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发展

2017-06-21李艳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

李艳

【摘 要】本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支撑、产学合作等方面的融入,阐述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结合,强调在注重区域化和特色化要求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培养相关创意人才,构建学科新格局。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数字文化;专业;发展

中圖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22-01

数字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型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结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核心要素是创意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传统专业如何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成为重要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传统专业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对其培养方案修订时应紧密联系数字文化产业这一关键要素。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主导力量,数字文化产业也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对传统文化产业体系进行改造。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也应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定位,对相关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进行重新调整。未来数字文化产业的中心将在移动互联网。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先进文化互联网传播吸引力。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民族品牌。对于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专业,应与当今的数字文化产业建设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时,充分加入相关课程,如多媒体应用系统与制作基础、中外优秀作品赏析等视听语言类、传统文化类、文学素养类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对于课程教学大纲的编排,也需要充分考虑到与数字文化产业建设相关,强调原创性与民族文化,立足应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应充分考虑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将数字文化产业的基本目标融入到教学指导思想之中。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应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上,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提升充实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二是平台支撑,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在交流互动中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三是产学合作,通过全方位、多模式、多途径的紧密合作创造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附加值。

确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平台课程出现,汉语言文学传统的理论知识实现网络共享,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大中文论坛”、“国学网”、“汉典网”、“汉字字源网”、“中国语言文字网”、“四部丛刊电子版”、“四库全书电子版”等丰富网络资源共享。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应把握此机遇,利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快捷、丰富、可重组的优势,推动互联网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融合,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学科优势。

注重平台支撑。作为文化产业建设的表现形式,社团、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与应用性。这种平台建设,注重文理交融,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专业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以就此指导学生在实践平台展开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参与社团建设、相关学科竞赛组建、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与实施,增加交流度,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为融合。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

产学合作办学。产学脱节是当今高校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通过与企业、行业、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合作,达到“宽口径、广就业”的效果。如2012年以来,湘南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实施改革,实现了与企业、行业、培训基地合作,进行了颇具成效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产学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或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完成的专业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达到了多元性、多样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数字文化产业本身具有信息化的特性,应继续推动产学一体,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数字文化产业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对传统产业体系进行改造,具有更新速度快、娱乐性强、内容与平台融合度高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积极融合,注重区域化和特色化的要求,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培养相关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构建学科新格局。

作者简介:

李 艳(1978-),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长春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