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兰花题材绘画浅说

2017-06-23

中华书画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款识钤印兰花

□ 骆 雪

历代兰花题材绘画浅说

□ 骆 雪

一、开端与理想

清代吴门艺兰家朱克柔撰有一部《第一香笔记》,这是关于兰花栽培、鉴赏品评的著作,中云:“择兰而尽心养之,使其茂盛而美,每盆十馀花,和风习习,满坐生香,不亦赏心乐事乎?”道出了自己的爱兰之心。古人对于兰的喜爱,根基深厚,《孔子家语·在厄》中便有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是关于兰的早期论述,同时也奠定了将兰比德于君子的基调。宋代当属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南宋赵时庚于1233年撰写的《金漳兰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兰花专著。中国绘画史中的兰花名画也当从宋代论起。

明代陆深《题马麟画兰》中写道:“秋风九畹正离离,画里相看一两枝。欲寄所思无奈远,闲拈湘管对题诗。”诗中描述的兰花小景,可与现存马麟《勾勒兰图》相映照。该画随时间的流逝而存有瑕疵,但这却并不妨碍它成为宋代花卉画中的优秀之作。画家勾勒精妙,以紫色浸染花瓣,白粉描绘纤细的花瓣轮廓,又在花瓣尖儿上施以淡绿。一枝兰,数朵花,玲珑剔透,蕴藏着丰富的色彩。画中的兰叶是十分低调的深绿色,轮廓硬挺,与近乎透明的花朵对比鲜明。该画的独特之处在于花与叶的分离。兰花没有在兰叶的簇拥下盛开,而是远离兰叶斜出而上;兰叶被置于册页底部,以深色调压住画面。宋代花卉以工笔精微著称,不写全株的折枝法是最为常见的花卉画表现形式,《勾勒兰图》便属于此普遍一类。后世写兰往往重在兰叶,《勾勒兰图》将花茎与叶分别进行描绘,再放置于同一画面中的处理手法现在看来反倒别致了。然而,若论及兰花画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流传的广泛程度,则要提到稍晚于马麟的赵孟坚。如果说《勾勒兰图》的花与叶在册页的幅面与布局中是势均力敌的,那么在传为赵孟坚笔下的《墨兰图》里,兰的叶则比花要重要得多。画面描绘墨兰二株,兰叶劲翠,均以笔尖一蹴而就,从根部起成放射状散出。花在这里成为了叶的点缀,如若将花隐去,条条兰叶所构成的画面仍然精彩。反观《勾勒兰图》,无花则不成全貌。汤垕《画鉴》评价赵孟坚墨兰“最得其妙,其叶如铁,花茎亦佳,作石用笔轻拂如飞白书状,前人无此作也”。汤垕认为,赵孟坚的墨兰最妙之处在于以墨笔作兰叶,对于兰叶的处理,是前无古人的—至晚自赵孟坚始,中国画史中开始出现画兰重在兰叶的倾向了。

宋代以后,存世的兰花画作也渐渐多了起来,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内涵上,都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面貌。“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以博学名世”,亦善写兰。王文治《杨升庵画兰长卷跋》称:“杨升庵画兰卷子(长至四丈),疏密反侧,朝霞晚露,皆能毕肖其形。”杨慎曾为一幅《四兰图》题诗,以文字形式记录下了兰花的文化面貌:

[南宋]马麟 兰花图 26.3×22.4cm 绢本设色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款识:马麟。

[宋]郑思肖 墨兰图 25.7×42.4cm 纸本水墨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款识: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印:所南翁(朱)

[宋]赵孟坚 墨兰图 34.5×90.2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花一两茎。彜斋赵子固仍赋。钤印:子固写生(白)

兰为君子佩,植根不当门。幽谷发远馥,九畹咏王孙。

兰为美人采,蘋藻掩芳洁。沐浴助精禋,岂为芗泽设。

兰为仙姬名,升云女几山。菋景入天上,名字留人间。

兰为王者香,郁畅荐清庙。猗猗有遗音,并入瑶琴调。

依照诗中所述,画中说不定是描绘了四株情态各异的兰花,分别与“君子”“美人”“仙姬”与“王者”相映照?这幅《四兰图》如今尚已不存,也不知该图就是杨慎所绘,还是他人?但是这首题画诗,却是对于兰花在中国文学与绘画中艺术内涵的良好概括—它几乎被认为是一个品行完美的理想者的化身。

