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配乐分析

2017-06-21吴树青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摘 要】当代电影的构成要素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元素便是音乐。电影配乐贯穿影片始末,起到强化人物情绪、烘托情境氛围的作用。《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带有悲凉气息的纯爱电影,它借助配乐对人物和情境进行刻画。笔者以其为例,对其中的配乐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配乐;主题音乐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60-02

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电影从默片转向有声,并逐步将有声电影发展起来。之后,电影里开始有了音乐,电影配乐就此产生。我们所说的电影配乐包含了电影里的全部音乐,比如场景音乐、背景音乐、主题曲等,这些乐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将人物情感和主题内容更加深刻、细腻地表达出来。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结局悲凉的爱情电影,片中的配乐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着变化,为观众带来完美的视听感受,同时也将一段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纯爱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

一、纯美的爱情故事——电影《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由张艺谋导演执导,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艾米的纯美爱情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在观众眼中,这部电影非常动人,也非常凄婉,在观看过程中会不由自主落下眼泪。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两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十分打动人心,但是更能够拨动观众心弦的,则是男主人公老三为爱默默付出,他为了心爱的姑娘静秋,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默默等待,等待静秋毕业、工作、转正。老三给了静秋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最后在孤独中离开了世界,离开了心爱的静秋。虽然老三孤单地离去,但是在静秋心里,老三永远鲜活地存在着。

在《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中,静秋、老三的初次相遇,是因为静秋被老三的歌声深深吸引;接下来两人需要过河,静秋因为羞涩不敢与老三牵手过河,于是两人拽着老三找来的一根树枝一前一后渡过了河;当静秋随着长林来到河边时,老三在船上看到静秋十分兴奋,跳下船将钱硬塞给静秋,让她买一件新衣服。在此处,张艺谋导演利用精妙的构图辅以配乐,使人物的细腻情感完全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动于这样纯真的爱情。[1]

二、优美的主题曲《山楂树》

一般来说,电影的主题曲都是对电影故事的综合性概括。《山楂树之恋》的主题曲,选用的是前苏联经典歌曲《山楂树》,但是编创人员将这首老歌进行了重新编曲。电影的主题曲中也包含歌词,演唱者的声音清澈饱满,近乎完美地诠释了整部电影的情感。因为歌词的存在,主题曲也能够形成直观的文学形象,更加能够拨动观众的内心,使观众的情感深入到电影当中,被影片中的故事所感动。

《山楂树之恋》之所以会选择《山楂树》这首歌曲作为主题曲,不仅因为二者之间有相似的名字,更因为《山楂树》具有柔和的旋律,能够将动人的故事更好地传达出来,使人们更加容易走进20世纪70年代的情境中去。

影片中,老三患了白血病之后,身体十分虚弱,他躺在病床上,静秋不断地对他说着“我是静秋”,泪流满面;老三同样满眼是泪,他抬头望着天花板,天花板上贴的是他与静秋的合影照片,在这张照片中,静秋和老三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接下来,电影画面逐渐转换成了西坪村的山楂树,主题曲《山楂树》也随之响起。在主题曲的衬托之下,老三与静秋的爱情,更加深刻地进入到了观众的心里。[2]

《山楂树》的歌词简单通俗,演唱者站在现代的角度对歌词进行了情感上的处理,使主题曲的审美更加具有时代气息。电影结束的时候,主题曲再一次响起,再一次地将影片中的悲伤散播开来,影片带来的感动和心酸都深深地刻在了观众的心里。

这部电影作品的主题曲,除了用于营造氛围和推动情节发展之外,也参与了角色的塑造。影片中,静秋、老三的第一次相遇,就是老三拉着手风琴唱着《山楂树》,静秋被他深深吸引。一般来说,在表达忧伤的情感时,手风琴可谓是绝佳的伴奏乐器,它的金属簧片的声音总是能够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抑郁感觉。[3]影片中r老三就拥有这种忧伤的气质,而静秋与他的相遇,正是因为《山楂树》的曲调。二人的相遇,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那个纯真年代的怀念,主题曲的旋律久久萦绕在观众耳畔。

三、唯美纯洁的场景音乐

在一部电影中,场景音乐主要是为电影的情节发展服务的,《山楂树之恋》也是如此,它的场景音乐,随着主题的深化而深化,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4]在《山楂树之恋》这部影片中,所应用的场景音乐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钢琴与筝的单音合奏,出现在老三患病之前,这个时候的场景音乐主要营造了静秋与老三之间既羞涩又甜蜜的感情;第二种是弦乐与弹拨乐共同创设的,这个场景音乐在静秋得知老三患上白血病之后被大量运用,生动地将静秋惊慌、几近崩溃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这两种差异巨大的场景音乐,将整部电影的讲述分为了两个部分,应用于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生活状况,具有非常好的抒情作用,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情感体验。

