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片《血战钢锯岭》的成功对中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启示

2017-06-21郝天石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启示

【摘 要】2016年上映的美澳合拍影片《血战钢锯岭》在中国内地掀起了军事战争题材电影新的观影高潮,虚心学习《血战钢锯岭》以及近年国外其他军事战争题材影片的长处,结合我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实际,改变泛娱乐化、同质化等不良现象,把深入体验军旅生活和改编军旅文学作品结合起来,提高作品质量,提升艺术水准。

【关键词】《血战钢锯岭》;军事战争题材;电影创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91-02

一、《血战钢锯岭》的创新之处与欠缺之处

2016年上映的美澳合拍影片《血战钢锯岭》,无论是从票房表现还是从观众和业界的评价来看,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口碑电影。再现二战史上最惨烈的冲绳战役,是一个沉重的主题,没有任何喜剧因素。该片没有突出“二战”战场,同时导演也没有渲染由战争带来的仇恨,缺少这些史诗电影的外在特征并没有剥夺《血战钢锯岭》的魅力,影片依靠流畅的剪辑来呈现战争的客观真实,呈现士兵牺牲的感伤,留给观众的是久久挥之不去的沉重。该片没有停留在讴歌个人英雄主义上,主人公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一种信仰,恰恰是这种信仰背后的真实故事与巨大心理能量,使得影片深入人心。

《血战钢锯岭》是在好莱坞电影产业和观众观影取向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推出的作品,电影产业的规则发生了改变,“二战”题材已经不受片商青睐,现在受欢迎的电影大都改编自热门IP,似乎只有顺应这种创作趋势,创作者才有机会得到雄厚的预算。但该片编导恰恰没有顺从电影市场的一般性规律,而是选择拍摄冷门题材。该片预算只有4000万美元左右,却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益和受众反响。

影片在结构上有些类似库布里克执导的影片《全金属外壳》,前一部分除了世俗生活外,还充斥着操练新兵的“重口味”情节;后一部分就是血腥无比、残肢断臂乱飞的战场。《血战钢锯岭》前后两个部分影像风格差异极大,使得观众在刚开始观看时感觉有点乏味,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在影片后半部分会遭遇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本片也存在些许欠缺之处。首先是影片在营销推广上有些过力。从某种意义上看,该片是一部用战争“外衣”包裹的讲述信仰力量的冒险类影片,也是一部正面宣扬战争英雄事迹的传记类影片。片方宣称呈现的是真实故事,但电影终归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艺术化的现实,不是生活的现实。违背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时代背景、国情等)进行过度乃至虚假夸大宣扬,在中国电影的创作和营销活动中也同样存在。

其次,影片在故事的设计编排上也有瑕疵。主人公是如何形成“反体制”的信念,“体制”又是如何接纳他这种异类?这样反套路的编剧思维很新颖,却给叙事带来了一些麻烦。《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从一般性矛盾冲突逐渐过渡到残忍的冲绳血战,他总能绝处逢生,太过巧合的避重就轻和过度渲染,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影片阐释的力度,轻盈的调式还是没有脱离剧情娱乐片的范围。

尽管《血战钢锯岭》存在上述缺陷,但和《湄公河行动》等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国产军事战争题材影片相比,还是胜出一筹。影片《湄公河行动》同样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同样的激烈枪战场面,孤胆英雄舍生忘死,不惜一切代价只是为了惩罚、审判罪犯,很好地诠释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实际情况是,爱好和平的无辜中国受害者和正义的中国武装力量的银幕形象被曲解,产生了反面效果。影片《铁道飞虎》赤裸裸地将战争游戏化、戏剧化,飞虎队成员的“神勇”和日本侵略者的蠢笨,让人想起了前些年风靡一时的“抗日神剧”。

现今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应该在创作优秀影片上投入更多精力和财力,不应该还陷在“吸金、操控炒作票房”的怪圈里止步不前。近年国产战争题材影片虽然一直保持很高的产量,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并且遇到了与好莱坞相似的“娱乐至上”的市场困境,我们缺少敢于突破现状的创作勇气,对市场风向的盲目追逐使电影创作成为了市场的“奴隶”。

军事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部分创作者,其创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各种突破艺术创作底线的行为层出不穷,导致中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水准距离世界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想要提升我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艺术品质和综合竞争力,还须虚心、认真地对外学习借鉴。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之所以要将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军事题材和战争题材是国产电影重要的类型和素材来源,特别是“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提出,说明“抗战”题材不再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简单的题材类型,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艺术手段,正确表现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历史,我们要在影片中正确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中国精神,正确体现国家意志,因此需要深入分析《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是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实现核心价值观和主旨的传达,又是如何巧妙地在电影娱乐化风潮大行其道的条件下,重塑战争英雄主题电影的新地位、新形象。