二、文人的性格

明代袁宏道有《瓶史》:“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者所不到、奔竞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迷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己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者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袁宏道由花卉插瓶而发出的感慨,反映出了文人君子的普遍性格。他们寄情于花草的避世选择,也或多或少道出了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兰花在文人画题材中经久不衰的社会因素。

“画墨兰自郑所南”,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墨兰图》是南宋遗民郑思肖的代表作。这是一株极为简洁的无根墨兰,除了线条排布造就的整体美感外,条条兰叶的笔势与力道本身便足以令人注目。郑思肖兰叶线条的精彩,当被纳入赵孟頫所总结的“须知书画本来同”的文人画发展方向当中。赵孟頫亦画兰,有《兰蕙图》存世。相比于郑思肖与赵孟頫等人在中国画史上近乎神话的地位,同出一脉的“雪窗兰”则低调得多。释普明,字雪窗,世称明雪窗,元代僧。雪窗密友李祁在《题僧雪窗画兰卷》中写道:“予留姑苏时,雪窗翁住承天寺,日与予相往来,时达官要人往往求翁为写兰石,翁恒苦之。”雪窗的兰花图在当时颇受欢迎,他虽为此有些苦恼,但似乎脾气还不错,常常满足求画者的需要,否则也不会有“家家恕斋字,户户雪窗兰”的记载了。现存雪窗兰花图十馀件,多藏于日本。《光风转蕙图》是雪窗所作的一幅兰花立轴,“光风转蕙泛崇兰”,图中所描绘的正是雨霁时,兰叶随风飘动的模样。兰竹木石,正是文人画中的惯用组合。或许因为要表现雨后的风,画家便将一切物象堆叠在画面右方。枯木生于石上,竹木交织,兰位于画面最为主要的位置,长条形的兰叶也最能够体现风的存在。画兰叶有左右法,由左至右为顺,由右至左为逆,画家刻意构图,无论枯木兰竹,均以逆笔写就,技法纯熟可见。图中最为耀目的当属逆笔撇出的细长兰叶,浓淡得宜,风的柔润亦在这起承转合之间。元代孔克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中云郎玄隐画兰得明雪窗笔法,其中的记载与后世的基础兰画技法并无二致。相比于赵孟頫、郑所南的一画难求,同出一脉的雪窗兰似乎更易于求得与观赏,反倒推动了世人对此类墨兰样式的接受与喜爱。

文人画史并不满足于柔美含蓄的兰花样式。徐渭将文人水墨大写意花卉推向高峰的同时,绘画里的兰花也出现了另一番姿态。诗与画在图上的映照使画家的性格与心绪显露得更为直白:“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直五文钱。”徐文长恣意洒脱,以浓墨写兰草,淡墨的花则隐没其中,好似香气也被隐没了。立轴像极了山水画中的之字形构图,石三座,兰三簇,在荒野里遥遥相望。兰的灵气在于饱满细长的叶,“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纵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是徐渭另一幅《兰花图》上的题诗,图中的兰便纤巧可爱得多。可见,徐渭的兰随心境而变,《兰香图》中这弯折扭曲,粗重杂乱多断叶的兰,的确与不值“五文钱”的杂草无异了。“纵横跌宕,意在青藤白阳之间”的清代画家李方膺,其笔下的墨兰更为狂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兰石图》为李方膺晚年之作,图上题“乾隆十八年写于金陵借园之梅花楼”。在《梅花楼诗草》中,李方膺有“三年缧绁漫呻吟,风动锒铛泣路人”之句,乾隆十六年李氏被劾罢官,自己虽不曾入狱,却累及仆人。元僧觉隐“尝以喜气写兰”广为人知,而此幅《兰石图》用笔老辣,繁密多棱角,却颇具忧虑之情了。

[明]徐渭 杂花卷(局部) 29.5×304.7cm 纸本水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款识: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纵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钤印:漱仙(白)

[清]恽寿平 兰花图 23.4×60.8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澹远堂主人贻我建兰数枝,寓斋清芬不散,尘襟洒然,喜而制图,并占长律以答来美。美人和露剪秋芳,分得瑶华作佩纕。云散楚江犹有畹,根离闽海尚留香。借君晓梦生花管,伴我秋吟旧锦囊。静对可能同臭味,室中从此到相忘。毘陵弟恽寿平求正兼博同人共和之。钤印:寿平(朱) 恽正叔(白)

