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概论教学中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2017-06-21向一优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开放参与互动

向一优

【摘 要】艺术概论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理应受到相当的重视,然而由于其抽象性、开放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而极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情境体验式教学以其教学情境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开放性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它需要以思维情境将课堂实际教学情境、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数字媒介情境、现实生活情境统合起来,让学生进入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多维的艺术概论学习情境之中。

【关键词】艺术概论;情境体验式教学;思维情境;开放;参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84-02

“艺术概论”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艺术学理论的入门级课程。一方面,时代和学科都需要培养不仅有高超艺术创作技能,而且具有宽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也需要由技进道、道技合一,由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透过艺术现象体悟其背后深刻的艺术和哲理意蕴,从而在分析评价各种艺术现象中从更加高远和精细的视野洞悉其背后的深刻意味,进而创作出时代需要的能够真正慰藉人心的优秀艺术作品。[1]

然而,作为所有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艺术概论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超学科性,而这也成为文化基础普遍薄弱的艺术类学生的巨大障碍。艺术概论的理论性使形象思维突出而抽象理论思维偏弱的艺术专业学生望而生畏,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摆脱死记硬背理论的条条框框的窠臼,记住这些理论难度颇大,而即使记住了这些理论,这样记住的理论仿佛恰好证明了它们就是脱离实践的,这样的理论反倒成为学生学习的包袱,很难与其艺术实践融合,就更难达到所谓打通各门艺术壁垒进而透析艺术普遍规律的目的。解决这一难题涉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在此,笔者仅就情境体验式教学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与艺术概论课程的相融性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 Brown,Collin,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2]有别于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这种情境式教学在人文艺术教育中的运用是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中,在其整体生命感知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敏锐感知力、丰富想象力、深刻理解力和自由创造力的人,培养具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精细化的现代,人们面临被工具化、被横流物欲所淹没的危险,而艺术教育要起到抗拒工具理性和物欲冲击对人的异化进而恢复人的自由本质的作用,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个只会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的工具化的人的层面。

然而,艺术同样被分为众多门类,艺术类学生同样只能专攻一门艺术,艺术学理论旨在打通艺术门类壁垒,透视众多艺术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正是要引领学生由技进道进而达到道技合一的境界。

艺术概论课程合理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有助于为学生打开一扇进入这样的审美自由境界的窗口。所谓情境,“情”既关联人的情趣、意志、感知等主观因素,亦关联情况、情景等客观因素,总体上来说是人从主观方面观照客观方面所触发的情志、意趣;真情源于实感,“境”就是触发主体产生情志、意趣的空间、范围,但真情源于实感,“境”却不限于物理意义的实境,这在艺术概论课程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时尤为需要引起注意,因为艺术概论作为理论课本来就要求培養学生透析艺术现象的理性思维,这就需要艺术概论课程在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时综合运用思维情境。

总之,情境体验式教学力图建构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体验的场域,在此场域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以或实或虚的“境”触发学生真实的情志、意趣,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各种艺术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情境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力图让师生共同去体会艺术规律是如何活生生地在其境域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去记住一句无关痛痒的正确的定理,以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对纷繁的艺术现象产生一种困惑进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也更为重要。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情境教学较为强调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而艺术概论以其所关涉的艺术的形象性和理论的抽象性的特点,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由此需要以思维情境将课堂实际教学情境、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数字媒介情境、现实生活情境统合起来,让学生进入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多维的艺术概论学习情境之中。

