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7-05-30李悦强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给学法学会

李悦强

近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使之学会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达到自己“会学”,才能使學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以加强,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构建真实生活情境,激发学法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最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把数学问题融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这些内容时,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问题。

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不会感到数学的无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并用实际生活场景或用动画片、童话故事、游戏活动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比例尺时,告诉学生从地图上可以直接量出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教学比例时,告诉学生利用比例不过河就能量出河的实际宽度;讲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时,告诉学生利用它就可以求出罐头商标的面积等等。这些都能引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浓烈兴趣。

二、指导阅读数学教材,啟迪学法

数学教材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教会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养成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教材的指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这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制能力,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教材,对于将要学到的新知识先自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这时要注意的是,学生看书时往往重结果轻过程,教师要通过提出一些关键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二是指导课堂上看书,这适合低、中、高各年级的学生,一般是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材,给学生留有质疑的余地。有时老师也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内容属介绍性的,不需讲解,学生自学教材即可,如分数初步认识中对分子、分母、分数线的介绍,学生直接看书即可。三是指导课后自读教材,其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品味,如一些难记忆的概念,则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并按时背出以便运用。另外,课后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老师推荐的数学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如果老师引导得法,则会对这些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如一些数学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引导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首先,教师要减少“讲”的时间,增加“练”的时间。自主学习即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解决一个个问题,这自然需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而相应地教师就要严格控制“讲”的时间,做到精讲,能少讲的尽量少讲,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就让其动手去做。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一旁指导,这样减少了讲的时间,学生就有更多“练”的时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学生一步步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有成就感,更有实践的体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其次,教师要实施宏观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能否有效利用课余自主时间,还有赖于教师的宏观指导。指导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让学生写学习总结,写研究报告,写数学小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也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设计相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索。学生会有极大的探索兴趣,并且由于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思维水准的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这样他们既能有效利用自主时间,同时创造能力又能得到了培养,达到了宏观指导的目的。

四、鼓励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老师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如教学《年、月、日》,讲完新课后,教师可启发提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今天学习的知识你还想到了什么? 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大月为什么有31天?” “为什么七月和八月要连着两个大月?” “二月的天数为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不以十个月为一年,却要十二个月为一年?” 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先议论一番,“你看怎样回答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生疑到释疑,思维活跃,提高了思维水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问,应经过鼓励和启发,由“多而杂”过渡到“少而精”,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而难懂的问题上面,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优化学生学法的指导,创设一个学会方法的情境,一个学会方法的契机,一个让学生放开思想、大胆设想、充分尝试的氛围,从而教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枧岭小学)

猜你喜欢

教给学法学会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这些年,母亲和孩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诸子百家教给你幸福的四个秘诀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学会分享
那些李宇春教给我们的事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