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蜡染艺术校园传承的实践报告

2017-05-30潘星名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蜡染苗族探索

潘星名

摘要:丹寨民族高级中学美术教师秉着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对本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调研实证,将濒临失传的苗族印染工艺(蜡染)引进学校课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奏响了活泼多彩的校园生命乐章。从某种意义上说:丹寨民族高级中学蜡染艺术特长班是在一个微观的具体领域,体现了实践中国民族教育走出大山、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关键词:苗族;蜡染;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2;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121-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26

蜡染是丹寨县古老的民间艺术,丹寨县也是素有蜡染之乡的贵州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蜡染技法纯熟、优美,成就了丹寨特有的少数民族服饰传统。丹寨苗族蜡染技艺主要分布在扬武乡、排调镇一带;以扬武乡的排倒、排莫村为中心,整个区域约50多平方公里,二十几个自然村寨,一万多人口。苗族蜡染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新唐书·南蛮传》上记载:应州(今黔南、黔东南一带,丹寨也在其内)少数民族首领谢元琛曾带领一个身穿苗族蜡染(卉服鸟章)服装的乐队去朝见唐太宗。苗族蜡染技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工艺流程为:布料制作、蜡液制作、蓝靛制作、画蜡、浸染、脱蜡、缝合等十来道工艺。图案可分为“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两大类。几何纹比较抽象概括,最具代表性的有“涡妥”纹;自然纹样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图案的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活泼流畅,造型生动,富于夸张,乡土气浓,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苗族蜡染技艺主要制作日常生活用品,有女性盛装和童装、床单、背面、背包、背带、挎包,丧事用的寿被等。上世纪1983、1984年,丹寨苗族蜡染能手王阿勇两度被邀赴美国作蜡染技艺表演,被外国友人称为“东方的艺术家”,称蜡染为“东方第一染”。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当前,在强大经济一体化浪潮中,面对来势迅猛的西方化、汉族化、单一化、消费化,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无力应对,只有随着潮流改变自己。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的年青一代外出打工,远离自己的传统。而不少地方学校也很少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由此青年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认同感。蜡染艺术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冲击,越来越无人传承。

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民族高级中学,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可谓责无旁贷,学校秉着传承少数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组织课题组成员探索实践教学,走出了一条传承蜡染艺术的民族特长班之路。

一、深入调研,论证开设苗族蜡染班的可行性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走遍全县的各乡镇、村,对县内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进行走访调研,为对全县的蜡染民间文化做充分的了解,我們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丹寨民高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开发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2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搜集、整理、探索苗族蜡染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动,让苗族蜡染文化艺术走进课堂做前期的意识准备。

3动员师生,对丹寨的苗族蜡染、民俗、信仰、禁忌、技艺等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4采集、搜集、整理丹寨苗族蜡染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

通过以上工作的调研,充分掌握了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源和人口资源,为民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准备了原始资料。

二、蜡染艺术班的实施及其教学实践过程经过较为充分的筹划准备,学校凭借地域文化优势,开办苗族蜡染工艺班,并把苗族蜡染工艺班纳入“民族特长班”学校的总课程之中,定人定时负责,制定有工作计划和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授课。

丹寨蜡染纹样众多,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指导教师围绕六种纹样组织教学。

(一)教学目标

宏观上: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培养学生艺术特长,培养生存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微观上:学会点蜡技法,掌握丹寨苗家传统的蜡染图案,结合现代的绘画图案点制蜡染包;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蜡染绘画技能发展到独立创作成品的水平。

(二)教学策略

依托丹寨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凭借本乡本土的资源优势,共同的民族感情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学生下乡回乡实地参观学习,请民间艺人作现场表演和指导;也可以派老师下乡向民间艺人拜师学艺;还可以请文化层次较高的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特长教育。

(三)教学过程

1向学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作品,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

2教学生开始学习制作简单的民间蜡染绘画习作,掌握制作蜡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赛及县内外各种大型的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方法

以尝试制作民族蜡染工艺品为载体,通过不同阶段不同步骤的教学,教给学生方法:

展示——参观——演示——动手实践——构图落幅——草图观摩——习作定稿——上酒,入缸浸染——脱蜡——清洗——晒干——修剪成品

(五)作品的形成过程和方法

过程:用三寸竹柄一头夹扎着铜片的蜡刀和以杉木制作的木染缸,布料用苗家纺织的土花椒纹布,或选用白棉花布,染料主要为当地农民自己栽种和泡制而成的蓝靛,置于染缸中,供多次浸染使用。制作时,将绘好的蜡花布投放蓝靛的染缸中,经多次浸染后,取出晾干,煮沸脱蜡,漂洗干净,按需缝制成品。

方法:(1)选布:一定要洗涤干净。(2)剪裁:有的布要刷浆,即将布剪裁好,并在背面刷一层浆,使之平坦,便于点蜡。(3)点蜡:注意蜡有蜂蜡和石蜡之分,前者质地较坚实,后者质地较松脆,可单独使用,也可两者混合使用。点用的蜡盛于容器内,在火上加温至60°以上才能使用。点蜡用以笔为柄的铜蜡刀,因铜能保持蜡的温度;也有的用糯稻草蕊或竹篾丝代铜刀,点蜡时一般是将白布铺于桌面,多不安排底样。(4)染色:染色前在染缸内放入一定比例的蓝靛和酒,加以调合,使其发酵出色。点过蜡的布放入染缸前要用清水泡透后浸染15分钟,取出后晾15分钟,称为一“封”,这道工序一般要经过8“封”至10“封”才算完成。(5)脱蜡:脱蜡前用冷水漂除布上浮色。然后将布置入沸水中去煮,使蜡溶化,并在沸水中涮尽布上蜡的残渍。(6)清洗:染成后将花布在沸水和冷水中清洗,除去布上浮色,然后晾干。