三、闺阁的兰花

《芥子园画传》云:“文人寄兴,则放逸之气见于笔端。闺秀传神,则幽闲之姿浮于纸上,各臻其妙。”在清代大众基础兰画教程中,写兰样式被分为文人与闺秀二种,可见闺阁女子的兰画长期受到瞩目,且表现不凡。与此同时,兰花也成为了女性绘画习作中的常见题材。《佩文斋书画谱》著录有《元管道昇著色兰花卷》一幅,曰其“非固(赵孟坚)非昂(赵孟頫),复有一种清姿逸态,出人意外”。闺阁兰花,最早闻名者当为这位子昂之妻管仲姬了。原为清宫旧藏的管道昇《兰花图》,绢本设色,双钩描绘,花叶茂盛,与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兰绽蕊图》相似,未出宋画花卉样式之外。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又有一位黄至规,生于书香门第,尤善画兰,曾作《九畹图》,自题:“余家双井公,以兰比君子,父翁甚爱之,余也甚爱之,每女红之暇,尝写其真,聊以备闺房之玩。”迟至元代,闺阁中已喜画兰,这与兰花培植于家中,足不出户便可观赏相关,却更是受到家中“父翁”长辈观念旨趣的影响。这位乖巧可爱的黄至规“女红之暇,尝写其真”,极可能作的是精工细绘的庭院闲花静草一类。而女子兰画里最为著名的,还是附庸于文人画的墨笔兰草。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幅传为马守真的《兰竹石图》。马守真,号湘兰,能诗善画,尤长于画兰。《兰竹石图》叶细瘦,花娟秀,亭亭玉立的兰花像极了明代文人笔下细眉小眼、削肩瘦弱的仕女美人。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竹兰石图》中,马守真的画兰笔意则出现了另一番风貌。图中墨笔与双钩兰花各二丛,间隔排布,随风飘动的兰叶却在清雅之中造就了别样的热烈气氛。《历代画史汇传》中有马湘兰“兰仿子固”一说,不同的是湘兰笔下的兰叶折弯两次,呈“S”形,叶梢多上浮,有一种别样的升腾感。如此的兰花样式在文徵明的《兰花图》扇页中呈现得更为明显。兰叶近乎从中心线处平行着向两边发散,使兰叶升腾的风似乎不是从某个方向吹来的,它更像是从兰花根部升起的一股力量。《习苦斋画絮》里记载了一幅由“文衡山树,李檀园石,马守真竹,合成此卷”的画作,想来马守真应当见过文徵明的兰花图的。马湘兰为江南名妓,画艺的切磋是她与文人墨客交往的方式之一。《壮陶阁书画录》即有湘兰《水仙图》“写赠先生(王穉登),先生又为之补石”的记载。《三秋阁书画录》中又有马湘兰《梅竹芝兰图》,王穉登、俞琬纶、张伯起等多位文士为其题记。湘兰常写兰花扇面,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兰竹石图》扇页,是其41岁时所作,行笔流畅,线条飘逸。兰竹一类绘画题材到了明代早有一套定式,且形象简单,便于快速写画、交友助兴,想必这也是兰花题材广泛流行于江南名妓中的原因之一。

四、日常的玩赏

文人借兰花抒写心中喜怒哀乐,以兰比之以君子,更是一种自我表现。女性笔下的兰花不论在绘画形式、题材还是审美旨趣上都直接受到父翁兄长、文人墨客的影响,对兰花的表现也多以文人画的境界为创作旨归。“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当人们醉心于水墨兰花的清雅高洁,以此赞誉人的风采品行时,兰花本身的美感亦不可忘。论写真花卉,当提到“拟北宋没骨画法”的恽寿平。恽寿平被认为是清代没骨花卉的杰出代表,他“舍山水而学花卉,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由是海内学者宗之。”相比于对古人的描摹,恽寿平更重视的是通过对景写生充分表现出物的蓬勃生意。《九兰图》为恽寿平答谢友人所赠兰花而作,上有款识曰:“澹远堂主人贻我建兰数枝,寓斋清芬不散,尘襟洒然,喜而制图,再占长律以答来美。”图中所绘,大概正是澹远堂主人赠予恽寿平的那数枝兰花了。南田得之欣喜,便放置家中,以此作图。往日兰画,多是花可少、可淡,叶是万万不可没有的。《九兰图》偏偏是有花无叶,复归唐宋折枝,当属后世新意之作。画中兰七枝,花茎赭石色,鲜嫩柔美,一茎花数朵,以白粉描绘,清新明丽,不艳不俗,有“清芬拂拂,从纸间出”之感。恽寿平又自题诗曰:“美人和露剪秋芳,分得瑶华作佩纕。云散楚江犹有畹,根离闽海尚留香。借君晓梦生花管,伴我秋吟旧锦囊。静对可能同臭味,室中瑷此到相忘。”图中兰花当属建兰中清香异常的金嘴大青。或许正是因为南田极爱其香,才刻意舍叶求花,取整棵兰的芬芳部分着重描绘,使《九兰图》中的画与诗无论从内容还是布置上都相得益彰,可见心思巧妙。

