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科素养理念下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017-05-30亢衍博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摘 要 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取的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以《抗日战争》为例,尝试实践历史学科素养的问题,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反思中落实学科素养的精神。

关键词 历史学科素养;教学设计;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版)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第7课。本课教材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是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2)掌握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2)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3)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中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义教育,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从甲午中日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联系当時历史背景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抗日战争。

讲授新课。全民族抗战。1、日本侵略中国的进程: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教师: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迅速侵占东北三省;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教师:外敌当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战场。3、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师:中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日军的滔天罪行。教师播放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的纪录片。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直到今天,日军侵华的危害仍遗毒无穷。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和欠下的累累血债。教师培养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和维护和平的情感态度!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右翼势力不代表日本全体国民,从而端正学生盲目的民族仇视情结。

抗战的胜利。1、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展开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狠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除了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积极开辟国外战场。2、国外战场:中国远征軍赴缅作战。在英美军队配合下,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人民胜利的原因。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胜利的原因。学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敌人的牵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教师强调: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作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场让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战争,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制作本课的大事年表。

三、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多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只有将核心素养的理念渗透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才能突显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中的价值。历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善用”,更需要“善思”。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素养理念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育事业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建明.抗日战争(1937-194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王树增.抗日战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亢衍博,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6级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研究生。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