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快乐修炼”中跬步前行

2017-06-12虞大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乌篷船小镇课文

一直在想:成长究竟是什么?很多思绪在脑海里掠过——成长是成熟和衰老的过程,成长是形成经验和自我的过程,成长是走向成功的过程,成长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过程,成长是让生活变美的过程……总之,成长是一种修炼的历程。

既然成长是一种修炼的历程,那就应当笑着,跬步前行——踏实每一步,快乐每一步。

一、为“情”所困,修炼感情朗读

我清楚地记得,1991年的深秋,丹阳,我的第一堂公开课《神笔马良》。

秋风起,秋雨冷,而我的内心和后背却燥热无比。失败得很。

回杭的路上,師傅张化万先生侃侃而谈,一针见血。

师傅说我上课时只是在一味地贯彻教案,而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说我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时候甚至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心中没有学生,只有教案,所以一紧张就会出现遗忘教学导语的问题。师傅还说:“教师上课跟演员演戏不一样,演员演戏时只是背事先设计好的台词,而教师上课时,不论教案备得多么详细,不论准备得多么充分,都需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作适当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说,没有教学机智的老师绝不是好老师,也绝对上不出好课来。”“目光游移,是不够自信和缺乏足够的情感投入的表现。对于教师而言,苍白的教学语言和呆板的面部表情都是致命的弱点。优秀教师的情感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他会随着课文的情感脉络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或悲,或喜,或激昂,或凝重。”

在我看来,师傅的每一句话都极具道理。概而言之,便是为“情”所困。

后来,师傅为我开出药方——强攻情感型课文,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架势。师傅认为,情感型课文丰富的情感内涵,为锤炼教师进行合理、准确的情感投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师傅常说,要使学生读出感情来,教师要善于垂范。教学这类课文,教师首先要认真、反复地备读,力图让课文打动自己,然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体验到的情感通过表情、动作、声音达成外化,从而感动学生。

就这样,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练习,成了我当时上课前必不可少的修炼内容。我经常是早晨早早到校,下班迟迟回家,专挑校园里空无一人时,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大声地读个痛快。

在练习朗读的时候,很自然地萌发了把自己的课文朗读录下来的念头。

也许是我的普通话和音质都还不错吧,我的课文朗读录音深受学生的喜欢,甚至还经常被同年级的教师借用。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拥有了五盒录有特殊音效的资料带,据说这些带子来自电影制片厂,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带子中几乎都有。 各种鸟叫的声音、下雨的声音、刮风的声音、爆炸的声音、冲锋号的声音、机枪扫射的声音等等,应有尽有。

我把这些带子视作宝贝。我想:如果能把这些逼真的声音用到课文朗读录音当中,再配上跟课文情感内涵相吻合的背景音乐,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我为我的这个想法兴奋得睡不着觉。于是第二天,便找了《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开始了新的尝试。

想想简单做做难。这话一点不假。 特别是文中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中有很多省略号,意为“说话断断续续,奄奄一息”。而我一个大活人,怎么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呢?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一方面想象着指导员当时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加重喘息声,竟然泪眼朦胧……录音完毕,我静静地聆听从录音机里发出的配乐朗读,竟然又一次泪眼朦胧……

就这样,我的第一个配乐朗读录音作品终于新鲜出炉了。同年级的教师听后都赞不绝口。初尝甜头的我,从此一发不可收——《神笔马良》《小珊迪》《十里长街送总理》《手术台就是阵地》《在炮兵阵地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小音乐家杨科》等20余个作品相继诞生,整整录制了两盒磁带。我还自己动手,设计了盒带的封面,还贴上了我的“帅照”,美其名曰“虞大明配乐朗读专辑”。

自然,我的这一举动受到了师傅的赞许。 师傅还在一次全区语文教师教研活动中,播放了我的作品。当然,从那以后,录音带经常被外校的语文教师借用,而且经常会有教师找上门来,请我为他们的公开课专门制作录音带。