综合的艺术概论教学情境需要由思维情境统合课堂实际教学情境、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数字媒介情境以及现实生活情境而成。思维情境主要由语言文字的问题等构成。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的当下,声像符号兴盛,所谓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理论课教学面临巨大压力,“数字媒介时代所具有的信息生产的自由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3],对于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情境的开放性、互动性具有巨大的补充作用。但是在爆炸式的海量碎片化信息浪潮下,年轻人快速点击刷屏,往往在那些最能吸引眼球的图片、视频信息上稍作停留继而快速略过,如此很难进行持续深入的理性思考,并且数字媒介环境中的互动不同于现实原生环境中的互动,很可能是二度三度甚至N度加工后的环境的互动,学生在此互动中很难有效切合学习实际进行交流学习。由此,课堂实际教学情境就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课堂实际教学情境是师生在场的、原生的、即时的互动环境,而这种情境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所生发的艺术的可感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在数字媒介铺天盖地的包裹中,我们的眼睛更多地关注于各种屏幕之上,近在眼前的人生事项我们视而不见,而声像制造的虚拟影像却好像近在咫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现实生活情境的作用,应尽可能地鼓励甚或带领学生走进剧场、走进展厅、走进艺术现象生发的现实生活情境之中。而如此种种情境的统合均需要思维情境的统摄方能较好实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

比如以彭吉象版《艺术学概论》教材的体例为例,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放在开篇第一章,这也是学习艺术概论必然遇到的一个首要的、核心的然而也是极其艰深的问题,如果一开始给学生体系性地灌输关于艺术本质的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以及艺术生产理论等,学生会一头雾水,而主要侧重于艺术创作实践的学生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我画好画唱好歌跳好舞就可以了,我为啥要去学习这些莫名其妙的理论啊?此时,我们不妨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今中外经典艺术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建构一个多媒体图文声像情境,先让他们进入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的情境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把那些令人看不懂搞不明白的后现代艺术现象展示给他们看,然后用一系列问题所构筑的思维情境将这些图文声像情境串联起来,引起他们的思考,比如问他们这些都是艺术吗?如果是,那么这么多不同门类,甚至同一艺术门类但却在不同时代地区显示出巨大差异的艺术现象,为什么都被称为艺术呢?而这就涉及艺术的本质问题。如果学生对某些艺术现象疑惑甚至不认可,那么你们又凭什么否定它们是艺术呢?如果任何人都打着前卫艺术的旗号涂涂画画唱唱跳跳甚至干一些很黄很暴力的事情,美其名曰行为艺术,那在座的各位专业艺术院校的同学花费数年精力勤学苦练,将来如以艺术谋生又将立足何处呢?而这正是我们要对艺术的本质进行追问所必须面临的切身的、现实的问题。然后我们再结合教材介绍历史上几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当然如此众多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回答,即使我们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也不能终止对这类问题的讨论,而我们这样做主要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去思考这些问题。而借助数字媒介情境的开放性可以更好地拓展并支撑这种宏阔的思考,因为数字媒介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更习惯于在电脑、手机等各种移动客户端上进行阅读,同样的东西放在书本上一拿来他们就头痛,但放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以图文声像的综合信息形式传播他们却乐于接受,为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介情境,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通过中国知网、维普、超星等数字资源进行检索,可以和学生建立微信群学习小组,在微信群里向大家推介关于艺术学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就大家接触到的各种有趣的艺术现象的图文声像资料并进行讨论。由于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敏锐性以及他们对电脑、手机等各种信息设备的熟稔,他们往往能够接触到一些更新的藝术现象,加之艺术概论课老师也不可能具备多种艺术创作技能,而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术业有专攻却往往能找到一些更有价值的材料,在此交流互动中不仅促发了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同时也有利于真正的教学相长。同时也很好地将课堂实际教学情境拓展到更加广阔而又贴近学生的数字媒介情境之中。此外为拉近艺术学理论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应尽可能鼓励甚或带领学生走进剧场、走进展厅、走向艺术现象生发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艺术现象背后的规律。

总之,在艺术概论教学中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需要以思维情境统摄其他诸情境以保持其整体性和思维的连贯性,以多媒体构筑的图文声像情境突出其可感知性,以数字媒介情境激发其互动性和开放性,以课堂实际教学情境注重其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力图达到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简圣宇.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理念转换——从培养艺术学院学生评论写作能力谈起[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124-126.

[2]Brown.J.S,Collin.A & Duguid.Situated Con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9,18(1),32-34.

[3]杜晓杰.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改革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0-52.

猜你喜欢

开放参与互动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