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分析

2017-06-21张爱王文涛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张爱 王文涛

【摘 要】新媒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生活模式,不仅为大众传媒等行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了新的模式,新媒体交流平台将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手段。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18-0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纵深化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给高校的师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利用新媒体平台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成为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网民数量将达到7.7亿,居世界第一,其中大学生已经成为利用新媒体的主力军之一。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认可及应用,新媒体正日益成为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網络生活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微博、微信、QQ等网络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模式,对其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大学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上尚不成熟,对信息的筛选和识别能力有限,也容易受到各种消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成为虚假、不实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如何顺应网络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正视网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变化,让新媒体充分发挥其特有传播功能,是时代摆在我们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挑战。

二、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新媒体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高校也做了越来越多的努力,虽然效果初现,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需要增强运用新媒体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新媒体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手机控”、“微信控”的学生越来越多,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反倒出现问题等。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人人都能第一时间接收信息,学生已经从过去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其信息获取速度有可能超越课堂教师。因此,高校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学习和研究新媒体,借助新媒体进行学术管理,用好新媒体平台这一舆论高地。

其次,需要增强运用新媒体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目前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滞后的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和超强的传播性,舆论导向管理难度大,许多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展开思政教育中比较保守,以至于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增强工作的灵活性和灵敏度,提高新媒体交流的互动性和反馈度,及时更新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便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对新媒体的认知,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加强自身的网络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主动走进学生群体。另外,还要主动加强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新的宣传和组织途径,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健康地融入网络社会,真正做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其次,要增强大学生信息素养,鼓励学生合理应用新媒体平台。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真正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在此基础上,要在日常思政教育中保持开放心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轻松活泼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当中去。

再次,多措并举,形成新媒体平台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聚合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媒体资源,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家长推送就业、收费、放假、安全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同家长的及时沟通和预警,形成家校联合的合力,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另一方面,在抢占新媒体舆论高地的同时,也要继续坚守传统阵地,形成线上线下的育人合力。例如,在活动现场增进微博墙、人人墙互动。同时,要健全校园内新媒体的监管体系,尽可能实现实名制注册,增强信息传播的责任制,形成校内全员育人的合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作者简介:

张 爱(1989-),女,硕士,汉族,湖北荆州人,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文涛(1990-),男,硕士,汉族,河南郑州人,现任职于华中农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