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叙事特征及时代意义

2017-06-21杜鹃涂晓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杜鹃 涂晓

【摘 要】从中国电影的诞生之作——京剧片段《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就与传统戏曲结下不解之缘。邵氏黄梅调电影紧扣时代,利用现代化表现手法,结合传统戏曲艺术,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及海外市场掀起阵阵热潮,将原本受众局限的戏曲电影发展成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邵氏黄梅调电影在选材、艺术表现及传播上都符合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道德标准和欣赏水平。邵氏黄梅调电影当年“昙花一现”的历史现象,为现今戏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探索思路。只有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需求,不断突破传统戏曲电影的格局,敢于创新,才能够将原本望尘莫及的高雅艺术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多渠道加速扩大戏曲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弘扬民族文化。本文就叙事角度探讨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及其时代意义,对当下戏曲电影的发展略抒浅见。

【关键词】黄梅调电影;戏曲电影;叙事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86-03

初有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后有戏曲题材华语经典《霸王别姬》,再到如今走向世界充满戏曲元素的《捉妖记》。不难看出,中国电影的起源和发展都与传统戏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最初的戏曲电影,还是包含戏曲艺术的影视作品,戏曲早已成为优质国产电影的经典元素。它不仅是文化的体现和传承,更是走向世界的中国“脸谱”。邵氏黄梅调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只能算是沧海遗珠、昙花一现。但是其创作者敏锐的大胆创新,使得黄梅调艺术因为融合影视手段而大放异彩,颠覆了传统戏曲的基本模式,令观众耳目一新。本文从叙事角度对黄梅调电影加以分析,探索它对当今艺术发展的多方面影响。

一、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叙事特征

(一)叙事基调:“将戏就影”,颠覆传统

“将戏就影”是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的首要创作观念。对类型电影而言,邵氏黃梅调电影中黄梅调是其最重要也是最鲜明的类型元素和特点,但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本质是电影,所以电影中的戏曲无论是展现题材、服装、音乐还是叙事,都是为了电影这一新型艺术形式而服务的。这与传统戏曲电影的观念截然不同,邵氏黄梅调电影为此做出了大胆创新,且将重点落在了“将戏就影”上,将叙事方式落在了电影语言上,而非戏曲段落中。“在电影工业理念下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尝试了走现代性格的戏曲电影之途,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作了有益的实验。”①香港导演张彻说得很深刻:“香港的国语片,第一步‘起飞便是由于拍摄传统戏曲‘黄梅调。”不同于内地戏曲电影对于“电影服从戏曲”的主流观点,邵氏黄梅调电影将格调都定在了电影上,完全颠覆了传统戏曲电影的概念和重点。所以说,“黄梅调电影是以‘黄梅调的唱腔为原型,并由电影作曲、配乐加之以润色修改,配合舞蹈化的身段表演和去程式化的表现形式,置于电影叙事语境之中,用电影视听语言的手法拍摄制作,并最终以银幕为载体进行传播的艺术形态。从首创之初便创下了一系列华语电影史上的神话。”②

(二)叙事题材:传颂经典,深度挖掘

邵氏黄梅调电影叙事题材鲜明,对中国传统文化能深度挖掘。从《貂蝉》的实验,到第二部《江山美人》的大热,使得国语片电影在香港的卖座水平从“万”一跃到“十万”的水平。一时间,香港成了“黄梅调”的天下。而其所有的题材均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仙配》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董永遇仙传说产生于东汉中叶,是中国古代六大传说中最具民间特色的传说之一。梁祝起源于六朝,完整情节要等到明清才能拥有。《貂蝉》《王昭君》《西施》《杨贵妃》取材于古代民间广为传颂的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江山美人》取材于民间传奇故事《游龙戏凤》。《金玉良缘红楼梦》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③不难看出,这在当时侦探片、文艺片层出不穷的香港社会,是一股新鲜的文化力量。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素材当作电影主线,凭借历史新说的新颖独特方式,很快同化了观众,并受到追捧。尤其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南渡香港的中国人,普遍思念着传统文化,对故土家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三)情节设置:另类解读,新颖开放

