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017-06-12夏家发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夏家发

【摘 要】阅读教学不必忌讳课文内容,不必偏执于语言形式,不必急于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可以基于文本语境,综合运用语篇链接、角色扮演朗读、音乐辅助等方法,建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语篇逻辑关联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阅读核心素养的逐步生成和渐次内化。

【关键词】语篇链接 角色扮演朗读 音乐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

有教师问,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到底需不需要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是不是一定要进行读写结合?

第1自然段常被一带而过,鲜有教师领着学生去研读。该问题值得反思。

小学阅读教学偏执于内容,其后果是惨痛的:不管学生身心特征,驾空课文,无限上纲,空洞说教,牵强附会;不顾小学学段特点,大肆抽绎,讲深讲透,追求高深;罔顾语文学科特质,越界拓展,偏离语文,漫谈感悟;等等。

当下,不少阅读课则偏执于语言形式,忌讳课文主题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例,大多着眼于语言形式的读写结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文中对话、课文第12自然段等句段。这类课例也引发了我的疑惑。我一直在清理思路。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该课的核心目标和内容之一。回归文本语境,关注其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语篇逻辑关联性,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逐步生成和渐次内化。

一、对于语篇逻辑关联的挖掘,少些空泛之言,多些移情设问

第1自然段是该文的总起句,教学时不能一带而过。简言之,“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表明地震伤害之广泛、惨重。“不到四分钟”说明地震的突发性:其时间之短促,让人猝不及防。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读它,以建构语篇的逻辑关联。

(一)“四分钟”到底是长还是短

“四分钟”是240秒。240秒到底是多长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第1自然段本身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该问题可以暂时存疑。

相应地,在学生研读第12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把第12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链接起来,对“4分钟”与“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等进行比较阅读,便可见其长短。

(二)“30万人”在课文中到底是指哪些人

如果第1自然段一带而过,这“30万人”就成了一个抽象而冰冷的数字符号。

通读全文后,教师可以设问:“30万人”到底是多少人?涉及多少个家庭?牵系多少亲戚朋友?这里面到底包括哪些人?

按课文的顺序,这 30万人当包括“地震中的父与子”,包括这位父亲受伤的妻子——阿曼达的妈妈,包括那些哭着、喊着然后绝望离去的爸爸妈妈们,包括他们的儿子女儿,包括消防队长和警察,包括前来开辟出口的人们,包括阿曼达的同学们……

教师还可以移情设问。

“你们所在的村组、乡镇、县市有多少人?你们所在的小区、街道、区、市有多少人?

“假定你们那儿突发地震,30万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你们所在村组、乡镇、县市的人们,将是什么情形?你们所在小区、街道、市区的人们,会成什么样子?”

(三)“不同程度的伤害”中的“伤害”是什么意思,到底是指哪些伤害

教师可以请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并画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词句。

地震中,阿曼达的母亲受到伤害了吗?阿曼达受到伤害了吗?阿曼达的父亲受到伤害了吗?阿曼达的同学受到伤害了吗?如果是,阿曼达的父亲和同学受到了什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课文中的“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受到了什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那些哭喊之后絕望地离开地震现场的父母们受到了什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那些警察、消防队长受到了什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那些前来参与救援的人们受到了什么伤害,什么程度的伤害?

课文并没有详细罗列这“30万人”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学生需要并且也可以从课文语境及其语篇逻辑中读出以下信息:有的人被夺去了生命,有的人因此失去了亲人;有的人未能逃脱死神的纠缠,有的人侥幸挣脱了死神的羁绊;有的人受了重伤,有的人受了轻伤;有的人受到了死亡的惊吓,有的人感到了死亡的恐惧……

在此基础上,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研读“我的儿子”“我的女儿”等话语?

角色扮演朗读是个可行的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代入进去。角色扮演朗读可以反复几轮。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学生可以把自己设想成阿曼达,继而把自己设想成父亲,还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消防队长、警察,甚至可以把自己设想成阿曼达的同学及其父母……这些人物,全在文本中出现过,即是第1自然段“30万人”的所指。

1.从那些无辜的被夺去生命的人们的角度出发

那些无辜的被夺去了生命的人们,在文本中到底指哪些人?“我的儿子!”“我的女儿!”——那些被呼喊过名字而没有回应的男生女生们;那些未能有机会呼喊其孩子名字的爸爸妈妈们……他们中,有的是小孩,有的是老人;有的是男人,有的是女人;有的是未婚青年,有的是已婚中年人。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想象,进而代入角色。

“那些被夺去了生命的小孩,如你一样,正在教室里上课。假定你在地震中被夺去了生命,请你体会一下,失去了你,你的爸爸、妈妈会如何?你的爸爸、妈妈能够面对、愿意接受、能够承受失去你、不再有你的痛苦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那些被夺去了生命的老人,如你的爷爷奶奶一样,正准备到学校来接你们回家。假定你的爷爷、奶奶在地震中被夺去了生命,请你体会一下,失去了你的爷爷、奶奶,你会如何?你将不再有爷爷、奶奶。你们将成为不再有爷爷、奶奶疼爱的孩子。你能够面对、愿意接受、能够承受失去爷爷、奶奶的痛苦吗?”

——“我的爷爷!”“我的奶奶!”

“那些被夺去了生命的青年人,如你们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一样,正在忙工作、忙学习。假定你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在地震中被夺去了生命,请你体会一下,失去了你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你会如何?你将如何面对失去他们的巨大痛苦?”

——“我的哥哥!”“我的姐姐!”

——“我的叔叔!”“我的阿姨!”