二、影片《血战钢锯岭》值得国产军事战争题材电影借鉴之处

(一)运用镜头技巧传达主旨立意。《血战钢锯岭》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传统英雄主义战争电影的回归,它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大量的镜头用于对战场的正面刻画,电影开篇的杀戮场景作为倒叙的开篇,慢镜头加上平行移动,为我们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立意,即“战争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间地狱,充满杀戮和死亡,身在其中的每个生命似乎都在劫难逃。”影片用近景镜头、固定镜头让观众与初登战场的士兵们同属一个客观视角,目睹同样惨烈的战場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对于战场上惨烈气氛的烘托,不是单纯用爆炸和鲜血去表现,而是完美地把影片想要表达的信仰主题渗透到镜头中;影片中段再次呈现出血腥杀戮的场景,只是变得更加冗长繁复,更多尸横遍野的悲惨画面为观众勾勒出战场上最黑暗的一面。影片最后,男主角手握《圣经》奄奄一息地躺在担架上,担架在空中索道上飘荡,富于仪式感并且仰视的镜头角度,使影片结尾笼罩在庄严的气氛中。

(二)完整、递进式的叙事脉络交代了主人公的传奇历程,从而提升故事的可信度。从原始价值角度看,战场是男性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战争片的传统焦点都是男人们刚性的爆发,或者是男性军人团队之间的对决。《血战钢锯岭》反其道而行之,把因宗教信仰而不拿枪、不杀人、充满神性的救护兵戴斯蒙德·多斯置于战场中心,讲述他如何用一己之力以不拋弃、不放弃的精神,从血肉横飞的战场中救出几十名伤兵的英雄事迹。男主角优秀的体力和智力、对于武器和战争与众不同的态度,以及念念不忘的那本夹有爱人照片的袖珍《圣经》,成为了他特立独行的符号。男主角变成了一个特别的存在,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存在,甚至成为了冷酷战场上唯一的暖流和众人的希望。

导演用相当大的表述空间和充裕的表述时间去控制情节的发展,叙述男主角的成长经历。因为观众和编导都对男主角异于常人的行为充满怀疑和不解。他坚持不碰武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何以有那么强烈的信仰根基?这些都是观众有必要了解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暗含在故事情节中,只有通过生动表述才能让观众理解并且愿意相信,才能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通过表述,实现了个人精神信仰、情感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完美结合,编导带领观众和男主角所在的部队一起出生入死,编导、观众和剧中人都从对男主角的怀疑不解上升为崇拜与赞美。

(三)表现容易被忽略的弱者和有突出特征的个体。救护兵,只是战场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兵种而已,经常被忽略、轻视,但本片就以一名救护兵的英雄成长轨迹作为视角,呈现宏大的二战历史场面。说明当代的英雄主义电影创作不仅要塑造那些做出壮举的人,更应将一些不起眼的却拥有英雄事迹的人物演绎成令人敬仰的英雄。

(四)以特殊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和力量作为主旨传达的最终落脚点。优秀的影片应该引发观众思考,表现人性的光辉和力量,该片应该算作这类作品。影片在歌颂崇高信仰的主题下,兼顾了战争片应有的视觉要素,大场面和小空间叠加,人物性格与情感戏得到了充分表达。《血战钢锯岭》凸显的并不是战争的血腥残忍以及国家至上,也没有使战争落入虚无主义的阴影,而是体现出信念伦理,更重要的是以客观的态度处理“战争与和平”。在单独个体的信仰中竟然可以产生奇迹,肉体在战争中受苦受伤,和平主义者的精神却可以带来拯救、治疗和安慰。影片从深层次也映射出一个社会需要勇敢刚健的行动者,同时也需要慈悲为怀的和平主义者,两者必然有信念上的冲突,但实际合作起来却是刚柔并济。

像对待爱情一样坚守信仰,像坚守信仰一样对待爱情。一部电影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思考空间,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导演和编剧的成功。

(五)准确把握当代观众的观影心理和观影兴趣点。面对当代主流观众的观影心理和观影兴趣点,该片导演和编剧并未一味考虑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采用更加柔和的手法加以适应。当代观众不需要那么多沉重的灵魂拷问,只盼望简单的奇迹,大家不愿承受理想化人物身上的巨大压力,都喜欢理想化的英雄形象能带点“无厘头”的情绪色彩。该片将导演、编剧等专业人士的电影美学追求与满足商业需要、满足观众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血战钢锯岭》采取的这些举措拉近了战场英雄形象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该片获得业界和观众的一致认可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近年鲜有这样较为写实的军事战争或战争英雄主题的电影,影迷和绝大多数男性观众会期待有新的、优秀的军事战争题材电影出现,该片恰恰弥补了市场空缺,说明电影类型的潮流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导演、编剧、制片人、演职人员和出品人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电影艺术中各种方法、技巧、表现手法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以及紧扣观众观影心理和观影兴趣点等诸多因素合力产生的结果。因此应虚心学习借鉴《血战钢锯岭》以及近年国外其他军事战争题材影片的长处,结合我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实际,改变泛娱乐化、同质化等不良现象,传播中国梦和中国故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把深入体验军旅生活和改编军旅文学作品结合起来,提高作品质量,提升艺术水准,力争多出佳作。

作者简介:

郝天石,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研究与影视评论。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