再后来,我精心制作的两盒带子在接力棒似的传递中不翼而飞了。 但我没有觉得特别遗憾。毕竟,制作这样的带子本不是我的目的。回想当初的用意,只不过是想通过朗读训练增强自己的情感投入罢了。

我想,我基本上达到了目标。因为,在后来的公开课上,我不太再会为“情”所困。

二、用心投入,修炼“问题情境”

1999年那段时间,我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着手实践问题情境教学。《景阳冈》《庐山云雾》《观潮》的成功实践让我尝到了甜头——“你能为武松写一份自荐书吗?”“你能为庐山云雾、钱塘江大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吗?”依据文本个性,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以此改变学习方式,令学生学得积极,学得愉悦,令课堂充满快乐。

我真真切切地觉得,这样的课,孩子们喜欢。

于是,浙教版第七册教材中的《小镇的早晨》一文进入了我的视野。该文文字质朴,行文流畅,层次分明,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恬静、热闹、紧张的蚕乡小镇。我准备凭借该文,再次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尝试。

在细细研读文本特别是第一、二自然段之后,我觉得大城市里的孩子,在学习时,会有一些难点。

《小镇的早晨》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将一个恬静的小镇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的喇叭声惊醒的;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一些油光发亮的乌篷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

我想,大城市带给孩子的印象往往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和“热闹非凡”。因此,城里的孩子很难真正体会古老小镇“恬静”的一面:城里的孩子见惯了川流不息的车流,听惯了尖锐嘈杂的汽车喇叭声,他们没听过摇橹声,感受不到摇橹声的悠扬和静谧……

我该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我素来对自己的智商还是比较满意的。当我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就是绍兴的安昌古镇时,一条“妙计”便形成于脑海,把自己激动得要命。

选了个少云的日子,起了个大早,约上了摄像师,驱车直奔安昌。到达小镇的时候,晨光熹微。小镇不大,因此,很快便找到了那条“在淡淡的霞光下闪烁着片片银鳞”的贯穿小镇的河。在我的指点下,约莫二十几分钟,摄像师便将“淡淡的霞光、静静的小河、遥遥相对的拱形石桥、半月形的桥洞”,还有那“油光发亮的乌篷船”等按照第二自然段行文的节奏,拍成了视频。

在回看视频的时候,我发现了现实与文本的差距——也许是小镇发展变化得太快,也许是乌篷船另有泊位——河边只泊着两只乌篷船。这怎么能体现“一只紧挨着一只”呢?灵机一动,我想到了刚刚从拱形桥洞中钻过去的那只乌篷船。我沿着河岸一阵猛赶,“截停”了那只摇摆着身子的小船。

船主戴着毡帽,是个憨憨的老农。在向他说明来意后,他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我为小镇居民的热情而感动。

他将乌篷船摇回,与另两只船紧挨在一起。摄像师改变拍摄的角度,乍一看,还真有“停满了”的感觉。哈哈,大功告成。有了这些素材供孩子们评头论足,他们不兴奋才怪呢!

向船主表示完谢意,我又“得寸进尺”:“能否让我上到你的船上?能否借你的毡帽一戴?”船主憨憨一笑,一摆手,大方地应允了。

船主摇着橹,我头戴毡帽,手扶乌篷,我们一摇一摆地在恬静的河道上轻轻悄悄地“滑”着。最终,都“滑”进了摄像师的镜头里,成为永恒的特写。

我对这段视频特别满意。因为我已经融进了小镇,融进了《小镇的早晨》。我想,当孩子们在预习完课文之后,如果想听听摇橹声,那么我只需轻点课件,古老而悠扬的声音便会清晰地响起。更妙的是,当乌篷船渐行渐近,孩子们一定会惊喜地发现——船头那个西装革履、头戴毡帽的人,居然是大明老师。哈哈,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回到杭州,我便着手制作课件。针对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的视频剪辑和编排还算顺利。我想,有了这段视频材料,小镇的恬静一定会铭刻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久久不会忘怀。

