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的机神庙与工匠精神

2017-06-23龚玉和

杭州 2017年6期
关键词:神庙养蚕工匠

杭州的机神庙与工匠精神

杭州向有工匠之城的说法,别的不说,城区旧有机神庙,历代香火鼎盛。

什么是“机神”,也就是工匠之神,机神庙是祀奉工匠先贤之所。别的城镇设立机神庙的地方不多,想一想,类似于财神庙、月老祠等,各处都有,惟有机神庙在杭州有三所。

机神庙在杭州历史悠久,市民崇尚机神,最早在东园巷(明初建造)。每逢春秋二季,老百姓用三牲五畜来祭祀,仪式隆重,非同小可。历代以来,杭嘉湖百姓种桑养蚕,种养殖业兴旺发达,使杭州丝绸业繁荣昌盛,也折射了城市发展脉络的异乎于众。杭人推崇工匠,并立庙祀奉,即机神庙。中河宝善桥的一组壁画“机神庙会绘图”,可见端倪。

在闸弄口有机神新村,其名因旧有“机神村”而来。清代,村里有机神庙,香火旺盛,丝业发达。撤村建居后,“机神新村”名称依旧保留了下来。

自古以来,杭州丝织作坊不计其数,众多百姓赖以生存。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神祗来佑护事业的兴旺,由此,杭人崇尚机神。古人的“机神”是轩辕黄帝,据载,江南养蚕织帛的生产方式源自黄帝之妻螺祖西陵氏,螺祖氏是教会乡民养蚕种桑之神。唐代宰相褚遂良是杭州人,他的后裔“得机杼之巧,归杭传里人”。《东畲杂记》有“杭州机杼甲天下”之句。

当时官营丝绸工场称织染局,在红门局(今闹市口)。《杭州府志》载:轩辕黄帝庙,即机神庙,建于清雍正年间,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因额圯,里人重加兴建。咸丰毁,同治重建。庙宇原为五开间三进,庙前有(大)荡,进庙门为戏台,两旁建有看台。正殿机神殿,中祀轩辕氏,左伯余,右褚载,后又祀西陵氏。”这些记载可看到,杭州机神庙规模宏大,历史悠久,非比寻常。

相传,轩辕氏(黄帝)太古之时,率众战胜了尤,有“蚕神”亲自把口吐丝奉献,以表祝贺。帝大悦,命人织成绢子,臣伯余(服装之神)把绢裁剪成衣。黄帝着绢衣为礼服,大宴宾客,四方来宾观之,大为惊叹。帝妻西陵氏嫘祖,又称累祖(蚕丝之神)找到天蚕,亲手养育,并教会百姓养蚕治丝之法。

自此,民间演绎了妇女采桑、养蚕、制丝、织绢,制成云裳般轻薄美丽的服装,久而久之,养蚕、缫丝成了村妇的专业。宋至道元年(995年),俚人就把褚载奉为丝织之神。在褚家堂(小庙巷之北小井巷后,并建成张御史巷(今新华路),建“通型庙”以祀。尤其是东园巷艮山门一带成为杭州丝绸机户集中之地,差不多每条巷都有机杼之声,比户相闻。零机户分散独行,势单力薄,因此,他们以祭祀行业祖师的机神庙作为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场所,并组织了丝绸业同业行会。

可以说,杭州机坊生产的绯绫、白编绫,纹绫等,品质优良,销售畅通,所织之柿蒂花纹的绫板出类拔萃,这些作坊多数集中在城东。机坊业大都父授予子,子授予孙,世代相传,沿袭成俗。因此,丝纺织业拥有众多手艺精湛的工匠,称“巧儿”,身价百倍,杭人引以为荣。

褚氏为后代丝织业者所推崇,在褚家堂(忠清巷)建通圣土地庙(即机神庙)祭祀他。最早的机神庙在东园巷,为明初建造。而忠清巷的机神庙则建于明朝中叶。当年艮山门还远在郊外,机坊主嫌进城不便,于是,就在艮山门外闸弄口另建了一个机神庙。为了区别几座机神庙,闸弄口机神庙称为“下机神庙”;东园巷的机神庙称“中机神庙”;忠清巷的机神庙称“上机神庙”。

机主将手艺、交易、机坊兴隆以及生计寄托在机神上。每逢春秋佳日,就用三牲五畜来进行祭祀,宣读祭文,三跪九叩,仪式隆重。机匠招收徒工多安排在机神庙,举行拜机神、拜师父仪式。由此,工匠在庙里聚餐、演戏敬神,极为热闹。机神庙有专人管理,供应茶水,成为一个工匠、机坊主、商客磋商技艺、洽谈生意的场所。

道光、光绪年间,机工利用机神庙聚会,推选行业首领,采用散伙、停工、聚众评理和阻运货物等与坊主交涉,诸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保障职业。今保存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光绪三十年(1904年)刻的清廷限制机坊工匠的禁令石碑可佐证(现存放碑林)。

下机神庙在闸弄口(原天杭小学址),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城时毁于兵火,太平军撤退后,又经同业集资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复,直到文革期间(1968年)再次被拆,今只留下一个地名。

纵览杭州手工业发展脉络、城市经济的开拓推进,与丝业息息相关,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坦言之,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城市之魂,如果把机神精神列为杭州的非遗项目之一,应当不会让人意外。

猜你喜欢

神庙养蚕工匠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90后大工匠
养蚕不易
雅典卫城:希腊文明的象征
工匠神形
嫘祖养蚕的故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工匠赞
养蚕记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