金农也有兰花作品存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红兰花图》是金农见到红色兰花时的兴起之作。“凡画兰须分草兰、蕙兰、闽兰三种”,画中作一丛蕙叶倒垂的兰,干墨勾勒的叶衬出了红色兰花的轻柔,古拙与秀丽相聚于一堂。红兰花旁便是金农“写经雕版”式的楷书:“红兰花叶皆妙,惜无香泽,今夏见于奉宸院卿江君鹤亭水南别墅,越夕,费燕支少许,图此小幅。若宋徐黄诸贤却未曾画得也。昔耶居士记。”金农在江鹤亭处看到了红色兰花,因其花叶精妙而绘此作,且有得意之色,认为自己颇具创新意味,可见偶遇红兰的欢喜。江鹤亭即为清代“扬州八大总商”之首江春。清代盛期的扬州聚集着大量来自徽州的盐商,他们的文化需要成为了众多书画家谋生的渠道。金农亦托生计于这些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们。江鹤亭便是金农的赞助人之一,他曾出资将《冬心先生匦竹题记》刊刻于世,而金农也多赋诗赠画于他,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兰花图》便是其中一幅。此图与《红兰花图》极其相似,只是增大成条幅,作倒兰两簇,与生长在地上的红兰相互呼应。图上题:“红兰花叶皆妙,惜无香泽,今年夏月见于奉宸院卿江君鹤亭水南别墅,越夕,费胭脂少许,画此小幅,以寄鹤亭品外之赏,若宋徐黄诸贤却未曾画得也。荐举博学鸿词杭郡金农笔,记时年七十又五。”两幅图自题相同,应同作一时,只是幅面大于《红兰花图》一倍之多的《兰花图》是明确赠与江鹤亭的画作。二图皆精妙,《兰花图》虽大,兰叶却较为粗率,画龙点睛之笔的焦墨花蕊亦未有见。想来金农应当是作《红兰花图》在先,已解兴奋之情,而后或是江鹤亭见图甚爱之,金农又不舍自己的得意之作,便速速再画了一幅罢。

五、吉祥的瑞草

传为南宋杨婕妤的《百花图》,实际上是当时宫廷画家为宋理宗皇后谢道清庆贺生辰而绘制的画作。图上有各类花卉瑞象十几种,其中便有以折枝法绘就的兰花,其茎与花均以白粉填色,背景中细长呈放射状的并非兰叶,因为一旁的西施莲与荷花后也有相同的衬托物。兰花旁有题诗:“光风绣阁梦初酣,天使携来蕊半含。自是国香堪服媚,便同瑞草应宜男。”兰花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祥瑞的意味,它由天神的使者从仙宫带来凡间,它是祝福妇人多子多福的瑞草。的确,《世说新语》中便有“芝兰玉树”的典故,寓意德才兼备的子弟,后世也多有以《芝兰图》为长辈庆寿的记载。清乾隆帝就曾亲自绘制兰石图团扇扇面,以表示对崇庆皇太后的孝心。团扇一面有“花台叶屿承欢豫,万岁千秋奉寿康”的吉语,另一面则是弘历御笔绘制的兰石图,空白处题“暑雨时霁,幽兰自馨,与芳沼荷风共延清馥。因写生数朵以佐夏清。”可见弘历亦爱赏兰,但他笔下的兰花却并非诗中所说的“写生”,而是极力追摹宋元诸家笔意风貌的写意兰草。

