞松」误作「飞碧」。持平衡。钤印:家衡之印(朱) 江东二陆之后(白)

陆家衡 王维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06×86cm 纸本 2015年款识:摩诘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乙未秋七月,持平衡道人。钤印:陆家衡印(白) 接舆后人(朱) 意与古会(白)

陆家衡 继往开万五言联 175×46cm×2 纸本 2013年释文: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纪念亭林先生诞生四百周年。癸巳岁孟夏,东吴陆家衡书。钤印:家衡之印(朱) 江东二陆之后(白)

猜你喜欢

何绍基陆家钤印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图说书法(187)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活动掠影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担当
我喜欢蚂蚁
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
我家有个“开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