“那些被夺去了生命的中年人如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正在上班挣钱供你们上学。假定你的爸爸、妈妈在地震中被夺去了生命,你们将失去你们的爸爸、妈妈。你们能够接受、愿意接受、能够承受失去爸爸、妈妈,不再有爸爸、妈妈的痛苦吗?”

——“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2.从那些无辜的失去亲人的人们的角度出发

教师可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进一步感悟文中人们遭受的伤害。

“那些失去了亲人的人,有的是小孩,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年轻人,有的是中年人。

“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小孩,成了失养的孤儿。请你想象一下,孤儿是什么样的?

“那些失去了亲人的老人,成了失养的孤老。请你想象一下,孤老是什么样的?

“那些失去了朋友的人,将承受巨大的痛苦。请你想象一下,失去朋友是什么滋味?

“那些失去了配偶的人,有的人是爸爸,有的人是妈妈——其家庭将陷入支离破碎的境地。请你想象一下,失去配偶的人是什么样的?其家庭是什么情形?”

二、对于文本情感目标的落实,少点语言形式,多点情绪色彩

地震,一场空前的人间灾难——我们需要含着泪来读这篇课文!

这无关什么语言形式。然而,偏执于文本的语言形式,似乎成了一种不言自明、包医百病的教学时尚。当冰冷的语言形式被放在首位的时候,《地震中的父与子》就不必教也无法教了。空喊口号、大讲道理、漫无边际的漫谈等都无助于逐步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为此,师生可以并且需要把自己放入文本中,回到课文语言的内容和内里本身。

该课的对话很重要。教这些对话,当然需要读出它们的情感色彩。而对话的情感色彩,正是对话这种语言形式的情绪所在。对话是口头语言。所谓读出对话的情绪、情感,即读出口头语言的语境特点,是用声音表达出对话的情绪。这一点,教学时尤其要重锤敲打。

我们写对话,是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口语交际的双方可以借助表情、动作、情境等非语言手段表情达意。我们读对话,则是把书面语转换成口语,以生成表情、动作、心理、情境等。这一点如做得不够,课堂上的对话就会被轻飘飘地一读而过。学生连一点感觉都找不到,更别谈什么入境了。学生离文本的语境很远、很远,尚未沾到语境的边,哪来机会把自己代入进去呢?

三、对于中心人物形象的教学,少用动态视频,多用背景音乐

在众多人物中,阿曼达及其父親是课文的中心人物。

作为中心人物,阿曼达的父亲到底是谁?阿曼达到底是谁?简单说,阿曼达的父亲是遭受伤害的幸存者、救援者,是千千万万救灾英雄的代表。阿曼达是遭受伤害的等待救援者、侥幸生还者,是地震中的普普通通受害者的代表。他们是第1自然段“30万人”的所指。他们都是让人动容的人物!

选择人物形象进行教学,符合单元导读的意图。但是,抽象概念不是人物形象教学的抓手。好好研读课文后,一些有意思、有新意、有用处的课路就会呈现出来。

(一)开课环节的默哀仪式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第一个仪式可以是默哀。师生可以全体默哀3分钟,仪式务必非常正式、非常慎重、非常庄重、非常肃穆、非常沉寂。

“默哀”,就是初步的披文入境,能帮助学生体会语言内容的仪式化语境。哀伤,是这节课的总体氛围和情绪基调,它笼盖了这节课。哀伤的音乐当可始终在教室里低回。这是本节课的背景音乐。很遗憾,在听过的大多数《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例中,我都未能感受到此情此景。

(二)背景音乐的遴选和使用

不少教师上课倾向于使用视频。这并无不可。但我们认为,背景音乐的使用更适合课文的内容特点,有助于达成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目标。

1.父亲前往和到达学校的过程,可以配上这样意境的主题音乐:天崩地裂、房倒屋塌、瓦碎砾散、物事凌乱、人畜慌乱、绝望恐惧、无助迷茫、痛不欲生。

2.父亲挖掘的过程,可以配上命运交响乐缓急相应的变奏部分。

3.孩子们等待救援的过程,可以配上如下意境的主题音乐:不安、失望、焦虑、惶恐、恐惧、放弃、挣扎、绝望、无奈、求生、笃信等情绪复杂交织。

4.阿曼达和同学们的得救过程,可配上表现绝处逢生、喜出望外、充满感恩的主题音乐。

如果没有上述元素,我无法上好《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

有人士“有模有样”地质疑了该课内容的真实性。该质疑与教学创新是两码事,引起了少数教师的困惑。基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核心素养,我们不赞成、不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性进行不必要的质疑。

读了这篇课文,如果学生像是在谈论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即便语言形式的训练抓得再牢,这样的课也是失败的。同理,撇开语言的内里和内容,语言形式的训练也无法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由于某些虚玄的误读,教学似乎进入了一个新怪圈:阅读不像阅读,习作不像习作,师生如入云里雾里。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单元内外的整体联系,涵盖一点点语言形式的领悟,但要避免打乱仗,切忌动不动就读写结合。

领悟语言形式的秘妙是艰难的。急也没有用。不少人一辈子也领悟不了几条受用的读写秘妙。这并未妨碍他们的正常语言生活。我们教学生,尤其要适可而止。切忌高高站在云天之上,俯视学生。如果学生能那么快地领悟到那么多语言形式的秘妙,甚至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能立马用上,语文还用得着上课吗?许许多多的文本秘妙,不是学生需要会用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点意识就可以了。

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顾念其学科、学段特点。某些刚性的要求,已经大大超出普通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读写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430079)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说阅读教学——以《祝福》教学为例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