除了叙事题材鲜明,邵氏黄梅调电影在叙事情节的解读上也被赋予了符合时代审美和受众需求的新理念。邵氏黄梅调电影从黄梅戏中脱胎换骨,内容和思想都有了新的超越,这在李翰祥导演的作品中显而易见。“变更身份地位”是其电影中常用的手段,以此促使故事情节发生转折。由“女”变“男”;由“官僚”变“平民”;由“仙”变“人”等等。“新身份要改变的是原有身份中制约主人公实现其自身欲望的部分,改变那些‘从外部降临到人身上的东西——‘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 ④从而产生情节上可望不易求的内在戏剧冲突。其次,在电影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改编就是赋予女人“人”的身份。在传统《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都可看出,女性在封建礼教压制下,为了满足作为人的基本欲望、享有人的情感,最终都被迫以“非人”的形式完成诉求。在邵氏黄梅调电影中,过往的神话传说走向了人的现实世界,或悲剧或大团圆,女性都是自由的,作为“人”表达了正常的情感和欲望。对受众来说,科学逐渐发达,迷信已经逐渐削弱,故事的新解读满足了一种现代人对于追求科学、自由、平等,合理表达欲望情感的真切愿望。

二、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时代意义

邵氏黄梅调电影对于传统戏曲电影的突破,离不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无论从电影题材的选择、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从观影群体上,都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发展形态及市场需求。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其锐意创新的成功经验,能帮助我们思考和探索戏曲电影与时代的关系和现实意义,在题材、表现手法、传播途径等方面,都为今后戏曲电影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一)体现了戏曲电影选材的亲民化特色

邵氏“将戏就影”的叙事基调,决定了从黄梅调到电影的大规模换血革新。台湾学者陈炜智在《我爱黄梅调:丝竹中国·古典印象》中,对于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总结。邵氏黄梅调电影从诞生至衰落经历了七个时期,其中最为鼎盛的是第一阶段“古典期”,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邵氏成了香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票房神话。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主;到了之后的“实验期”,作品内容从原本的古典文学,走向了国与家的文化乡愁、稗官野史。显然,在邵氏黄梅调电影的题材选择上,因为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以及导演的审美差异,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些阶段性变化主要与李翰祥的休戚有关,李翰祥早期作品大多为古典,而岳枫、高立的《三笑》、《清宫秘史》等后期作品则走向了俗文化,更贴近了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和人类的原始情感。在内容设计上解放女性角色,符合了当时追求自由、男女平等的道德标准。

当今社会的电影类型也变得更复杂,戏曲大多只用作电影中一个鲜明的东方元素,戏曲电影这一古老的类型电影被人逐渐淡忘,这与题材内容选择、创作手法是密不可分的。以往传统故事中蕴含太多如今看来陈旧的道德价值观,无法与现代人的生活和真实情感紧密贴合。所以只有创作出一些能彰显现代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故事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具体建议可以主要尝试以下举措:题材上应符合社会要求,彰显出时代性,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内容上应加强故事的戏剧性表达;创作手法上能贴合生活,多维而富有创意。只有这样才能够复兴戏曲电影或戏曲元素在电影中的应用。

(二)融合了戏曲电影的现代化表现手法

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仍是一种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区别于戏曲以人叙事,电影利用镜头和蒙太奇叙事。邵氏黄梅调电影在镜头上,打破了原有的舞台模式,尤其“李翰祥式”的推轨镜头更能用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情绪,这在当时无疑是对传统戏曲电影的极大颠覆,成为了当时电影市场的时尚风向标。然而现在电影已是泥沙俱下,各种新媒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用镜头叙事也不再是戏曲电影的新颖手段,而是必然要求。高科技的发展,令受众需要超凡的视觉享受。在戏曲电影的发展上,是否应该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如3D、4K、MAX巨幕、高码率等来增加本身的市场竞争力。《捉妖记》的创作就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剧本由《聊斋志异》中《宅妖》改编,运用大量戏曲音乐、念白,又利用科技手段创作虚拟角色“胡巴”,其动作设计完全依照好莱坞式的动画风格,使得电影既现代又特别,走上了国际市场。