清代宫廷里的兰花总是美好而精致的。《楼阁心兰蝶图》团扇便是将兰花与各类物象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匠心独运之作。扇面圆形,一面是草编菱格为地,中间贴裱洒金纸绘山水建筑。不同颜色的花纹织物环带呈同心圆状排列,富于装饰感的同时,又一环环地将视觉导向扇面的中心,也就是那被群山与丛树簇拥,如仙境般的亭台楼阁。团扇另一面是丛兰、蝴蝶、湖石与灵芝,构图传统却颇为精细,自有一种皇家喜爱的祥瑞气息。观看团扇如同观看画作,而成扇本身的特点却赋予了它不同于普通绘画作品的视觉效果:一把成扇是两幅画面,它们背靠着背,我们可以将两张绘画铺在同一个平面上观看,却永远不可能手持实物,同时窥见同一把扇上的两面。这幅楼阁心兰蝶图团扇,便是巧妙地利用了两个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的空间。持着扇,略低头作俯视状,看到的恰巧是环带聚焦处与持扇者俯视的视线保持一致的山与楼阁。它们原本巨大,却在扇面上被一再地缩小,好似是透过团扇窥见的远方。这个远方的楼阁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翻转到另一面吧,它是《孔子家语》中“与善人居”,“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芝兰之室”啊。这里的兰花相比于另一面的山与楼阁,相当于被放大了无数倍的庭园一角,它可供独立观看,却又成了握在掌心的大千世界里的微观理想。

[南宋]杨妹子(传) 百花图卷(局部) 24×324cm绢本设色 吉林博物院藏

[清]佚名 楼阁心兰蝶图团扇 直径25.8cm故宫博物院藏

[清]爱新觉罗·弘历 兰石图团扇 直径24.5cm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郑寒白

[宋]佚名 秋兰图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元]赵孟頫 兰竹石图 24.9×120.5cm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大德六年八月十八日,子昂作。钤印:赵氏子昂(朱)

[元]赵雍 著色兰竹图 74.6×46.4cm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仲穆。钤印:仲穆(朱)

[元]雪窗 兰图 32.9×36cm 纸本水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元]赵孟頫 竹石幽兰图 28×81.5cm 纸本水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款识:竹石幽兰。孟頫为善夫写。钤印:赵氏子昂(朱) 松雪斋(朱)

[元]赵孟頫 兰石图 44.6×33.5cm 绢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子昂为心德作。钤印:赵氏子昂(朱) 松雪斋图画印(朱)

[明]文徵明 兰竹图 47×23.3cm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风裾月珮紫霞绅,秀质亭亭似玉人。要使春风常在目,自和残墨与传神。徵明。钤印:文徵明印(白) 悟言室印(白)

[明]文徵明 兰竹图 62×31.2cm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清真寒谷秀,幽独野人心。结意青霞珮,传情绿绮琴。徵明。钤印:停云(白) 徵明印(白) 悟言室印(白) 徵明(白) 玉磬山房(白)

[明]文彭 兰花 65×31.2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月摇庭下珮,风递谷中香。三桥。钤印:文彭之印(朱) 文寿承氏(白)

[明]陈淳 花卉册(10开之一) 纸本水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款识:道复。钤印:道复(朱)

[明]陈淳 兰花图 纸本水墨 中国美术馆藏款识:亭亭自直立,不碍生丛棘。芳意透疏钟,征车为停息。钤印:复父氏(白) 白阳山人(白)

[明]杜大绶 幽兰图 110.3×30.8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万历乙卯春二月望日,杜大绶画并书。钤印:大绶之印(朱) 杜氏子纡(朱) 大绶之印(白) 子纡氏(白)

[明]马守真 兰竹石图 16.3×50.3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甲午中秋日写,湘兰马守真子。钤印:湘兰(朱) 守真玄玄子(白)

[明]徐渭 墨花九段卷(局部) 46.3×624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修蛇有尾频年坠,小凤为翎几日成。输与寒稍(梢)三十尺,春来只用一雷惊。钤印:漱仙(白)

[明]顾眉 兰石图 90.7×40.5cm 绫本水墨 吉林博物院藏款识:顾氏横波写。钤印:邻眉(白) 顾氏(朱)