电影前半部分的场景音乐,为影片营造出纯真、浪漫的感情基调,静秋和老三就是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相互产生了爱慕之心;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因为在场景音乐中添加了弦乐,使得这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中出现了丝丝悲凉的气息,同时也将主人公纯真的思绪呈现出来,为之后的悲剧剧情打下基础。在影片中,静秋和老三一起骑自行车、两人之间出现误会、两人在医院的离别等,全都沉浸在恬淡的背景音乐当中,为观众营造出浪漫、唯美、静谧的情节氛围。在此时场景音乐缓缓奏起,更为观众增加了情感上的波动。当最令人揪心的一幕出现以后,场景音乐虽然还是那么恬淡、素雅,但并不会让人觉得与剧情不相符,所以,能够讓观众完全沉浸于影片的情节之中,场景音乐则逐渐飘散开来,渗透到了观众的心中。

由此,这部影片已将情节与场景音乐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观众自然而然地认为情节和场景音乐在《山楂树之恋》中是一个整体。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电影中加入配乐,其最高境界就是能够使观众完全忘记配乐的存在。事实上,音乐的确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甚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婉转凄美的背景音乐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背景音乐的运用主要能够表明情节的环境和时代特征,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容易忽视背景音乐的存在。实际上,正是因为影视作品有背景音乐的存在,才能够更加深化主题。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一辆客车远远驶来,客车的引擎声尖锐、刺耳,与之前音乐营造出的安静感觉明显不同。但是,当这辆客车呼啸而过的时候,尖锐的鸣笛声一下子就将观众带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场景中。

张艺谋导演对片中的声音处理得十分细腻,比如破旧的木门吱吱作响、瓷碗之间相互磕碰、舞台的地板出现塌陷等,导演将这些声音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出电影所处的年代,也巧妙地向观众交代了电影人物的生活状况。同时,《山楂树之恋》中对背景音乐的运用,也向观众暗示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影片中,静秋的母亲并不支持静秋与老三恋爱,当老三向静秋的母亲提出最后帮静秋换一次绷带的时候,背景音乐中充满了温柔,就像此时的老三面对静秋,心中同样充满了温柔;静秋的母亲钉着信封,不时地发出“叮当”的声响,这样机械式的声音与充满温柔的背景音乐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向观众呈现出了影片中人物复杂、纠葛的心理。

影片中,静秋与老三共同拽着一根树枝过河,老三在行进的过程中,拽着树枝的手慢慢地向静秋的手靠拢,最后如愿以偿地牵住了静秋的手。两人手牵住的时刻,背景音乐响起,整个画面都是浪漫、唯美、甜蜜的,静秋与老三之间青涩又纯真的感情不需再多言,观众也不会认为老三图谋不轨、想占静秋的便宜。[5]

《山楂树之恋》的另一个情节,是静秋去探望病中的老三,两人隔着一条河做着拥抱的动作,此时背景音乐再次响起,预示着悲剧将要发生。在影片中,老三似乎已经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他把静秋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于是想再多看看静秋,想要静秋能够替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在整部影片当中,背景音乐充满了温柔,温柔中又夹杂着丝丝凄凉,观众的心随着甜蜜的情节而喜悦,也随着悲痛的情节而忧伤,久久回味着静秋和老三之间真挚的感情。

一般来说,音乐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人心的力量,甚至在有些时候,音乐所表现出的情绪更加生动和形象,更能够打动观众。在《山楂树之恋》中,不管是其主题曲还是背景音乐,都能够恰到好处地在影片中出现,将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里。

《山楂树之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既唯美又凄凉的爱情故事,尤其是电影中的配乐,它将故事推至高潮,加上经过配乐渲染的情节既纯真又唯美,观众可谓是享受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6]

参考文献:

[1]安晓燕.从电影《山楂树之恋》看陈其钢的电影音乐[J].青年文学家,2012,(5):165.

[2]王欣.电影音乐视觉延展性研究--《山楂树之恋》电影配乐受众谈[J].音乐传播,2013,(3):91-93.

[3]张晶.手风琴作品《摩尔多瓦的节日》演奏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5.

[4]蒋玲.在电影美学系统中乐器配乐的沟通功能研究[J].电影文学,2011,(22):148-149.

[5]郭帜,卢妫.丝丝入扣织神情——从专题片配乐谈点事音乐的积极作用[J].现代电视技术,2012,(6):104-106,35.

[6]戴娱,戴岱.电子声音合成手段在電影音乐中的应用发展概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5):60-66.

作者简介:

吴树青(197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