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有新意的正能量报道才能“赚人气”

2017-06-22徐明卉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平顶山专刊新意

□徐明卉

(平顶山晚报,河南平顶山467000)

自媒体时代,有新意的正能量报道才能“赚人气”

□徐明卉

(平顶山晚报,河南平顶山467000)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兴传媒的发展,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发言人”。很多时候,发言人还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几乎不存在“违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很容易失去辨别分析的能力及耐心,甚至会影响公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自媒体时代,更需要正能量的报道,需要有温度、有思想、鲜活动人的正能量报道,以净化社会,提升心灵。

其实,我们的报道不缺正能量。周末,有爱心市民去看望孤残儿童;节日,有志愿者去慰问孤寡老人;孩子生病了,有爱心组织去医院捐款;家中失火了,有街道干部去送温暖……这样的报道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见到,可因为事件高度雷同,写作手法千篇一律,这样的新闻已经无法肩负传播正能量的职责,基本上已经沦为新闻中的“鸡肋”。这就对媒体处理正能量报道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选准角度切入点有新意

2015年6月8日《平顶山晚报》刊发一则报道《网上看到有人摔伤俩小伙儿立即前往帮忙》,引起良好社会反响。原来,一名男青年凌晨时分骑电动车摔倒在鲁山县城街头,满脸是血。有路人看到这一幕后拍下照片发到了QQ空间里,恰巧被正在网吧上网的21岁青年马鑫看到,于是他约上好友一起前往查看。直到把伤者送到医院并且等来伤者的朋友,两名青年才离开。

看似一起普通的救人事件,却蕴含了极大的正能量。首先,在“扶”还是“不扶”的矛盾充斥人们的道德观时,两名青年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扶。其次,他们并不是路过直观看到伤者,而是从网络上间接看到,并且双方存在一定距离,却仍然主动赶去帮忙,可见两位青年心中有大爱,否则就会轻易放弃救人行动。

后来,有人转载这篇报道到百度鲁山吧,不少网友看到后点赞,还有网友感叹说:“这才是真正值得顶的帖子!”这篇报道获得了2015年度赵超构新闻一等奖。

这篇报道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一次救人事件,关键在于紧紧抓住了“网上看到”这一紧跟时代的特点,有新意,成功传播了正能量。

敏感捕捉题材角度有新意

2016年12月13日,《平顶山晚报》刊发报道《物业人员受伤住院业主自发捐款3000余元》。捐款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读者早已见怪不怪,但这篇报道的特别之处在于捐款者和受捐者的身份:一方是物业人员,一方是小区业主。一般情况下,双方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并无太多交集。并且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往往是,因物业费、停车费、垃圾清理、小区环境维护等种种问题,往往双方关系僵化,甚至矛盾重重。但这篇报道中的小区业主竟然自发给受伤的物业工作人员捐款,可见他们相处得多么融洽和谐。

在铺天盖地的业主投诉物业公司的报道中,这份正能量恰如一股清流,让人们感到温暖,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思考。

重视细节人物语言有新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的重要批示中指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那么,易于理解的语言是怎样一种语言?笔者以为,应该是让读者“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让读者爱听、乐听、想听、中听,听起来入耳入脑、入神入心。

2016年12月23日,《平顶山晚报》上有一则报道,鹰城90后消防员从火海中救出一位几乎昏迷的收废品老人。老人醒来后说,他终身难忘自己脑海里那虽然模糊却难以忘记的感人一幕:“浓烟滚滚中,消防员取下呼吸器给我戴上。”就这一句,就足以体现危急时刻,年轻消防员战士的忘我精神,无愧于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称号,正能量十足。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老人十分健谈。在回忆戴上呼吸器的那一刻,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说,几近窒息的他猛吸了一口氧气,感觉“这口气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多么生动的语言!尤其从一位收废品的老人口中说出来,让人顿感老人的风趣幽默,甚至还有一股淡淡的文艺范儿,就连整篇报道都跟着有趣起来,大大提高了可读性,也有助于正能量的传播。

长期以来,不少媒体养成了习惯性写作的毛病,老人总是“热泪盈眶”,孩子总是“笑容灿烂”;做好事者无一例外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被救助者商量好了似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读者看多了,看够了,要么看不下去,要么看了也不走心。如果都是这样的高度类似的句子,如何打动人心?

所以,新时代下,要求我们的新闻写作一定要深度挖掘,多给人物说话的机会,多角度聆听人物的心声,敏感捕捉最具特点的语言。有人说:“老百姓的语言才是最高的新闻美学。”笔者十分认同,因为鲜活的语言永远蕴藏在鲜活的生活中,等待我们去深挖掘、细捕捉。

用心策划组稿也要有新意

新闻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好的策划实施后,一组深度稿件连续多日与读者见面,会引起深远的影响。

2017年春节过后,《平顶山晚报》推出一组“酉鸡记——鹰城鸡年印象”策划报道。2月8日当天六篇鸡年报道“横空出世”,梳理了平顶山建市以来走过的六次鸡年历程,带领市民走进时光隧道,感受这座城市的成长,大气磅礴,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有读者反馈说“看后流泪了”。

《平顶山晚报》还有两个品牌策划值得一提,一是每年夏季进行的“爱心成就大学梦”,二是每年冬季的“温暖订制”,都是策划成功的典范。“爱心成就大学梦”已连续实施11年,成千上万名家庭困难的优秀学子得到资助,完成大学梦。“温暖订制”在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与需要救助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一床床温暖的被褥送给孤寡老人、残疾人,把一册册精美的图书及文具送给贫困留守儿童。

我们的时代不乏饱含正能量的好故事、新故事,如何把它们讲好才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摸索的。新时代不但要求媒体人善于发现、思索,还要有构筑、讲述故事的能力。

(编辑:高秉喜)

《雄安专刊》面世引发强烈反响

由河北保定日报社主办、《莲池周刊》承办的《雄安专刊》第一期出版于4月13日发行。作为国内首本专注于雄安新区新闻报道的期刊,《雄安专刊》得到了河北保定市委的高度重视,一经面世,就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关注。

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专刊》是反映雄安新区建设历程、传播雄安精神风貌、具有时代记录者使命的载体,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雄安新区提供一个全面详实的平台。

与网络媒体相比,《雄安专刊》有着内容整体和纵深上的优势,全方位呈现了雄安新区的深度背景,能让读者在头脑中建立起整体的“雄安”印象。《雄安专刊》将视点对准普通人,反映雄安人在这一“千年大计”来临时的激动心情和美好期待,内容鲜活丰满;对雄安新区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梳理,让读者对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内容丰富,全方位立体展现雄安新区,满足了本地读者和外地读者的各种认知需求,体现了《莲池周刊》专业的报道能力。作为国内首本专注于雄安新区新闻报道的期刊,很有收藏价值。《雄安专刊》全面展示新区魅力,版面新颖厚重,清新大气,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出版的首期《雄安专刊》封面

雄安新区的成立,对保定市来说是崭新的机遇和空前的发展契机。目前,保定市企业在雄县、安新、容城都有店面,需要进一步拓展新区市场,希望能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区资讯,更好地服务雄安新区。《雄安专刊》一经面世,立刻受到市民的关注,盛赞首期《雄安专刊》的同时,不少读者也期待着刊物的后续刊发。据悉,《雄安专刊》每周一期,周四发行,以“品位、深度、权威,主渠道、全方位、多视角”为办刊理念。(图片、文字提供:保定日报社)

猜你喜欢

平顶山专刊新意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基于低碳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平顶山诗群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必具独特新意方为真诗
新意
专刊
专刊
亚运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