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从两篇获奖稿件的采写谈起

2017-06-22符文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白油楚雄新闻奖

□符文华

(楚雄日报社,云南楚雄675000)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从两篇获奖稿件的采写谈起

□符文华

(楚雄日报社,云南楚雄675000)

笔者在云南楚雄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写了不少稿件,也获过许多奖,但有两篇文章的采写过程一直令人难忘。这便是《五十九名农家女飞往毛里求斯务工》和《白油地学生20年不识书杂费》两篇消息。多年过去了,其采写过程仍历历在目,感触很深,给了笔者唱好“识金”“抢金”“掘金”三部曲,写出好新闻的一些启示。

贵在发现贵在求真

笔者采写的《白油地学生20年不识书杂费》,刊发于2001年12月5日《楚雄日报》一版头条位置,其先后获得2001年度楚雄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2001年度云南报业新闻奖二等奖。

2000年11月,笔者参加采访报道云南楚雄州领导干部学习“七一”讲话和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楚雄州教育局的段福君同志在第四期培训班学员发言中,讲了“大姚县昙华乡白油地小学,通过开展勤工俭学,仅靠三棵核桃树,使这里的学生多年不用交书杂费”的一句话,笔者当时听了为之一震,甚至内心有些激动地想问个清楚。散会后,正下着雨,笔者急切地赶到他的宿舍找到段福君。可他说,他是到昙华乡调研时听说的,他也没到过白油地小学,具体情况要笔者自己再深入采访。由于每天都有采访任务,加之白油地小学地处偏远山区,直至培训班结束后,笔者才着手采写此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确保真实,笔者三番五次地电话采访昙华校区领导和昙华乡菜西拉村委会主任。由于笔者没到实地采访,稿件写成后,便一直放着,担心情况不清、事实不真造成失实。在一次与村主任电话联系中,得知村干部中有一位是白油地村的后,笔者又与这位村干部核实,进一步证明了白油地小学靠三棵核桃树,20年不用学生交纳书杂费的事实。

笔者把630字的消息稿交给《楚雄日报周末版》编辑,想参加周末版头条新闻大赛。不想,报社总编辑在审看《楚雄日报周末版》报样时,要求把此稿撤下,放在《楚雄日报》一版发头条。总编辑在询问了笔者的采写情况后,要求再作进一步核实,确保事实真实可靠,决不允许出现假新闻。当天,笔者分别把稿件在电话中读给校区领导和村主任听,他们都说,这是事实,一点不假,要有人不信可以来调查。笔者把核实的情况向报社总编辑汇报后才将稿件交给了日报一版编辑。为使稿件刊发后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和指导作用,报社要闻部主任杨凡在精编细改的同时,还撰写了短评,升华了《白油地学生20年不识书杂费》一稿的主题。

此稿也给了笔者一些启发: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有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对于职业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感觉至关重要。感觉麻木便熟视无睹,感觉迟钝便失之交臂,感觉一般便难以冲动。记者的感觉,就是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当时,如果在段福君同志的长篇发言中,他的那一句话没有引起笔者的兴奋,那么也就没有要写这篇消息的可能。我们常说以小见大,以小事件反映大主题,但这些“小”,没有人告诉你它蕴含着深刻的主题,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一般意识不到这一点。要把小事抓出来,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会抓,从与别人谈话中或从会议中发现它。如,获得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鲜花不知送给谁》,就是记者从人人目睹的热闹场面中,发现有价值的细节而获奖的。许多老新闻工作者一再告诫我们,“发现是新闻写作成功的关键”、“从抓新闻学起”、“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也正是这个道理。当一条被称为“新闻线索”的东西出现时,自己的心灵总有一种为之一动的感受,也许一时间并不清楚为什么所动,我们在以后的采访中,就要尽可能地找出这种最触动的感受来。随着这种兴奋,这种感触写出的稿件总是流畅自如,即便是消息也富有激情,打动你、打动编辑、打动读者。当然,《白油地学生20年不识书杂费》一稿也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深入实地采访,使消息的主体部分不够丰满;二是稿件若能在春季或秋季学期开学时刊发,宣传的价值也许更高。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从时度效着力,要体现时度效要求。

高看一眼深挖一层

还记得当初楚雄日报社老总打电话告诉笔者,笔者采写的消息《五十九名农家女飞往毛里求斯务工》,获得云南新闻奖一等奖了!可笔者的第一感觉是“不可能”。电话那头,老总如自己获奖一样的欢喜打消了我的怀疑。

《五十九名农家女飞往毛里求斯务工》在获2004年度楚雄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第七届云南报业新闻奖二等奖之后,又荣获2004年度云南新闻奖一等奖。细想下来,这篇消息之所以获奖,主要是因为抓住了新闻事实的特点,高看一眼、深挖一层,提高了稿件的“含金量”。

国际劳务输出,已是老题材了,要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并非易事。在农家女出国务工当天的欢送会上,楚雄州里和部门领导都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若按常规,笔者轻车熟路地写篇“强调”、“希望”、“要求”之类的会议报道也无可厚非。但当笔者得知这59名出国务工人员全都是年轻的彝族农家女孩时,便打消了写会议报道的想法,决定抓住全是农家女孩出国务工这一“新闻眼”,在农家女转变思想观念,勇于跨出家门、跨出山门、跨出国门,飘洋过海务工上挖掘新闻价值,在提升稿件的“含金量”上着力。会议进行中,笔者抓紧时间,先后相约了五六人到会场外采访,他们中有即将出国务工的农家女,也有前来送行的父母、哥嫂。

新闻讲求真实、讲求时效。采访归来,笔者及时浏览了采访记录,紧扣思想观念、就业观念转变这一主题开始写稿。同时,在写作手法上,按照“不陈述,要表现”的要求,借用通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59名彝族农家女孩大胆走出家门,高高兴兴飞赴异国他乡的描写,通过母女两代人分别前的对话,折射出女人只能围着锅边转、袅袅炊烟伴青春的陈旧观念被彻底打破,使稿件超越了农家女外出打工挣钱的表层意义,提升了稿件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稿件虽是消息,但有概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话,清爽自然,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云南新闻奖评选中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顺利通过初评、复评、定评和票决。

此稿能获云南新闻奖一等奖,出乎笔者的意料,但这意料之外又存在着必然。正如《云南报业》(2005年第7期)对此稿的点评所说:“《五十九名农家女飞往毛里求斯务工》报道了在对外开放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彝家女打破‘男人外出闯世界,女人围着锅边转”的传统禁锢,不仅走出山门而且走出国门的新鲜事,在云南扩大对外开放的报道中具有新意。”

老的新闻题材还有没有挖掘的价值?“老树”还能不能开出“新花”?此稿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题材老并不意味着就成“废料”,只要能从老题材中发现新启示、选好新角度、提炼出新主题,老题材照样能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同时,此稿也给笔者这样一个启示,许多富含“真金”的新闻并不是存在于表面,而是深藏其中,只有具备了洞察力和新闻敏感性,才会将其从中挖掘出来。一句话,高看一眼,深挖一层。

(编辑:古缘)

猜你喜欢

白油楚雄新闻奖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名家与楚雄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行业竞争激烈,高档白油市场备受关注
优质5号工业白油的生产工艺技术
2019年国内白油下游消费结构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