[清]石涛 芳兰图 43×29.4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大千幽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大涤子济。钤印:于今为庶为清门(朱)

[清]朱耷 安晚册(22开选一) 31.8×27.9cm 纸本水墨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款识:个相如吃(花押)。钤印:八大山人(朱)

[清]朱耷 书画合装册(16开选一) 25×20cm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八大山人写。钤印:八大山人(朱)

[清]蒋廷锡 兰石图 59.2×42cm 绢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甲午秋九月重阳后二日,雨窗泼墨,仿梅华庵主笔意。灵山蒋廷锡。钤印:蒋廷锡印(白) 酉君(白)

[清]蒋廷锡 兰竹图 98.7×51cm 绢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壬寅九月十日,临松雪兰竹,请谨亭八兄教。蒋廷锡。钤印:蒋廷锡(朱) 青桐居士(朱)

[清]诸昇 兰花册(10开之一) 31.1×21.8cm 纸本水墨 旅顺博物馆藏钤印:曦庵(朱)

[清]诸昇 兰花册(10开之三) 31.1×21.8cm 纸本水墨 旅顺博物馆藏钤印:曦庵(朱)

[清]诸昇 兰花册(10开之二) 31.1×21.8cm 纸本水墨 旅顺博物馆藏钤印:曦庵(朱)

[清]诸昇 兰花册(10开之四) 31.1×21.8cm 纸本水墨 旅顺博物馆藏款识:壬戌清和写,诸升。钤印:曦庵(朱)

[清]汪士慎 兰竹石图 96.5×30.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巢林。钤印:士慎(朱) 晚春老人(白)

[清]金农 兰花图 130.5×37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红兰花叶皆妙,惜无香泽,今年夏月见于奉宸院卿江君鹤亭水南别墅,越夕,费胭脂少许,画此小幅,以寄鹤亭品外之赏。若宋徐黄诸贤却未曾画得也。荐举博学鸿词杭郡金农笔记,时年七十又五。钤印:金农印信(朱)

[清]郑燮 兰竹荆棘图 178×110.3cm 纸本水墨 常州市博物馆藏款识: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侣公大和上政,板桥郑燮。乾隆二十二年建子月。钤印:郑燮之印(白) 乾隆东封书画史(白) 直心道场(朱) 多结善缘(白)

[清]郑燮 兰花册(4开之一) 18.5×13.8cm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钤印:郑大(白)

[清]郑燮 兰花册(4开之三) 18.5×13.8cm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钤印:俗事(朱)

[清]郑燮 兰花册(4开之二) 18.5×13.8cm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钤印:郑燮之印(白)

[清]郑燮 兰花册(4开之四) 18.5×13.8cm 纸本水墨 安徽博物院藏钤印:板桥道人(白)

[清]郑燮 荆棘丛兰图 31.5×508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

[清]李方膺 九畹图 115×50cm 纸本水墨款识:玉露金风九畹殊,托根当户奈何如。国香谁惜凋零尽,珍重芳心不肯锄。辛未九月写于合肥之五柳轩。晴江李方膺。钤印:小窗夜雨(白) 江南布衣(朱) 井观(朱)

[清]罗聘 秋兰文石图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今年九日偏无菊,欲纫秋兰笑可拈。画毕自看还自悔,笔花端合让江淹。甲寅重阳后一日应丽堂先生属,两峰道人聘戏笔。钤印:罗(朱) 两峰书画(朱)

[清]罗聘 兰花图册(8开之一) 24.1×31.2cm 纸本水墨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花之寺僧(朱)

[清]罗聘 兰花图册(8开之二) 24.1×31.2cm 纸本水墨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和葱和蒜,去卖街头。两峰。钤印:人日生人(朱)

[清]罗聘 兰花图册(8开之三) 24.1×31.2cm 纸本水墨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非素心,即赤心;为名士,为忠臣。香风拂拂,千古为春。罗聘。钤印:人日生人(朱)

[清]罗聘 兰花图册(8开之四) 24.1×31.2cm 纸本水墨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雪窗笔意。罗聘。钤印:朱草诗林(朱)

[清]翟大坤 兰竹图 110×61.9cm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己丑春日拟文衡山笔意,云屏翟大坤。钤印:翟大坤(白) 子厚(朱)

猜你喜欢

款识钤印兰花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兰花
兰花鉴赏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
我爱你兰花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寂寞的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