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特有的场效应

2017-06-21任卓敏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假定性场效应互动

任卓敏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戏剧这一传统观剧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发挥戏剧的独特优势,巩固观演双方共同参与的戏剧本质。“假定性”对于戏剧活动的“艺术性质”与“存在前提”,让有限的舞台可以做到没有什么是不能表现的,其以更贴近观众的优势,做到不一样的传情达意。

【关键词】场效应;观演关系;假定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30-01

戏剧,是以演员的生理条件为中心媒介、当众叙演一定长度的故事、观众与戏剧创演者以假定性为协作活动前提的艺术活动。观演关系作为戏剧“场效应”的创造者与承受者,这种无形中的关系似乎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戏剧以“场效应”为载体为观众带去享受的同时,也能为观众带去对于人性的思考。

一、小剧场话剧的场效应

话剧在表演场地、舞台布景上虽无法与电影、电视相比,但话剧通过充分利用舞台这个中介,尽可能地减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话剧表演时观众与演员处于同一个空间,观众也隶属于整个表演的一部分,这就产生了话剧最具魅力、独特的“场效应”。

吴戈在《戏剧本质新论》中提出:“我们讲的‘场效应,是借用物理学的‘磁场‘电场概念来比喻戏剧活动中观众之间、观众演员之间存在着的那种强大的情绪氛围。①”耶日格洛托夫斯基在《迈向质朴戏剧》一书中强调场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一是物理空间层面的“场”,二是心理层面的“场”。小剧场在物理上拉近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心理上的亲近,因此物理层面的场效应和心理层面的场效应属于递进的关系。

1982年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被搬上了戏剧舞台,这部话剧同时开启了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小剧场话剧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突出主题和中心论点,对人物的心理探索就是推动戏剧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观众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剧的内容,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进入剧场。观众在观看时会跟随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置身于相对应的角色之中,每个人处于不同的角度,就好像“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话剧在观众心中最直接的反应也是如此。

二、从戏剧的观演关系中谈场效应

彼得·布鲁克在对戏剧本质性的阐述中告诉我们:“演员”和“观众”是构成戏剧的两个必要条件。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就形成了一个刺激与反刺激的过程。观众的每一个呼吸、声音、动作都会直接地传递给演员,演员通过观众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诠释角色,在演出中更好地释放人物情感。

戏剧是一种现场感極强的艺术形式,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发生和发展。对于剧场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共享的戏剧性时刻,戏剧的这种属性决定了戏剧的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交流具有的“现场性”和“现在时”两种特性。人们可以看演员演自己或者自己向往的故事,在“别人”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眼泪”。

三、从假定性中谈场效应

在吴戈的《戏剧本质新论》中同样也讲到:“就戏剧活动来说,其规则就是假定性。②”戏剧是一定长度的行动,即一定长度的戏剧情节,是维系戏剧活动中观众与演员的观看、扮演关系的纽带。在表演艺术中,演员以自身扮演角色,用自己的身心创造出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来,因此演员本身是创造者,又是其中的创作元素。演员的创作是在“假定性”的前提之下完成的,演员的艺术创作是根据剧作家笔下创造的具有“假定性”的规定情景,去完成剧中人物的再创造。换言之,演员创作的基本素质就是为了帮助演员,在“假定性”的规定情境中,更加贴近真实而服务的。演员正是通过这种“再创造”过程,给剧本中“假定性”的角色赋予了“真实的”生命,使他们具有鲜明特征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自身的经历使艺术形象更加特近真实生活中的人物。

假定性使整个戏剧活动在一种艺术契约关系下得以成立并展开,是艺术创作的逻辑起点,假定性使戏剧创造有了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与尺度。“假定性”原则使观众甘愿上当“以假乱真”。在剧场活动的几个小时便能经历天上、人间地狱、海底,从几十年到几万年的时间。

四、结论

在剧场中看一场话剧时,我们可以抛开生活中的一切,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坐在一起,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一起哭泣、一起欢笑、一起呐喊。虽然舞台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越来越远离了观众,但即使岁月变迁,它依然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场效应”。电影、电视、广播电台都曾被观众打入过“冷宫”,但通过一定的模式创新,现在纷纷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戏剧现在面临同它们之前同样的境遇,但是它一定能通过“场效应”这一法宝,迸发出勃勃生机。

注释:

①②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65,32.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余秋雨.戏剧理论史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M].北京出版社,2012.

[5]施旭升.“观—演”关系:戏剧艺术的核心[J].大戏剧论坛,2005(3).

猜你喜欢

假定性场效应互动
话剧表演中的“假戏真做”
浅论戏剧艺术的假定性特征
“观演”的革命:舞台假定性与戏曲现代戏
场效应晶体管短路失效的数值模型
基于CH3NH3PbI3单晶的Ta2O5顶栅双极性场效应晶体管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建筑学专业设计系列课程“场效应”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体育教学中的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