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高职软件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7-05-30张再利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培养模式

摘要:立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依据创造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基本模式的特点做了全方位的研究与分析,提出适合高职院校软件类学生的导师+项目+团队的培养模式,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项目导师制;创造教育;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立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提出的重要问题。笔者基于项目导师制的高职软件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以此模式指导高职软件类人才培养,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培养学生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项目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核心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为以项目为内容进行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造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其中构建思路为导学、导能和导业,形成导师+项目+团队的培养模式。

1.第一课堂:导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第一学年学生要指定一份学习计划,内容是进入相关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初步完成一個具体项目。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对所学专业有个感官上的认识,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企业实习平台可由学校、教师或个人联系企业提供,原则上企业位置应处于学校周边,便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学校及时沟通。实习方式可选择由教师带队深入企业,各实习小分队明确负责人,实时监督学生实习状况以及及时调整项目组完成项目过程中的项目进度。教师也要及时同负责人以及学生个体沟通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期结束时以小分队为单位进行项目答辩,总结一学年的学习效果。

2.第二课堂:导能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第二学年学校和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研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专业作品,并提供各种技能大赛平台供学生选择参与,从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学生创新技能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可以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模拟仿真实训平台,进一步让学生在企业运行环境中学习进修。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各项目组成员要及时交流、分享、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整合资源,共同完成项目各阶段任务。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刚刚接触实际项目的阶段,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发挥其导师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完成项目。

3.第三课堂:导业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要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出来,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第三学年学生就要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度,明确企业岗位需求,明确自身能力水平,明确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择业时予以指导,具体体现为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每个专业都有含金量较高的专业资格证书。目前社会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参差不齐,这一現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判断。有的学生被证书发放部门蒙蔽,不仅浪费了金钱,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对学生今后发展有利的专业资格认证部门发放的证书,例如国家级别的国考、企业级别的华为和思科等等;其次,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效果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一般毕业设计导师由两部分组成: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前者有很多的实战经验,可以对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及设计过程提供技术支持;后者有很多的文案编写经验,可以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论文以及周志等文字材料予以指导。

二、项目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1.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三个课堂

第一课堂通过专业知识的准备,创新案例的讨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通过模拟仿真平台,以及创业项目的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获取一个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的完成毕业设计,推动学生的就业,培育创新人才。导师+项目+团队的模式促进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学业到创业的转变,从个体到团队的转变。

2.以项目为导向

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自主或由教师指定成立项目小组。项目可由学生项目组自拟并提供给教师审批,也可由教师直接指定。题目确定后由项目组自行分配任务,指定项目实施计划以及项目完成时间。导师+项目+团队的模式注重团队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3.项目指导

项目导师的指导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完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中级阶段,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项目参加各级创新大赛;高级阶段,项目导师给各项目团队专业的指导,以便各项目能顺利的实施。通过项目导师的指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4.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通过项目答辩的方式,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灵活应用情况项目导师可指导学生申报软件著作权、专利,创业团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估指标,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锻炼,也为就业准备了非常有用的材料。

参考文献:

[1]谢志远,朱赛萍,刘巍伟,等.高职导师制的创新与实践—“导师+项目+团队”模式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

[2]杨润贤,张新科,王斌.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作者简介:张再利,男,1982年09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6G535,课题名称:高职软件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培养模式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