但在制作“摇橹声”时,问题来了——实地随机摄录的声音太轻,太模糊,根本听不清“吱嘎吱嘎”的节奏。怎么办?怎么办?我于是有些郁闷。

正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想到了“偷梁换柱、移花接木”。那时,正值杭城大规模旧城改造,一些老房子面临拆建。我提着录音机,一次次地跑向工地,不为別的,只为搜寻木头窗户——开合间能“吱嘎吱嘎”作响的窗户。功夫不负有心人,替代的效果奇佳。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作假,应该不是吧!这就像电影后期制作中的“拟音”,我想两者是一个道理。

不出所料,《小镇的早晨》一课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我深知,正是“为小镇配解说”的问题情境驱动着孩子们的积极性。上完此课,我在课后随笔中写道:为了能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快乐,学得有效,当老师的,该付出什么呢?付出钻研教材的潜心,付出教学设计的精心,更付出方法与策略选择的用心。为了孩子,我愿意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智慧,付出能够付出的一切。“教”与“学”是永远“相长”的——成就孩子的成长,亦促成自身的发展。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三、为了孩子,修炼“十八般武艺”

都说小学教师应是“全能型”教师。我想,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如此。

小学语文教师有时像编导——要有设计和编排课本剧的能力;有时像个演员——要有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甚至表演的能力;有时像书法家——要以身作则并指导孩子写出漂亮的硬笔字;有时像音乐家——要擅长为课文朗读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有时像画家——要能寥寥几笔画出神形兼备的简笔画;有时像作家——要能写下水文并对孩子的习作批批改改,评评点点,指点江山……

当然,这仅仅是“像”,跟真正的“家”比起来,相去甚远。但是,这些涉及“听、说、读、写、书、画、唱、演”等能力的“十八般武艺”,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所不能或缺的。因为,教学需要;更因为,孩子们喜欢。

我素来注重对教师基本功的练习,不论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还是工作以后。以致我的同事们都认为我是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歌善舞、爱好广泛、幽默诙谐的人。我知道,这只不过是同事对我不切实际、名不副实的肯定和夸赞罢了。

直到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要举办“中小学教师才艺大赛”,我被推荐代表杭州市上城区参赛,我才觉得——我可能是有才艺的。

比赛分复赛和决赛两个阶段举行。

复赛时,我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电视机道具,以“崇文小海燕电视台”的形式,播出了我表演的配乐诗朗诵《雷电颂》,以及我和一个跟我一样可爱的学生合说的相声《立体收音机》。结果获得了满堂彩,自然进入了决赛。

进入决赛的共有12位选手。决赛项目有“用肢体语言传递成语”“教学案例分析”“即兴讲故事接龙”“记忆力大比拼”等等,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当我得知决赛还将由杭州电视台录播时,那种自然而然的紧张伴随着临战前的兴奋,一股脑儿将我包围,甚至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

决赛的过程,我不想多说。反正,我发挥正常,获得了金奖。那一刻,我如释重负,欣喜若狂。而今,比赛的结果已成为历史,不值得重提。但是,比赛背后的内容值得永远“咀嚼”和铭记。“不做教书匠”应是每一个有历史使命的教师的职责和追求。那么,怎么才能不让自己沦为“教书匠”呢?我想,大概有这些事情需要去修炼:

热爱生活,爱好广泛。与时俱进,乐观向上。见多识广,有情有趣……

这些应属“十八般武艺”的范畴,值得每一位教师用一辈子去修炼。毕竟,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310016)

猜你喜欢

乌篷船小镇课文
乌篷船
乌篷船,一袭烟雨枕江南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端午节的来历
乌篷船
背课文
穿毛衣的小镇
漂在江南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