在音乐上,对黄梅调进行改编,只将黄梅调的基本旋律作为基础,不考虑传统板腔的变化,将台词、情绪融入其中,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通俗流行風格,更易传诵。例如在李翰祥的《状元及第》中,将原本大陆版的越剧演唱改编为江南丝竹侬语的数来宝;《山歌姻缘》中融合江西采茶小调、北方劳动号子等等。无论在选材还是内容上都逐渐走向通俗化,利用国语唱词来连结全国各地观众的文化认同。如今想要重拾传统戏曲电影最大的难点就是受众的局限性。除了内容凌乱以外,对白诘屈聱牙,音乐曲高和寡,成了突破戏曲电影的关键。我们是否能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戏曲种类,进行改编,甚至结合现代音乐的一些板式和特点,创造出新的戏曲音乐,无论是运用在现代电影中,还是创造新的戏曲电影,都成为我们可以探索的一个方向。

(三)开辟出戏曲电影的国际化传播路径

邵氏黄梅调电影为邵氏在香港的发展赢得了开门红。1958年海外华人与内地几乎断绝了联系,使得邵氏在东南亚的电影市场占据了一块宝地,成为华人思乡思国的精神寄托。然而好景不长,香港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十多年来29部邵氏黄梅调电影在整个香港电影中也仅是冰山一角而已,面对越来越繁复的类型电影,黄梅调电影再也不是时代的宠儿,社会对城市化的敏感度增高,电影市场也更追捧时代感强、快节奏的类型风格,使得邵氏黄梅调电影逐渐走向衰败。

然而,邵氏黄梅调电影抓住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从而得到了一大批海外华人的追捧,但也随着这批受众的流失,其他电影类型的发展而失去竞争力。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中国文化成为了国际电影中夺人眼球的必备元素,包括张艺谋最新拍摄的电影《长城》,之前大获成功的《捉妖记》等都证明了中国元素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艺术地位和市场前景。戏曲作为中国最鲜明的文化元素,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丞待开掘的珍宝璞玉。比起电影院,微博、斗鱼、花椒、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获得了更大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受众。相比院线电影的传统方式,新媒体平台方便快捷,易于传播,制作相关艺术作品的经费也更低廉。邵氏黄梅调电影正是将台子上“端着”的高雅艺术发展成为了平民间的艺术。那么同样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到人群中去,成为一种通俗的大众艺术。为了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可以尝试拍摄以戏曲为题材的实验短片,或者利用戏曲做一些直播节目,利用这些快速平台进行传播,通过更多的尝试,来探索戏曲电影的新兴之路。

三、结语

邵氏黄梅调短短十年的兴衰巨变,不仅体现了这一类型电影在特定时代下的发展轨迹,更为我们今后戏曲电影的发展和戏曲元素的科学运用带来了深刻的思考。邵氏黄梅调电影抓住了时代的特点,用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观众,将不易留存的舞台艺术,转换融合成了可保存可流传的电影艺术。时代在发展,只有像邵氏黄梅调电影一样,勇于打破传统格局、大胆应用科技和新颖的思想理念,抓住现代人的审美特点、顺应电影市场的日新月异,才能将这颗沧海明珠重新拉回到现代人的视野,让戏曲电影再度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①蓝凡.邵氏黄梅调电影艺术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5.

[2]②张阳.邵氏黄梅调电影导演技法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1:7.

[3]③潘晓燕,宋蓓蓓.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艺术风格分析[J].导演评述,2015,(23):93.

[4]④张凌远.李翰祥黄梅调电影中的多重世界探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4):62.

[5]郝曼宁.李翰祥黄梅调电影叙事话语初探[J].电影文学,2008(11).

[6]公考虫.黄梅调电影.互动百科[DB/OL].http://www.baike.com/wiki//%E9%BB%84%E6%A2%85%E8%B0%83%E7%94%B5%E5%BD%B1

[7]陈炜智.丝竹中国,古典印象——邵氏黄梅调电影初探[A].邵氏电影初探[C].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

[8]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9]崔嵬.拍摄戏曲电影的体会[A].崔嵬的艺术世界[C].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杜 鹃,上海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学影视方向;

涂 晓,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文化和艺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