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中国道路思想论析

2017-06-14朱大鹏

前线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道路

[摘要] 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围绕治国理政的思考中形成的中国道路思想,在尊重和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于过渡阶段和无产阶级专政、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基本原理。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道路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3-0010-04

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昭示着我们走的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又不是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简单照搬,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道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全面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观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与我国生产力状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同时又阐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既不是仅仅强调生产力或经济基础,也不是仅仅强调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而是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论具体运用于对资产阶级社会前途命运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科学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结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扎根和成长,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在经历了曲折、艰辛的探索之后,正因为我们确定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道路,我们才走出一条生机勃勃的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生产力状况相结合,使当前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并且呈现出持续有力的发展态势,这不但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生机,也表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道路,不是侧重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的道路,而应当是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道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道路,不是“见物不见人”的道路,而应当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成果,要体现在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中国社会政治追求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之后,不能立即和直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之后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论是过渡时期还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都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从有国家政权的社会向国家已经消亡的社会过渡,这一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 。马克思之前的历史学家,已经揭示了现代人类社会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马克思又证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专政的最后一种形式,“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 。在阶级社会里,哪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家政权就体现哪个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就体现哪个阶级的专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辩证关系,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新型的多数人的民主政权,是无产阶级为包括自身在内的劳动人民争得的民主。

中国道路的民主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主力军却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阶级,同时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参加,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更鲜明地体现为人民民主专政。在当代,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长期存在,中国社会除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众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当代中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同样更鲜明地体现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道路中的人民民主是科學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结合。民主不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且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4 中国道路的民主设计具有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中国道路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和为保护人民民主而实行的对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就中国道路民主形式而言,我们既重视选举民主(票决民主),又重视协商民主,致力于在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上取得共识,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道路要注意避免西方民主中常见的民主变“钱主”、民主变“金主”,也要注意避免民主变“权主”,真正实现平等的选举、平等的协商,不跑偏、不走样地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中国社会关系相结合

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无产阶级政党由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1,并且有着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无产阶级政党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起到了领导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在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科学回答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和能力这个问题,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发展之路、辉煌之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这样一个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领导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既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變化,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空前扩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全面从严治党,核心在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把无空白的内容、不松懈的工作落实到全覆盖的主体上,就要增强党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想现实相结合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除了改造私有制之外还要“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即“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要在阶级关系方面脱胎换骨,而且要在一切社会关系上革故鼎新;不仅要与私有制决裂,而且要改造文化、改造人的思想和观念、改造人本身。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刻不容缓。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运动,是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价值属性和价值标准,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是以价值观建设来维护和发展中国道路,即呈现中国道路的理论特质、立足中国道路的丰富实践、着眼中国道路的长远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1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三者地位和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了中国道路创造的丰硕成果,妥善应对了中国道路面临的重大挑战,紧密联系了中国道路提出的前沿问题,凸显了中国特色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考量了时代特征的价值抽绎和价值整合。

现代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相结合

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阐发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抽象地设想或命名一个理想社会,更没有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对未来社会作出细节描述、详细勾勒未来社会大厦的细致详尽的蓝图,而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揭示出未来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既涉及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远景目标,更关系到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战略步骤。动态地看待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科学性,然而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真正把科学理论与实际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很不容易的。中国道路的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强调“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承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政治自觉和理论成熟。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之后,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按照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继续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未来社会而不懈奋斗,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也必将更加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朱大鹏,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 郑 建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站在时代角度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