(六)基于本民族文化生活蜡染创作的辅导法

鼓励学生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宗教等文化知识,观察日常生活,培养民族文化意识,用苗家蜡染、挑花、刺绣等技法表现,并辅导学生。

1营造想象力的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平日熟悉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苗家的盘古开天传奇故事,到自由未来的理想世界,从广阔的宇宙日月,到身边草木鱼虫的微观世界;从风俗礼仪欢乐的节日,到纯真情感的内心世界等进行描述,便会使学生联想绵绵。例如蝴蝶、锦鸡表示爱情伉丽……在教法中大量运用概括、添加、喻意、抽象变形、综合、虚构等艺术手法,使学生作品更富有迷幻般的悠远空间感和古拙之美。

2构图落幅的辅导

蜡染的纹样朴实生动,多变化,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物,但却不是对自然物的如实摹拟,而是通过对它们的观察、体验、提练,并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来的。这些纹样常见夸张、变形、奇妙组合的手法,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稚之趣。如将锦鸡的尾巴画成一束蓓蕾,将公鸡冠画成一朵花,或一株石榴,或一只桃子;将鸟的身躯画成鱼的身躯,将鸟的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等等。此外,在点蜡时让学生在上浆的白布上安排底样,简单的纹样用指甲画出轮廓,复杂的纹样用细针该画,圆形以反扣的碗作样。可用竹片、稻草作尺子,用竹筒作圆规,将花鸟剪成剪纸作样,然后再用细的蜡染刀刻画。

构图追求完整圆满,平衡对称,变化和谐。民间蜡染都是平面构图,所有纹样都摆在一个平面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天上地下一年四季不同的东西都可以出现在一个画面上。

3完善画面的造型辅导

学生在造型上往往无从着手,老师可提醒学生运用少儿简笔画的表现手法,在纸上下笔,激励学生大胆把物象夸张、变形或描摹本地区的服饰图案等,如蜡染、刺绣、挑花的服饰图案。并适当介绍民族图案的含义、特征及在画面的运用,并强调学生注意调整画面的气势和动态,使之构成有民间艺术味的特点。如有的蝴蝶纹就被描绘为鱼身蝶翅,翅上又长出花枝;有的只有蝶身,翅由花叶组成;蝶首长出长须,须上又长出花叶。有的鸟纹描绘成鸟首鸟鱼身、鸟首蝶身、又长出花叶。有的鸟纹描绘成鸟首鱼身、鸟首蝶身、鸟翅鱼身等显示其民间艺术造型的独特。

4充满民间色彩的运用

蜡染作品的感染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就是靠色彩来传达的,但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色彩技能还很单薄,色彩的想象力却很丰富、大胆。在教学中着重从本民族的民间色彩加以辅导。如具有浓重、响亮、鲜艳的苗家盛装、蓝底白花的蜡染艺术服饰,大红配大绿的挑花刺绣等直接用到画面上来。再适当的介绍几种肌理效果的制作方法:如揉纸的折纸、扎纸、压纸;拓印法的板印、拓印、膠矾、冲盐、弹色等技法运用到布制用品,并利用冰裂纹形成的特殊美。

总之,在蜡染绘画创作课的辅导中,根据丹寨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往本民族民间文化学习,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更热爱本民族,也发挥学生自主的能动性、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这一过程的努力,达到民族地区学生审美意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来艰辛曲折的努力与付出,学生蜡染工艺班,为校园增色不少,成为学校探索民族教育的一大亮点。经过严格有序的训练,蜡染特长教育绽放异彩,不但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用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示了时代新貌。蜡染班学生在第十届、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竞赛中再获州级奖9人次、省级奖7人次;另外,7人获国家级奖,受到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的表彰。

《丹寨民族高级中学探索西部民族特长教育调查报告》在2005年荣获县、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我校被评为贵州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2011年蜡染班学生的《蜡染绘画作品系列》在贵州省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佳绩,学校荣获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教学成果奖。

2001年以来,共有百余名特长班学生考取四川美术学院、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省内外院校深造;为丹寨培育和开发以苗族文化和苗族风土人情为特色的旅游市场作了人才储备;进入社会就业和创业的有20余人,因为有了一技之长,他们成为激活农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如蜡染工艺班的杨春池、韦金莲、王祖霞等,与民间艺人杨芳共同创办了“扬武乡苗族蜡染手工技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2006年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活动中荣获县级一等奖,州级二等奖,省级优秀奖。

我们凭借富有特色的地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引入课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仅为学生自主发展、就业谋生提供教育平台,还能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并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背离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和脱离民族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

四、结语

就我校开办民族蜡染特长班而言,十余年来,我们欣喜的发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培养,走出大山有了希望。在今天的丹寨民中,民族蜡染画交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事实证明,将苗家蜡染艺术引入课堂,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奏响活泼多彩的校园生命乐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办一所普通高中,而是在一个微观的具体的领域,实践中国民族教育走出大山、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诚然,因社会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的不够,保护资金难以筹措,特长班开设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仍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故此建议:

1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和重要性。

2加快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有必要可立法保护。

3适当的财政投入,募资并资助少数民族重要文化形式的抢救,并唤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爱、尊重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安正康,蒋志伊,于信之贵州省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马正荣贵州蜡染[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3]杨文斌苗族传统蜡染[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蜡染苗族探索
蜡染的纹饰探讨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苗族民歌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